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2015-12-17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吴 丹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自1978年到2011年的34年间,我国GDP由1978年的3 624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3 104.0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9%。“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呈现重化工业高速增长态势,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要支撑,快速增长。但我国经济发展仍是以粗放型为主、是以物质资料的高投入为代价的。这种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使得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的增长速度和结构难以持续,继续依靠高能耗产业的扩张拉动经济,已经受到建设规模和产能的限制,国内经济增长急需新的内容。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势必要更加重视节能减排,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实把节能减排工作推向深入。但如果继续把高能耗、无效投资拉动作为经济增长点,继续为一些已经到了饱和期的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空间的话,那么这个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很困难的[1]。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稀缺、经济欠发达的人口大国,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我们要走出一条在总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依靠技术创新,大力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来带动经济发展的道路。这是一种集约经营式的、内涵扩大式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所要走的道路正是低碳经济之路。

低碳经济简称ECO,又称为生态经济,“ECO”取自“经济的(economic)”和“生态的(ecological)”两个英文单词的词头。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促进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及激励机制,提高新能源开发、生产、利用能力,实现节能减排,促进人类生存和全世界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它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3]。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一种新潮流。世界各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趋势中,呈现出许多明显特征。主要包括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的;以促进节能环保为核心;以关注低碳研究为基础;以寻求技术突破为动力;以活跃碳交易为手段和以发展低碳金融为支撑等方面。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路,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1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作为解决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最终出路,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效地应对气候问题;同时低碳经济通过对新技术的投入和发展低碳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能源消耗来拉动,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偏高,碳排放量在一定时期仍将拉大。目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着重大变革,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作为刺激经济增长重点,将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作为新的战略增长点。世界经济在经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走向低碳化,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4]。调整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对我国是机遇也是挑战。

1.1 迎来的机遇

(1)发展低碳经济走的是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发展之路。在当前气候危机和经济发展矛盾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将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作为新的战略增长点,国际经济结构和贸易规则正发生着变化。低碳经济作为一场实现经济增长从根本上与碳排放量增长脱钩的工业革命,意味着我国能够避免走西方国家高污染、高消耗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取而代之的是一条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2)国际低碳技术获取和合作。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发达国家承诺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减排技术的背景下,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正在增加。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应抓住时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速度。另外,我国科研队伍日益庞大,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为我国研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3)发展低碳经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会创造新的投资点和消费点,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发展低碳经济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依据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特点,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模式和产业模式,从而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国际碳交易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在我国,碳交易主要是指依托清洁发展机制(CDM)产生的交易。发展中国家通过合作可以获得资金和技术,有助于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2 面临的挑战

(1)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我国全社会能源消耗中,工业占了70%,其中钢铁、建材、化工、石油加工、有色金属五大行业占全国工业能耗的69%。钢材、水泥、化肥等众多工业产品,生产规模和产量已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主要产品的单位产量能耗都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如我国的吨钢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要高15%~20%。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面临着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温室气体高排放费的巨大压力。高速的经济增长是以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依赖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主要依赖高排放的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加上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我国碳排放强度仍将增加。

(2)我国能源资源结构不合理。我国能源资源结构为“富煤贫油少气”。近30年来,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维持在70%左右,石油和天然气比重略高于20%,清洁能源的比重不足10%。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能源消耗结构有所优化,但由于煤炭的资源优势和价格优势,我国仍将保持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消费比重仍然很高,这一格局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改变。相比天然气,单位能源煤释放的二氧化碳要高出两倍。因此,单一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碳排放,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5]。

(3)低碳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我国在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车料燃料技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以及氢能技术研发水平还比较落后,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还比较弱,能源加工、转换、储存和终端综合利用率还比较低。而若继续沿用传统高碳技术,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碳排放量将会被锁定,实现节能减排的中长期目标将面临严峻考验[6]。

(4)国际方面对我国的影响。一方面是国际分工,发达国家处在产业链的高端,将高能耗、高排放的重化工工业转移到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把污染和高碳排放留给了我国,同时将节能减排的国际责任和压力转嫁到我国[7]。另一方面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低碳利益共同体通过制定新的碳排放国际规则和贸易措施对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造成“低碳壁垒”,与贸易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监控,制约着我国原有的发展空间。

(5)公众的非理性消费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超前豪华消费正取代着传统的消费观念。公众的低碳消费意识薄弱,认为低碳生活是舶来品,与自己没什么关系。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节约,个人消费贪大求洋等现象极为普遍。尽管政府对绿色生活方式倡导起到一定作用,但改变公众根深蒂固的认识,培养公众良好的节能减排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还需要时间。

