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2015-12-17赖光宝
赖光宝
(1.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2.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 071001)
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赖光宝1,2
(1.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2.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 071001)
首先,从不同学科的视角阐述了城镇化的概念;其次,在描述了国外城镇化主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借鉴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模式,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思路。
城镇化;国外;模式;启示
城镇化是个历史范畴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已有研究从不同的学科对其进行了阐述。地理学认为,城镇化是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变化,是人口、产业等由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和集中过程。对此,日本著名地理学家山鹿城次指出,现代城市化应包括4个方面:原有市街的再组织再开发、城市地域的扩大、城市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大城市地域的形成。人口学对城市化的定义侧重强调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如赫慈勒指出,城市化就是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以及人口在城市的集中[1]。社会学把城镇化看成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强调的是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扩散的过程。经济学认为,城镇化表面上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变,而实质上是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进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2]。
我国的“城镇化”概念是在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正式提出的。2006年3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的伟大构想,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正是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途径,可以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避免发展我国家出现的过度城市化现象[3]。该研究所涉及的“农村城镇化”是指充分发挥农村、农业、农民3大要素,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绿色生态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实现就地城镇化的过程。
1 国外城镇化模式的主要类型
城镇化的强大动力来自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发达国家进行工业革命的时间较早,20世纪6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普遍完成了城镇化进程。纵观这些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尽管在农民市民化、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等核心问题上基本一致,但由于各国的国情、历史文化、治国理念存在差异,它们在城镇化过程中表现出较明显的个性化色彩,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借鉴这些模式将有助于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1.1 西欧:“政府主导”型现代城镇化最早在英国出现,后来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也相继开启了城镇化进程。由于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居民向城市聚集,逐步成为产业工人,实现了由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1851年英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超过了50%,而后的100年,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很快,20世纪中期,西欧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达到了70%以上。
纵观这些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政府在城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城镇化的主导力量。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发展规划。第二,针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例如,英国伦敦郡1935年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英国1848年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66年颁布了《环境卫生法》等,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等问题及时立法,解决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建筑、环境卫生、资源浪费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第三,加大对农民生产生活的补助,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水平,有效避免了城乡差距的拉大,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因此,西欧城镇化的发展更多地表现出不同等级的城镇共同均衡发展,从而形成了一种城乡统筹、分布合理、均衡发展的模式[4]。
1.2 日本:“大城市圈”型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大,因此,其在城镇化发展中采用“大城市圈”型的发展模式。日本的城镇化发展起步晚于西方,但其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西方发达国家。日本的城镇化起步于19世纪20年代,1920年其城镇化水平仅为18%,而后发展迅猛,1946年达到了53%。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人口向东京、大阪等大城市集中。到1957年,东京、大阪和名古屋3大城市圈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4.9%,其中,东京圈占24.2%,大阪圈占14.0%,名古屋圈占6.7%,全日本几乎一半的人口集中在3大城市圈内[5]。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城镇化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相当,达到了72%。
日本大城市圈的理论依据是“新同心圆城市结构理论”,即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围绕中心城市,在周围建立卫星城,依托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信息通讯技术,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城市群体。大城市圈有3个部分组成,即中心城市、卫星城和现代的交通、信息网络。建立卫星城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将中心城市内的企业转移到大城市圈的周边地域或外缘地域,开发建设各类卫星城;二是有计划地实现近郊农村的城市化,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城市农业;三是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地建设新卫星城[5]。日本“大城市圈”的城镇化模式,能够有效地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避免人口过分拥挤,从而推动整个国土的均衡开发和利用。
1.3 美国:“市场主导”型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和对西部地区的开发,美国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城镇化率在1920年突破50%,1970年达到73.5%,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已进入高度城镇化阶段[6]。
与“政府主导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同,美国崇尚自由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的配置作用,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是靠政府推动完成的,而是依靠市场经济的拉动作用。此外,美国的信息化发展非常迅速,在推动城镇化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城镇化建设中,美国通过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产业化、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大都市城镇化模式。依靠市场拉动,往往是根据需求来制订规划,同时,城镇的发展往往和区域特色、规模经济等市场经济特色相联系,所以更容易建立起基于规模经济的城镇化发展路径[7]。
在“市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下,由于人们越来越向往郊区的娴静、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土地的私有化使得一些农场主愿意出卖土地供房地产企业开发土地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美国城市中出现了郊区化,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1.4 韩国:“新村运动”型1945年日本投降后,“二战”以及朝鲜战争中形成的大批韩国难民回到韩国,在城市周围从事生产并定居下来,这是韩国城市化发展的雏形。1960年韩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了28.3%。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韩国的城镇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5年超过了74%,基本完成了城镇化。
韩国城镇化快速、平稳的发展得益于其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的“新村运动”。自20世纪60年代,韩国开始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相继开展了以“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为主题的2个“五年计划”,工业和城市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农村、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甚至出现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无序的迁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时推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韩国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发起了“新村运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项目开发为纽带,带动农民自发地开展家乡建设活动。这场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基本精神的新村运动先在农村开展,随后迅速波及到工厂、学校及城市,向全国范围扩大,成为振兴国家的动力源泉[8]。
