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015-12-17谢佩军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储粮城镇化粮食

谢佩军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品,粮食安全是当今世界3大经济安全问题之一,也是各国高度重视的问题。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粮食危机爆发以来,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1]。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国家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国家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明确指出“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置于2014年经济工作6大任务之首,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安全首次被提至国家战略高度。

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而区域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及区域粮食安全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有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运用各种方法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武冀川等从经济、政治、自然、科技等各方面分析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一系列的政策建议[2]。刘星等从生产与流通两方面,研究了东北地区粮食安全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粮食安全保障措施[3]。张宗军等采用道格拉斯函数对甘肃省粮食安全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议通过增强农业现代化科技、合理规划、提高产量等措施来提升粮食安全水平[4]。李会会通过对吉林省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和消费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具体情况对各环节提出改进建议[5]。王国旗等针对黑龙江省的特点,探讨了制约粮食生产、流通及消费各环节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障策略[6]。叶夏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影响福建省粮食安全的各因素,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对策[7]。

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粮食安全战略、原则、现状等定性分析的居多,而定量评价的较少;粮食安全风险因素的确定各有偏重,但大都缺乏系统性,较难反映粮食安全等级状态。笔者对粮食安全的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全方位梳理,确保相关影响因素确定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1 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1.1 相关政策影响因素

1.1.1 城镇化政策。纵观近30年的城镇化进程可以发现,我国经历了从传统型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变。传统型城镇化直接对耕地面积和劳动力这2个农业生产基本要素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对粮食安全形成双重压力。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新型城镇化原则、模式、路径逐步明晰,其核心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于2014年12月联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推出62个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中小城市、城镇为重点。城镇化建设对建设用地、粮食需求结构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而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耕地面积缩减、水资源短缺等粮食安全的负面作用势必日益明显。因此,地方政府制定城镇化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落实国家土地政策和法规,坚守耕地红线。

1.1.2 农业补贴政策。农业补贴政策是“三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强调和鼓励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有利于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旨在实现农民增收与粮食增产。自2004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农机补贴、良种补贴、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资源储备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农业环保补贴等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目的是鼓励农民使用良种,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提高农民的直接收入水平。农业环保补贴有利于引导农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农药、化肥使用的合理化,提高粮食质量与安全。

1.2 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

1.2.1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气候变化的优劣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与质量,进而影响粮食供给的稳定性,进而威胁国家及区域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将引起光照、气温、湿度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而这些要素决定了区域农作物生长的适宜度,包括土壤的肥沃程度、土壤微生物的活跃度、有机物的含量等,全面影响对粮食产量及质量起决定作用的农作物生长环境。气候条件的变化也会对农作物的种类、区域布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农作物种植出现一定程度的地理位置移动。此外,历史上出现的爆发性、流行性的大范围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均与气候条件变化有密切关系,大都是由气候变化导致生物种群关系异常而引起的。

1.2.2 农业科技。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农机数量的增加和功能的提升,能够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粮食产量。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呈现大量向城镇转移的趋势,造成农村劳动力的相对短缺。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并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分工分业,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1.3 粮食流通的影响因素 粮食流通是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之间的关键桥梁,良好的粮食流通机制不仅保证了粮食产需间的顺利衔接,更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确保市场机制在粮食资源优化配置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粮食流通包括粮食收购、运输、加工和销售等主要环节,各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最终保证粮食供给的安全。粮食收购是流通的起点,从粮农手里收购粮食,是粮食流通管理的薄弱环节,也是保证粮食质量的重要环节;粮食加工是流通过程中将粮食从原粮变成最终成品粮,增加粮食价值的环节;粮食销售是流通的终点,其他所有环节都是为销售及消费而服务。考虑到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的分布不均衡,粮食流通安全在粮食安全体系中占重要地位。

1.4 粮食存储的影响因素 粮食存储是指在各种存储条件下,分析粮堆内各类生物(储粮害虫、微生物等)繁衍规律,采用合理的存储方法或措施对储粮进行处理,保证粮食的食用品质和种用品质的过程。粮食存储主要包括安全存储技术和存储设备设施。安全储粮技术主要有气调储粮技术、低温储粮技术、害虫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等。

气调储粮技术即对储粮仓库内空气进行控制,通常采用对仓库进行加二氧化碳、加氮气或降低空气中氧含量的方式,以抑制有害生物的繁衍,并降低粮食的变质率。低温储粮技术采用制冷技术或自然冷却确保储粮处于低温环境下,以抑制有害生物的新陈代谢,防止粮食的变质,这类技术需对储粮仓库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具有无污染的特点。害虫防治技术根据害虫种群生长规律,采用合适的方法与措施以维持害虫种群处于无害水平,这类技术需监测并及时处理异常状况。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害虫的自然界天敌或其自身的病原微生物来防治害虫,这类技术安全性高、效果好。存储设施设备是指根据不同的储粮功能,建设粮仓时所配套自动化的清理、干燥、进出仓、通风、熏蒸、粮情检测等相关设施设备,目的是建立理想的储粮环境,确保储粮安全。

1.5 粮食消费影响因素

1.5.1 粮食需求。随着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城镇化、工业化进一步发展推动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近年来的粮食消费需求持续增加,粮食缺口也进一步拉大,严重威胁粮食安全。据统计分析,城镇化率提高1%,则相应的粮食消费将增加100万t,而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不断推进中。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工业用粮的消费需求起到快速推动作用,预计每年递增2.2%左右,这也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一定压力。

1.5.2 粮食浪费。我国每年所浪费的粮食几乎是总产量的6%,控制粮食浪费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通知》,严格要求重视粮食浪费问题。粮食损失浪费主要存在于储运、加工、消费等环节,农户储粮条件落后、粮食物流系统效率低下、粮食仓容不足、不良消费习惯等是造成粮食损失浪费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政府强调科学的粮食管理,加强粮食存储、流通设施的建设,提倡健康的消费理念,大力推进节粮减损机制。

2 结论与展望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粮食安全受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国家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该研究对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诸多环节进行系统分析,并深入探讨各环节的关键影响因素,为研究粮食安全水平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政策层面,中共十八大提出走“四化同步”道路,并持续推出一系列惠农政策,强调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的重要地位,是粮食安全工作的强大后盾。影响粮食生产的两方面是气候条件和农业科技,气候条件对粮食安全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农业科技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粮食流通涉及诸多环节,良好的流通机制能够保证粮食产需的顺利衔接,是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存储是保证粮食品质的过程,确保储粮安全。粮食消费包括粮食需求和粮食浪费,这两大因素都给粮食安全带来较大压力,各个层面积极提出应对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粮食安全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为因素权重系数的研究作好铺垫,是建立科学的粮食安全系统的研究基础,为粮食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1]DAVIES S.Adaptable Livelihoods,Coping with Food Insecurity in the Malian Sahel[M].London:MacMillan Press,1996.

[2]武冀川.近年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1):385.

[3]刘星,郑贵廷.东北地区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和保障措施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5):11-15.

[4]张宗军,窦学诚.甘肃省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及相关对策研究——基于1985-200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4):852-854.

[5]李会会.吉林省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4.

[6]王国旗,曲长祥.黑龙江省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化农业,2014(8):18 -20.

[7]叶夏,白丽月,黄曦,等.福建省粮食安全农业资源保障能力研究[J].农学学报,2014(12):110 -114.

猜你喜欢

储粮城镇化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渭南农户储粮的调查与分析
我的粮食梦
中储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我见
国内首座球形粮仓储粮效果及特性
沼气在防治储粮害虫中的应用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