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典型林下经济模式调研及建议
2015-12-17梁文汇赵志珩曾祥艳李开祥
梁文汇,赵志珩,曾祥艳,李开祥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西特色经济林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2)
广西典型林下经济模式调研及建议
梁文汇,赵志珩,曾祥艳,李开祥*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 广西特色经济林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 530002)
近年来广西的林下经济产业取得了突出的发展成果,各地涌现了许多成功的林下经济典型。为了更好地开发广西的林下经济产业,文章对广西林下经济模式的典型开展了系统调研总结,找出广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技术需求,提出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为各地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参考。
林下经济;模式;典型;建议;广西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开展林下养殖、种植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1]。广西从2009年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始大力推进林下经济的发展,至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且越来越被农民认可[2-5]。广西林下经济的发展空间巨大,据统计广西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有600万hm2,而目前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约123万hm2,仅占适宜发展面积的1/5[6]。该研究通过对广西典型林下经济模式进行调研总结,提出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为各地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1 广西典型林下经济模式的发展现状
1.1 林下种植
1.1.1林—药。林药模式是指在未郁闭的林内行间种植较耐阴的中草药[7]。林下种植中药材是当前广西林下种植的重要模式,是群众较为青睐、企业较为关注的林下资源培育模式。由于化学药物开发难度较大、成本高、周期长,许多医药公司转向或加强研发低成本、低投入的中草药产品。消费者也倾向于食用贴近天然的中药产品,“回归天然”成为医药界的一种潮流。因此,近年来广西中药材原料在市场上一直保持着热销态势,需求量大。近年来,在市场形势和林权制度改革的推动下,广西林下种植药材产业发展迅速,各县(市、区)逐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专业化、合作化的林下中药材产业。例如,广西马山县、忻城县等喀斯特岩溶山区发展林下种植金银花产业,其中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已被列为国家级药材自然保护区、中药材监测点,忻城县引入和培植加工企业开发生产了“八寨”牌金银花茶、金银花露等相关产品,走出了一条石山区林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的路子。宁明县峙浪乡是广西最大的砂仁主产区,砂仁作为一种重要的特产南药,是峙浪乡一张特殊的名片,目前全乡林下砂仁种植面积达720万hm2,年产砂仁干果30万kg,产值1 800万元,初步形成了“公司+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在其他各地均有区域特色的林下中药材种植,如上市公司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苍梧县建立两面针、单面针、扶芳藤、鸡血藤、草珊瑚、横经席、何首乌、牛大力、铁皮石斛、山豆根、十大功劳、天冬等中草药种植基地;广西灵峰药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在贺州市八步区、富川县大力发展林下种植鸡血藤739 hm2,发展种植农户486户;广西莹冠仙生物农业科技园在平南县龙眼树果园下建立铁皮石斛示范基地;融安县在毛竹林下建立草珊瑚、山药、葛根、沙姜、瓜蒌等林下药材示范基地10余个。
1.1.2林—藤。林下培育藤芒资源也是广西林下资源产业的优势模式之一,目前在宾阳县、浦北县、博白县、都安县等地已有较大规模的发展,群众将藤芒编织业称为“弹指间飞舞的财富”。宾阳县素称“芒编之乡”,该县以林下盛产的芒藤为主要原料,兼杂木、丝、草等为辅助原料,编制成的花篮、果盘、礼品盒等竹藤芒工艺品系列产品,美观大方,实用细腻,精巧雅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浦北县林下藤芒资源也有极大发展,目前该县较大规模的藤芒编织企业共22家,2010年全县累计实现产值达7.7亿元、加工出口产品产值达4.7亿元,吸引约7万人从事家庭编织业。博白县也是全国最大的编织工艺品出口基地之一,全县编织企业近400家,遍布全县大部分乡镇,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年创利税近2亿元,从事编织加工业的农民达40多万人,人均编织收入1 000多元。都安县竹藤草芒编企业已发展到28家,其中年出口产品总值达2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家,取得自营进出口权企业9家,全县竹藤草芒编织业总产值达到2.2亿元,该县的地苏、东庙、安阳等11个乡镇24 000多户、62 000多人从事竹藤草芒编织业,年均收入4 500多万元。