2 我国农村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2.1 城镇化水平落后,农民收入不高相较于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现在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也有发展较为成功的模式,但据2013年经济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6 072万,城镇常住人口为73 111万,乡村常住人口为62 961万,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3.73%,比上年提高了1.1%。2001~2013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由37.7%升至53.73%,但是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超过70%的水平相比,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还是较低的。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为1∶3.03,也就是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03倍,这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我国农村人口的收入较低,城乡间收入水平相差较大。
2.2 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相关制度不完善当前,我国城镇化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是农民自发性迁移到城市,其目的是追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过上更好的生活,这种自发性迁移模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环境、住房、就学、医疗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然而,自然风光优美、文化资源丰富的乡村和小城镇却没有被充分发展起来。此外,一些大城市的城郊结合部以及广大的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养老制度、教育制度以及所提供的工作机会远不及大城市,导致大量人口盲目流向大城市,大城市由于人口急速膨胀引起的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短时间难以解决。
2.3 城市吸纳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综观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历史进程,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达程度可以通过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说明。目前,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较高,美国、日本、欧洲都超过了70%。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6.1%,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虽然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我国城市的产业结构仍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合理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说明城市发展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有限,其就业弹性较高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4 总体规划不到位,城镇建设缺乏特色我国城镇化起步晚,还没有形成一套十分成熟的、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理论体系,所以在很多地方一直处在学习和模仿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的阶段。尽管我国也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城镇化模式,如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合理资配置资源形成民营经济类型的“温州模式”;注重工业发展,工业带动农业发展,着重发展乡镇企业,逐步实现城镇化就地转化的集体经济类型的“苏南模式”;积极利用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资金和人才,逐渐缩小城乡差距形成的外向型经济类型的“珠江模式”。但是,我国城镇数量多,由于没有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布局,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建设存在盲目照抄照搬的情况,没有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基础和人文资源,导致城镇化发展模式不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3 国外城镇化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3.1 农村城镇化应特色化、多样化发展通过以上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较为典型的城镇化模式的梳理可以发现,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且各具特色。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区域特色各异,因此,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必须要结合实际,摒弃单一化的模式,实现多样性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中比较成熟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并不一定完全适合其他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因此要结合当地的资源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找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宜农则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宜工则可以建设工业生产园区和集聚区,整合人力、资金、技术要素,逐步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产业农民;宜商则通过培育和做大地方特色市场,以市场来引领商贸经济的发展;宜游则充分挖掘地方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加强基础设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各地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要实现农村城镇化朝着“文化城镇化”、“文明城镇化”、“智慧城镇化”等特色农村城镇化的方向转变,现在一些地方兴建的“仿真历史城”、“古文化体验城”、“影视城”等就是很好的例证[9]。
3.2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农业产业化基础之上,而农业产业化又必须依托土地流转带来的规模经营。从理论上讲,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农村来到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会带来农村人均资源的增多,自然也会促成农业规模化经营。但是,这一假设的前提是建立在土地顺利流转的基础之上的。我国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并没有设想的那么乐观,一方面,农村人口不断减少,但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方式依旧是传统的分散的个体经营,甚至出现大量土地抛荒的情况。出现这一问题的症结就是由于土地制度改革的不到位,导致土地流转不顺利。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土地制度改革,给农民土地承包地、宅基地确权,同时建立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民自愿实行土地流转,把土地流转给种田能手、合作社甚至给农业企业,实行规模生产,这样有助于增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3.3 重点推进户籍、金融等相关制度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下产生的户籍制度、金融制度、养老制度、就业制度等亟需进行改革创新,以使农村城镇化建设摆脱制度束缚。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城乡人口自由流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利于农村居民向城镇市民的顺利转移,也有利于城镇规划,有利于解决农民就业难的问题。
金融创新是农村城镇化的助推器。随着农村城镇化逐渐被提上议程,阻碍农村城镇化发展、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瓶颈是资金缺乏。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发展中小金融机构,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解决乡镇企业发展资金缺乏的问题。例如,充分利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民营资金投入到城镇化建设中来,形成政府引导、民营资本参与、金融机构支持的立体化的融资体系,以解决城镇化建设中融资难的问题;鼓励金融机构灵活开发适合乡镇企业、农村合作社的金融产品,以解决其“贷款难”的问题。
3.4 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不能离开政府,更不能离开市场。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作指导,通过健全法制、制定合理的政策,对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发展规模等进行部署和引导,把城镇化建设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起来,与农村地区的扶贫开发结合起来。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都提到,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在国家层面做出整体部署之后,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编制、出台实施新型的城镇化规划,做好农村城镇化的相关规划,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1] 赫茨勒.世界人口的危机[M].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 熊小林.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城乡利益格局的交点、难点及城镇化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96.
[3] 于猛,宋家宁.我国城镇化模式研究综述[J].我国土地,2013(3):54-56.
[4] 王纯礼.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10):99-102.
[5] 孙世春.日本大城市圈的开发建设[J].日本研究,2006(4):9-15.
[6] 骆江玲.国内外城镇化模式及其启示——以江西省部阳县为例[J].世界农业,2012(6):75-79.
[7] 王纯礼.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10):99-102.
[8] 董立彬.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基于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J].农业经济,2008(8):11-13.
[9] 孔祥云,王小龙.略论我国农村城镇化模式的选择[J].农村经济,2013(2):95-99.
Enlightenment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in Foreign Countries on China
LAI Guang-bao1,2
(1. Hebe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of Building Materials,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2.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1)
Firstly, this essay elaborates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iz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ifferent subjects. Then,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foreign urbanization models, it analyzes the issues arising from China’s urbanization. Finally, by referring to foreign countries’ urbanization models, it points out the ways of improving China’s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Foreign countries; Model; Enlightenment
赖光宝(1972- ),男,湖北英山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2014-02-12
S-9
A
0517-6611(2015)10-3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