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5-12-17王江
王江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问题及对策分析
王江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城乡一体化是我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指向,亦是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分析新中国成立至今城乡关系演进,归纳整理其存在问题,对现阶段我国完成民族复兴伟大构想,建设城乡一体化、协调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城乡一体化;改革;制度
一、研究背景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在我国存在已久,突出表现为城市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仍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长期二元态势割裂了城乡共同发展,呈现出城市一枝独秀,“三农”问题深重,限制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阻碍我国进行现代产业结构调整。长期的城乡差别更可能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如社会裂痕、收入分配差距显著、政府公信力不足等,成为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引发政府的合法性危机。
二、城乡关系演进
建国以来,我党带领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努力奋斗,取得的成就世人瞩目。但是,我们还应清醒的认识到,成绩的清单与人民的期许仍有不小的差距。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系统总结60年来我国城乡关系的演绎和问题,对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改革开放前:单级发展,城乡分离
新中国成立初期,积贫积弱,这一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的重要时期。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城乡居民温饱问题的初步解决,使我国的发展重心转移到工业化进程上来,城市应然成为政策倾斜之地,户籍、粮食、人民公社、统购统销等系列重工轻农制度的实施,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国情,确实为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而有序的进行提供了物质条件,但也着实限制了城乡间人口和生产要素的互通,减缓了农村发展,造成了快慢发展有别、繁荣落后两貌的城乡分离状况。
(二)改革开放后:统筹发展,城乡一体
改革开放后,随着新经济成分的融入和解放思想的深入,重工轻农政策逐渐松绑,主要体现在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了农村经济;统购统销制度的取消,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但是,伴随着城市在分配、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因身份的差别,形成了新的福利待遇鸿沟。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成为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由于前期一系列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性投放,激发了城市工业发展的活力,工业在这一阶段得到空前的充分发展,从而使得“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目标的实现具备了经济基础;长期城乡不均衡的发展态势而引发的收入差距、身份差异、分配不统一等社会问题的凸显,也使得我国在对待农业、农村、农民的顶层设计方面不得不作出新的调整。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从党的十六大开始,“三农”问题渐成我党的重要和中心工作,这从我党十六大以来的工作报告中可窥一斑。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将统筹城乡发展纳入“五个统筹”;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强调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本实现途径就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指出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就是诟病已久的城乡结构,要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打通城乡壁垒,真正实现让广大农民共同平等分享现代化成果,此次改革将是继粮食流通、农村经营体制、农业税改革后的又一重大举措。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改革开放前城乡关系间制度篱笆丛生,到改革开放后直至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城乡关系发展新局面,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总结,我们已经基本找到了一条消弭城乡发展不均衡的路线,那就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城乡现实差距的客观存在,使得我们在科学规划城乡发展愿景的同时,也应十分清醒的认识到任重而道远,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厘清当前现存的各种问题。
(一)农业基础薄弱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我国农业基础的薄弱性,同时表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历史问题,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少、人均自然资源匮乏以及农业基础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都在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充分凸显,严重阻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农业基础装备水平较低。耕地数量减少伴随技术落后等客观因素,加之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低、重点科研少等主观因素,导致农业发展萧条;其次,农产品流通率低,流通方式落后,市场调控不充分,阻碍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制约农业发展;最后,粮食安全问题越发严峻,实现粮食大生产的同时,如何在现行保障条件差、供给能力弱、技术手段少、环境污染严重的条件下,保障粮食安全,成为保障社会稳固发展的前提。
(二)城乡公共服务失衡
长期的投入不足、关注不够,使得农村在基础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显著,2000年李昌平写信给时任总理朱镕基直言“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就是切实写照。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调整工作重心,着重解决“三农”问题,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收入,村村通、新农村建设、新农合等系列政策施展,着实使“三农”问题有所改观,如全国100%的行政村和95%以上的自然村通上了电话,100%的乡镇和90%的的行政村通了宽带。囿于历史积累,长期对农村投人不足,且财政投人又偏重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服务与投入水平较之城市仍有不小差距。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新经济成分的融入,社会结构也出现不同调整和分化,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成为社会结构变迁的显著表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33:1,虽然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下降到3.03:1但依然处于高位。收入差距扩大显性看来是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差别,国家也把“增收”作为改善农村民生的主要手段。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真正原因是长久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国家政策扶持不同等造成的。
(四)农村内生发展力不足