1.1.3林—花。广西发展花卉产业环境得天独厚,金花茶、山茶花、兰花等林源名贵花卉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一些龙头企业抓住林权制度改革机遇,积极发展有区域特色的林下花卉培育产业。广西合浦佳永金花茶开发有限公司在林下种植阴生珍贵植物金花茶,带动当地农民大力发展“珍贵树+金花茶”的“双珍”种植模式,得到农户的赞同和支持,该公司计划在3 a内辐射带动广西区内3 000户农民发展林下种植金花茶667 hm2。目前,广西国茗金花茶科技有限公司利用防城港市丰富的肉桂林资源,大力发展肉桂林下种植金花茶基地建设;广西六万林场利用丰富的八角林资源,在八角林下培育山茶花、罗汉松等名贵花卉,有效提高了八角林地的产出效益;广西雅长林场拥有丰富的野生兰花资源,目前正积极大力推进林下兰花资源产业的发展。
1.1.4林—菌。林菌模式主要是指“利用林下遮阴空气湿度较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平菇、香菇、双孢菇等食用菌”[8]。广西拥有丰富的常绿阔叶林资源,特别是各类自然保护区的近原始森林中黑木耳、灵芝等野生菌类资源极其丰富。随着人类追求天然食品意识的提高,野生菌资源供不应求。林下人工促进培育食用菌是近年来解决天然食用菌供应短缺的有效办法之一。田林县、融水县、金秀县等森林资源丰富,涌现出一些种植能人投资发展林下栽培菌类资源产业。如浦北县将属于生态公益林的1.73万hm2红椎林通过林改分山到户后,把保护红椎林生态环境与发展林下红椎菌相结合,使林农“不砍树也能致富”,走出了一条生态林下的致富路,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共赢。2010年该县红椎菌产量达20万kg,产值达1.04亿元,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户就有1 300多户,主产区龙门镇组建多个红椎菌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458户2 600多人,人均年收入增加1 800多元。融水县怀宝镇2010年有521户农户依靠在林下种植灵芝,群众自发组建了“富民灵芝专业合作社”,现有技术员40人,会员521户,辐射全镇11个行政村,带动全镇1 050户种植灵芝53 hm2,还注册了“绿深”牌灵芝商标。2010年田林县分别在5个乡(镇)开展林下灵芝栽培示范,收获灵芝13.3 t,产值112万元,计划到2015年末全县林下灵芝园面积达到667 hm2。
1.1.5林—桑。在广西岩溶石山地区,林下种桑养蚕已成为石山地区显著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一种有效途径。如凤山县通过在核桃林下套种桑树养蚕,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核桃林下种桑养蚕发展的突破口,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催生扶强了一批专业化核桃林下种桑养蚕的农户,达到了让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目前该县6 667 hm2的核桃林已实行林下种桑面积800 hm2,年养蚕种1.8万多张,年产鲜茧108 t,经济收入达500多万元,用“短、平、快”的种桑养蚕模式,提高核桃园的早期经济效益,解决了石山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收入的突出矛盾。
1.1.6林—草。近年来,人工林下种植牧草也成为广西各地发展林下经济的一种模式。自治区林业厅直属国有钦廉林场已在场内发展林下种草面积2 000 hm2,其中桉树林的面积达1 333 hm2,现在已到百色、河池等地开展桉树林下种植牧草,到2015年林场计划在场外发展林下种草面积达2万hm2。钦廉林场进行的桉树下种植牧草模式示范效应日益扩大,合浦县吴家镇许多农民在林场的示范带动下,积极在桉树林下种牧草,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1.2 林下养殖林下养殖是广西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之一,有林下养鸡、养蜂、养猪等形式,其中以林下养鸡最为普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林下土鸡品牌,如永福县的“百泉香”土鸡、岑溪市的“三黄鸡”、容县的“黎村土鸡”、田东县的“思林丁香鸡”、宁明县派阳山林场的“八角鸡”等特色品牌。由于林下养鸡对林下水土和植被的影响较小,因此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广西林下养鸡产业有“企业+基地+农户”的企业化模式,也有农民合作社、私人养殖等模式。在龙头企业上,以广西巨东种养集团有限公司具较大实力与规模,集团在南宁、贺州、梧州、贵港等地建立种养子公司,大力拓展林下养鸡业务,所产的巨东回香鸡、巨东鸡蛋、巨东鸡苗等产品畅销国内外。
1.3 林下旅游广西全区各类自然保护区中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林下旅游也是广西林下资源开发及利用的一种重要模式。目前广西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林下旅游资源有上思的十万大山、贺州的姑婆山、金秀的圣堂山和大瑶山、南宁的大明山、田林的岑王老山、龙胜的彭祖坪原始森林等。
2 广西林下经济产业技术现状
2.1 技术研发现状目前,在广西参与林下资源培育及利用技术研发的机构主要有林业、农业及畜牧业等涉农林业科研院所,以及从事林下资源培育的龙头企业、药用植物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然而整体技术仍处于较低水平,行业内缺乏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在有龙头企业大规模资金投入的领域,如林下种植中药材、林下养鸡等方面,其资源培育技术已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目前的林下资源培育技术仍以经济效益产出为唯一目标,在林下套作对环境互作影响与综合效益方面的技术研究仍属空白。
