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应用型高校食品专业就业质量的探讨

2015-12-17肖厚荣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安徽合肥230601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应用型毕业生

杨 红,肖厚荣,饶 睿 (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安徽合肥230601)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随社会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教育类型,其教育层次是本科教育[1]。它是以培养某一专门技术领域的专门技术人才为主,是以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性通才教育[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作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学科。

1 合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

合肥学院自2008年始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截至目前,2008级41名毕业生毕业时一次就业率100%,在安徽省内就业占63.4%,其中合肥市占51.2%,在行业内就业占65.9%。2009级86名毕业生毕业时一次就业率94.2%,在安徽省内就业占72.1%,其中合肥市占57.0%,在行业内就业占58.1%。2010级49名毕业生毕业时一次就业率95.9%,在省内就业占69.4%,其中合肥市占61.2%,在行业内就业占63.3%。由此可知,合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较高,形成立足合肥,服务安徽的就业态势,但就业质量还有待提高,行业内就业比重不高,知名食品企业就业偏少。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准入门槛相对不高、薪资待遇较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又进一步导致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不高,频繁跳槽。加之全国有200所全日制高等院校和260所高职院校开设有食品专业,年招生规模约7.6万人[3],外部竞争激烈。因此合肥学院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2 导致当前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2.1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未能紧密契合 合肥学院食品专业的发展是在顺应工业经济发展,特别是合肥市食品工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的背景下开设的。已成立由行业内企业专家参加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团队,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时充分征求和吸收该行业内企业专家、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但依然存在人才培养方案重科学轻工程的问题,培养的学生不能完全具备食品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不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4]。

2.2 工程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 由于师资力量、教学经费的制约,特别是具有企业、工程背景的应用型教师的缺乏,导致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多以讲解、演示、验证等方式进行;学生到工厂生产实习多是走马观花式,缺少亲身操作和体会的机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导致其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先天不足[4]。

2.3 就业空间狭小导致竞争加剧 食品企业需要研发、品质管理类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生产和管理人员,而用人单位多选择食品或生物类专业的硕博士从事研发,选择高职生从事生产、一线工程技术,选择管理类毕业生从事管理工作,唯有品质管理类就业岗位与食品专业本科生最为吻合。另有销售类岗位可以从事,但很多食品专业毕业生并不认同销售工作,进一步导致就业空间狭小,就业竞争压力陡升[5]。

2.4 毕业生考研与就业的矛盾 很多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一旦考研落榜,再去仓促就业,由于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选择时间较短,导致匆忙就业,就业质量不高,因而毕业后短时间内跳槽的概率上升,增加了就业的不稳定性。

2.5 就业环境差加剧就业的不稳定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食品产业发展较快,很多食品企业急需各类食品专业人才,然后由于食品企业相对技术较落后,规模不大,存在很多毕业生进企业后与普通工人一样,在车间一线从事手工劳动工作,工作时间长、就业层次低,在大学学习的专业知识无用武之地,很多学生不能吃苦或丧失发展信心,导致频繁跳槽[6]。

2.6 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效果有待提高 合肥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基本形成大一开设专业导论课,大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大四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全程化教育模式,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偏重就业指导,轻视创业教育问题。学校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而创业教育是作为少数学生的选修项目。就业指导教师多是兼职老师,很多人基本无创业经历,没有企业或人力资源方面工作经验,甚至不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致讲课内容多局限于就业政策、个人简历的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7]。亦有不少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实际效果不佳。

3 提高就业质量的对策探讨

3.1 明晰培养目标和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要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结合应用型、地方性高校的办学定位,着重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可以直接参与企业一线生产技术创新,解决企业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8]。此外,还要适度考虑培养通过进一步国内外读研深造而面向食品产业及相关产业未来一线的“研发型”人才;培养以科技创新成果面向未来中小食品企业及相关服务业的自主“创业型”人才的课程设置[9]。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3.2 强化实践教学,夯实工程能力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应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比例;改进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试验与设计;要制定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确保其执行效果。在学校内建设更多的食品中试基地作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弥补校外实习的不足,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现场实践经验[8]。

要继续推进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第二课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抓落实,要避免认知实习形式化,生产实习参观化。要加强与食品企业的合作,推动学生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进工厂真题真做,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3.3 设立创新学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参照部分高校的做法,在第二课堂里设定创新学分的要求,鼓励学生跨年级形成团队,进行科研、创业项目的申报和执行[10];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举办食品产品类创新实践比赛,以达到开拓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素质,促进高质量的就业[4]。

3.4 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当在保证“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三大类主干课程学习的前提下,适度增加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课程的比重,加强文理科交叉渗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食品产业经济、管理学、市场营销等选修课,培养懂经济、会管理的专业人才[8]。

3.5 重视职业技能训练,推行职业资格认定 根据上海、江苏等地对食品从业人员的相关职业资格要求,结合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合肥学院已经搭建平台,让在校生通过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而获得食品检验、化学检验、公共营养师等技能证书,以满足职业上岗需求,增加就业的砝码。然而,对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采取的是自愿原则,仍有大量学生在毕业时未取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今后可考虑将职业技能鉴定融入进人才培养方案来更好地推进。此外,还可邀请相关食品专家和机构对学生进行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的培训与鉴定,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11]。

3.6 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就业能力 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的现状在短时间内将难以扭转,因此,开展富有成效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学校要在现有就业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训现有师资,并引进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成功创业人士担任授课教师,全面发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助推就业指导的实效,改变学生自主创业极少的现状。

3.7 改进工作制度,实行全员参与就业 学校应充分发挥就业工作人员和食品类专业教师的作用,营造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氛围,建立全员参与就业的工作机制,主动出击,加强与各地区的人事部门、人才交流中心、相关行业协会和食品企业的联系,开拓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12]。

学习有关院校推行导师制,将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毕业论文指导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明确导师责任、义务和权益,真正激发导师关心学生就业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导师制度的优势,真正实现全员关心就业[13]。

3.8 加强国际合作,培养认证工程师 加强学科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引入德国、美国等国工程教育的先进理念,参照江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工科认证的做法,超前谋划,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食品工程认证工程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8]。

就业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全员参加就业工作,扎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就业与创业指导,可以实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

[1]李丽君.应用型本科机制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4(1):138,144.

[2]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86 -88.

[3]姜启兴,夏书芹,夏文水.我国食品专业现状比较分析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2):10 - 12.

[4]陈玥舟,张民.“大工程观”视野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3(6):67-69.

[5]杨涛,汪龙.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36,38.

[6]张钟,周天,海金萍,等.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工程素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30):174-175.

[7]明建,曾凯芳.基于产学研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12):190 -194.

[8]屠康,马龙.美国和德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3(3):49 -52,65.

[9]周小理,周一鸣,唐文,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食品工业,2013,34(12):196 -199.

[10]剧柠,张慧玲,刘慧燕.教学改革在食品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大学教育,2012,1(6):117 -118.

[11]邵信儒,徐晶,孙海涛,等.地方区域性高校食品专业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4(8):193.

[12]武国剑,柏祝玲,张金锋,等.食品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436 -14438.

[13]孙慧敏.高等农业院校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133 -134.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应用型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