城市的区位优势,使得城市在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村虽富有资源,但软硬件方面的欠缺使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受到限制。如走旅游产业发展的城乡一体,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信息网络化建设滞后、接待服务水平低下等综合配套能力不足,抑制了旅游产业的深度、广度开发,导致农村转型、农民增收的目标在质的突破上举步维艰。政策性投入虽然增加了农民收入,碍于农村内生发展能力限制,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营性收入无论是总量还是所占比重,均没有实质性提高。
(五)观念意识陈旧
改革开放作为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次伟大变革,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亦解放着我们的思想,这次变革虽然主要由城市来承担,但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也冲刷了我国广大农村,一大批先进农民代表脱离土地,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成为了弄潮儿。但由于我国属于传统农业型国家,小农意识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受教育广度、深度有限,等、靠、要的思想仍根植于农民意识中,科学发展、文明生活、自主建设意识缺乏,导致主动投身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动力不足。如在一些乡镇干部的意识中,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造城运动”、“压井改为自来水”等,开展工作方式上不能依法行政,简单粗暴。
四、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策分析
我国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过程走过太多的曲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城乡关系由脱节实现有效衔接,打造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产业联动,不失时机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加强制度建设,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一套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相匹配的体制机制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条件,体制机制是否健全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流畅,直接关系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水平。传统二元结构下,城乡管理呈现分而治之的状况,政府管理的初衷更多着眼于城市,对农村的关切不够。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我国更应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体制机制方面的顶层设计。
1.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开展户籍上的“农改非”,涉及户籍的相关子女上学、医疗保险、就业等方面也须跟进保障,使得广大进城农民不单单看到的是身份认同,更应该是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共享。
2.探索科学规范的土地交易制度。一定时期,关于低价强征、拆迁赔偿等土地使用纠纷问题曾经是我国社会的热点,激发社会矛盾连连。在城乡一体化规模建设的今天,如何杜绝土地纠纷,保护农民权益,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在土地征用的范围、补偿标准、审批流程等方面必须进行调整和规范,充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3.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农村居民因户籍差别、居住地、就业等不同,在事实享受的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存在着差异化问题。随着我国政府在政策方面的不断调整,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措施在农村逐渐开展,幅度、力度也呈现上升趋势,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困扰我国已久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在现阶段仍然是项艰巨任务,只有理性设计、长远考量,科学做好加减法,集科学性、公平性、持续性、可操作性为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的目标。
(二)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推进公共资源共享
1.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堪称“落后”,如电网建设、交通网建设、网络建设等。我国要开展现代化农业建设,就要适时对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落后的农村电网要积极进行改造,不能简单立足于够用,更要着眼于长远的设计;乡镇交通除了实现村村通,更要加强安全、快捷性建设;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下,网络信息化建设更是要实现全覆盖,能让乡镇居民享受到高速、稳定的网络服务。
2.提高农村医疗文化教育水平。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医疗文化教育水平长期低于城市已是人所共知,改革农村医疗文化教育工作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医疗文化教育均衡发展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的医疗文化教育经费投入,采用政策引导和相关激励措施,鼓励、引导城市医疗卫生教育工作人员积极投身到农村建设事业上来,建立健全合理的城乡医疗文化教育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医疗文化教育服务水平。由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有限,地方政府要结合实际,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农民家庭教育,改变落后的陈旧思想。
(三)加大培训,拓宽失地农民就业渠道
传统农业社会中,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施,必然形成大量的失地农民,这对于以耕种为主的农民来讲无异于“失业”,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不单单是就业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如若处置不好,将会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加强对失地农民开展相关职业技术培训,政府应划拨专款,组建专业队伍,有针对性的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开展分类指导,组织开展非农技能培训班,实现劳务输出和培训的有机结合。培训过程中,除了在就业技能上加以指导,还应加大对就业素质的提高,相关就业观念扭转、职业道德树立、法规法纪遵守等方面加以培训。
On Proces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Wang Jiang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Henan 450007)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our party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lso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deepening reform to a certain stage.The article,through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relation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sums up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omplete national rejuvenation on the present stage,and points out its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urban-rural integration;reform;system
F293,F320.3
A
1671-5101(2015)03-0110-04
(责任编辑:孙雯)
2015-03-23
王江(1983-),男,河南遂平人,中原工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