2.2 技术推广应用现状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广西林下资源培育及利用产业发展迅速,全区各地均建立起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林下资源培育示范基地。2011年10月9~10日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在广西南宁市召开以后,社会各界对林下资源培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其参与林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更高。目前,广西自治区林业厅、科技厅等主管部门正抓紧组织进行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扶持措施及专项资金等方面的研究,加大对林下经济技术研发、示范与推广的支持力度,广泛组织各类科技下乡活动,使发展林下经济真正成为林权制度改革之后显著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好路子。
3 广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广西拥有优越的林下资源产业发展条件,近年来在林下资源培育及利用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技术体系、发展布局、发展模式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
3.1 林下资源培育技术水平不高,较零散除了巨东集团、中恒集团等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外,其他群体在林下资源培育技术上仅凭自身经验,缺乏技术规范体系。
3.2 产业发展布局不明朗,基地分散林下资源培育是一个具有地理区域性的产业,因此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和发展。目前广西林下养鸡最为普遍,其原因是不同地方均可养鸡,且各地也有市场需求,在发展规划上应重点布局,可将较大规模养鸡基地建立在梧州、贺州等临近广东地域,以发挥交通、区位和市场优势,满足珠三角大量消费需求。
3.3 发展模式仍以农户、个体老板自营为主目前,广西林下经济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规模经营的基地不多。分散小规模经营的结果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较弱。
4 广西林下经济产业的技术需求
4.1 模式研究林下资源产业要获得快速健康的发展,复合模式是关键。在模式研究上,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产出,还要考虑环境的互作,即要考虑林下资源培育活动对林分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目前广西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仍然很少,因此从保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方面考虑去开展林下资源复合模式研究,是今后广西乃至全国其他各地发展林下资源产业必须要解决的首要技术问题。
4.2 区划研究林下资源产业要获得壮大发展、产业化发展,区划布局是保证。区划布局就是要根据不同地域的独特资源条件而决定它适宜的林下资源类型,即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既要考虑推广普遍性,也要考虑地域重点性,避免机械跟风、简单重复地发展。尽管《广西林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桂西南特色林下种植养殖区、桂东北森林旅游服务区、桂东南外向型林下经济产业带的“两区一带”广西林下经济发展格局,但这只是一个大范围的规划,其中亦有相互穿插,具体到市、县的模式、品种安排等仍缺乏比较科学合理的规划。
4.3 技术示范开展技术示范一直是各种产业技术普及推广的有效手段,经验证明,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对农林牧业发展极具效果。目前广西各地林下种养示范基地均有规模过小、技术标准较低、带动效应不大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大示范力度。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广西应加大林下资源培育技术示范专项的实施力度,开展林下资源培育示范专项经费科研系列课题研究。
4.4 技术服务与推广体系研究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开展林下资源培育显然已成为林农发展山林经济的重要选择,政府部门及基地企业需要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目前广西林下资源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仍不完善。因此,统筹考虑政府、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农民等群体之间的关系,研究建立一个适合林下资源培育及利用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与推广体系,是今后广西林下资源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5 广西林下资源产业发展的策略及重点