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措施

(1)加强制度创新,加快低碳经济相关立法,制定低碳经济模式下政策体系。制度可以理解为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8]。制度创新是人类追求最大效益的结果。发展低碳经济,制度创新是保障。我国要更加切实地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探索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和政策措施。从我国现状来看,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但现有制度还远远不能满足低碳经济的制度功能需要。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应结合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工作目标,研究定制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为方式和行动方向;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形成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并制定缜密科学的考评与奖惩制度;研究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政策体系;研究与推出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加强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低碳技术体系。以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规范和指导,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积极、有序、健康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对能源和资源依赖程度较高,产业结构不合理,此外“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因此,低碳经济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首先,要加大高碳产业技术攻关力度,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高碳和低碳是相对的,即便是高碳产业,也不一定就不能发展,问题在于这些产业要通过技术进步不断减少碳排放。这些产业虽碳排放量大,但其减排的空间也很大[9]。因此,要通过产业政策调整,鼓励高碳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及产品,利用技术进步来带动产业升级。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增强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强制淘汰高碳产业的落后产能[10]。其次,要制定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快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对可再生能源进行技术创新,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总而言之,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能源结构,对实现低碳经济至关重要[11-12]。

(3)鼓励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低碳技术可分为三大类型,减碳技术如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等开发技术;无碳技术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去碳技术如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的科研工作和推广,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对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推广与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转让;积极参与国际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我国工业化竞争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4)推进低碳经济试点。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希望从这两个城市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中,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向全国推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13]。低碳经济试点应进一步考虑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特点,选择若干典型城市进行试点,编制试点地区和行业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也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率先试点,逐步建立地区和行业的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模式和产业模式[14]。在全国建立一批低碳社会实践区、低碳产业实践区、低碳经济区、低碳城市实践区。积极争取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扩大我国低碳城市试点。各省市可以建设起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以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在全国建设低碳社会、低碳城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低碳产业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行业先行试点,选择作为我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源基地,选定典型城市进行试点,寻求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13]。

(5)发挥碳汇潜力。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减排途径[15]。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发挥碳汇潜力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①进一步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可持续经营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从而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态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木质、非木质林产品和良好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要的林业。②加强森林资源管理,首先要继续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确保工程实施质量。其次,要加强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最后,实施科学的森林管理措施,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确保我国森林资源安全和维持森林碳储量。③深入落实林权制度改革措施,在全国范围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推进现代林业建设,调动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④奖励并完善我国的碳贸易市场,碳贸易即碳交换,指的是森林所有者将森林碳汇产生的CO2排放权作为产品投放市场进行交易的行为。我国应把握国内外部优势,完善我国碳贸易市场。⑤深入开展森林碳汇项目,即充分利用各地区的森林资源优势,开展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

(6)公众参与,建立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在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摒弃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等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德尔消费方式,提倡低碳生活和消费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观。企业应该将低碳理念延伸到自身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使企业成为真正的绿色低碳企业。消费者应该合理消费,根据自身的真正需求产生消费行为。政府应进行绿色采购,政府是社会最大的消费者,其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都对企业及社会其他公众有着相当大的榜样效应,对推动全社会低碳意识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16]。具体措施有培育公众低碳意识、完善激励公众参与的措施、强化宣传教育三方面。

[1]张菁.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大地先生访谈录[J].综合运输,2010(2):81-84.

[2]刘翠艳.论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现代商贸工业,2012(20):1-3.

[3]李锐.发展低碳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孝感学院学报,2011(1):111-115.

[4]郭万达,郑宇劼.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导报,2009(4):5-9.

[5]刘小勇,张传具,任大江.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汕头大学法学院,2011:8.

[6]梁鑫.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分析——基于系统论角度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80-84.

[7]郭毳.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北方经贸,2010(10):14-16.

[8]赖流滨,龙云凤,郭小华.低碳技术创新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10):1-5.

[9]陈柳欣.低碳经济:国外发展的动向及中国的选择[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6):83-87.

[10]陈小京.西方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措施与效应[J].中国集体经济,2010(28):195-196.

[11]邓俊.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支持[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42-44.

[12]李平,王作铁.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3):98 -100.

[13]陈柳钦.低碳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0-85.

[14]廖红英,孙志威.发达国家低碳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1(5):72 -76,99.

[15]黄彦.低碳经济时代下的森林碳汇问题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3):260-268.

[16]付兰君.浅议公众参与低碳经济建设及其建议[J].才智,2011(10):241.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