广西发展林下资源产业有优势、有基础、有潜力,无论在资源基础和规模方面,还是在单位产值和效益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但对发展的策略及重点必须要明确,这样才能使林下资源产业效益最大化。
5.1 发展策略
5.1.1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农户直接参与、直接受益。政府在示范资金、技术服务、融资贷款上给予重点扶持、优惠,引入、培植龙头企业投资发展林下资源培育产业,带动林农参与经营,让农民直接参与并直接受益,体现林农以林为资本的和谐经营理念。
5.1.2区域化、基地化、品牌化。根据不同地域的独特资源优势、与市场优势发展相适应的林下资源类型,尽量减少农户分散经营,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带动林农发展林下种养基地,实现规模化发展,并根据地域特色、产品特色打造相应的林下资源品牌,提高产品在区内外、国内外的市场影响力。
5.1.3体系化、监督化、生态化。建立技术服务体系、生产技术规程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做到技术指导服务到位,生产加工环节技术标准化,监督机制化、日常化,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也保证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质量,真正使林下资源培育产业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2 发展重点广西应以其拥有的生物资源优势、地理气候条件优势、市场优势为出发点,在普遍发展的同时,根据地域特色,重点发展若干种林下资源类型。自治区保护区面积大,可充分利用其发展林下草饲畜牧、林下中药材、林下藤芒、林下名贵花卉、林下食用菌、林下养鸡等。在特定地理区域上,如桂西南、桂西北的岩溶石山地区,更应重点发展林下经济,以解决长期农民收入低和生态保护难的问题,这些地区可重点发展“核桃(山楂、任豆)+中药材(桑树、金银花)”等适于岩溶山地发展的复合种植模式。另外,林下旅游也是广西的一大优势,需要重点布局、多途径融资,科学规划加以大力发展。
[1] 海渤. 林下产业经济模式研究[J].绿色科技,2010(8):19-20.
[2] 李瑞盟,韦彦,刘朝霞. 关于广西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25(1):21-25.
[3] 韦立权.广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广西林业科学, 2012,41(3):260-264.
[4] 蒋卫民,彭斌.广西开启林下盛宴——广西林下经济发展综述[J].广西林业,2011(10):14-16.
[5] 陈秋华.2010年广西林业工作文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6] 袁琳,毕朝斌.科技托起千亿元产业 探索广西渔牧业产值闯关力量[EB/OL].(2012-02-10)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zxqxb/2012-02-11/content_5134103.html.
[7] 鲁泽广.发展林下经济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J].河南农业,2007(21):46.
[8] 彭国营,周立林.适合我省发展的几种林下经济模式[J].河北林业,2008(6):34.
Investigation and Suggestions of Typical Under-forest Economy in Guangxi
LIANG Wen-hui, ZHAO Zhi-heng, ZENG Xiang-yan, LI Kai-xiang*
(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Special Nonwood Forest Cultivation & Utilization, Guangxi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Nanning, Guangxi 530002)
Under-forest economic industry had made a prominent development in Guangxi, successful models emerged in large numbers in many places. In order to exploit the industry of under-forest economy in Guangxi, the successful models of under-forest economic in Guangxi were summarized. The main problems, technical demands were found,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under-forest economy.
Under-forest economy; Model; Typical; Suggestion; Guangxi
广西林业科技项目(桂林科字[2012]第6号)。
梁文汇(1981-),男,广西玉林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经济林育种与栽培研究。*通讯作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经济林栽培研究。
2015-02-28
S 7-9
A
0517-6611(2015)10-1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