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践研究

2015-12-17刘莉莉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海洋渔业专业人才渔业

刘莉莉, 郑 基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 316022)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践研究

刘莉莉, 郑 基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 316022)

结合当前海洋渔业的发展、渔业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就业环境的新形势,针对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方法进行探索,以期充分发挥专业对口优势,全面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满足企业用人,促进学生就业,推动专业发展等方面构建起系统性良性循环模式。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海洋渔业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在校生人数的持续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生教育正在逐步实现从精英化向大众化、从学术型向应用型的两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改革和创新高校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从而造就大批能够适应我国未来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需要的合格人才,已经成为摆在我国高等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面前的紧要课题。为此,我国各大高校纷纷结合自身的特点及优势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有益的探索。这其中,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实践广泛证明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高校教学特别是工科教学质量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该文旨在以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实践为切入点,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实践问题与出路进行探讨。

1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国家总体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2013年1月,由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将发展海洋经济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加以重视”[1]。

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渔获质量差、渔民增产不增收、资源衰退、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容忽视。面对传统海洋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为了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沿岸渔场,管理近海渔场,发展外海渔场,拓展远洋渔业和发展休闲渔业,不仅需要培养大量掌握现代渔业知识、能为渔业发展服务的科研和技术人才,同时也需要一批具有较强科技转化能力和经济实力的现代渔业企业作为支撑。

然而,当前我国渔业企业在提出科研需求、转化和运用科研成果、培养和吸纳技术人员等方面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存在着生产与科研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高校科研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企业生产力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我国现代渔业的发展和渔业企业的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进一步加强高校海洋渔业专业对于现代渔业发展规律和现实渔业生产需求的调查和研究,以紧跟市场和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着力培养现代渔业发展需要的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国渔业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地面向企业,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和人才定位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已较难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新的需求。因此,如何紧跟渔业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构建科学、合理、能够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至关重要。为此,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如何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共同研究探索现代渔业的发展规律,根据现代渔业企业的不同需求来培养相应的人才,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配套的实验环节和科研技能训练,从而使教学贴近实际,使学生形成高尚的专业责任感、使命感,帮助毕业生尽快适应现代渔业各类工作岗位的需要,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1.2 专业人才培养的就业环境问题2014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为历年来最多,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今年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发挥市场作用、着力改革创新,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力争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比例双提高[2]。

当前,在全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难问题的大背景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就业环境。而另一方面,大型渔业集团和中小型渔业企业却普遍存在着较大的专业人才缺口。如何改变高校和企业之间沟通不畅、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实际需要错位、高校人才供给和用人单位需求无法有效对接等不利局面,从而改善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环境,实现相关专业学生“学有所用”和相关企业“有人可用”,在高校和企业之间形成“双赢”局面,企业进驻高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

目前,我国拥有直接从事远洋捕捞规模生产企业100余家,拥有经营远洋渔捞设备、远洋渔船修造和渔业机械等装备研发生产企业数百家,拥有远洋渔船1 500余艘。全国数以千计的大型渔业公司基本建立了渔具材料、渔具、渔船和渔业机械等渔业装备生产流水作业。这些企业能够为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而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将使得过去该专业人才就业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供需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局面得到较大改观,从而真正地为该专业人才营造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就业环境。

2 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随着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使命。具体到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能否为现代海洋渔业产业这一特定产业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能否满足高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人才需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检验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成败的重要标准[3]。

以浙江海洋学院所在的浙江省舟山市为例。海洋渔业是舟山的传统支柱产业,有近9 000艘渔船,从事渔业人员8万余人,渔业公司180多个,成规模的专业渔船渔机修造单位20余家,但多数企业仅维持了海洋捕捞的日常生产、经营、维修、粗加工,资源的利用率和加工增值率低、能耗高、水平低,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成为制约渔民增产增收和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产业升级必不可少。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只有沿海6所高校开办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每年培养的人数不超过240人。资料显示,仅浙江省海洋捕捞专业劳动力就达17万人之多,每年流动劳动人口需2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缺口,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制约渔业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瓶颈”。

以创建于1962年、以捕捞生产为主的综合性大型国有企业——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公司为例,据相关统计和分析,该公司已经出现职工年龄平均46岁以上的高龄化问题,人才引进和储备严重不足的问题引起了公司高层的高度重视和忧虑。为此,该公司亟需补充大批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构建实现公司21世纪发展宏图的人才资源库。但是据统计,在该专业的毕业生中,只有不足30%的毕业生从事海洋渔业生产和管理工作,而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更是少于10%。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的社会效果没有真正实现和发挥直接作用,这也是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

此外,渔业企业与高校关联度不足,某些科研项目与企业需求脱钩,“产、学、研”结合紧密度差,关键技术研究相互脱节,创新能力差和系统性不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脱钩,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未能形成有效生产力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渔业企业的发展。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素质不高,吃苦耐劳精神和创新开拓能力缺乏,高层次人才明显匮乏,尚未形成国内知名团队,也成为当代高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亟待解决和改革的重要问题。

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所培养的人才已经难以胜任现代渔业企业所提供的实际工作岗位,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体系、知识技能、动手技能、研究水平与实际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另一方面则在于毕业生对现代渔业企业的发展缺乏了解,对渔业企业的认识仍停留在老的行业背景影响下,因而不愿在渔业企业择业。

因此,对于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如何彻底扭转专业人才和现代渔业企业之间双方需求均得不到满足的不利局面,并在双方之间构建起相互需求、相互选择和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已经成为当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

鉴此,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针对现代渔业发展的趋势,改变现有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等现状,结合目前我国现代渔业企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进行统筹规划,逐步推进校企合作的教育形式。拟通过对企业进驻高校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应用来突出强化实践教学,从构建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入手,以企业为依托来建设融生产实习、科研训练和就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对于现代渔业企业的正确认识,为其更快地适应现代渔业企业工作岗位、更好地为现代渔业建设服务搭建起坚实而广阔的平台。

3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实践路径探索

国内外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例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依据实践操作的特点将校企合作模式归纳为“2+1”式、订单式、学工交替式、全方位合作教育式、“实训—科研—就业”式、双定生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式等九种类型[4]。

对此,在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中,必须深入研究和巧妙把握“校”与“企”这两个主要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充分学习和借鉴各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特长的同时,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因企制宜的基本原则和理论结合实践的基本方法,既要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又要及时总结,适时调整。

3.1 紧密围绕现代渔业企业人才需求,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做到“因需施教”以现代渔业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为核心,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增加高校和企业间的互动教学机制,充实反映现代渔业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课程内容,构建适合现代渔业企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知识模块和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完善现代渔业建设需要的技术知识体系和人文知识体系。同时,全面导入企业专业人员参与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种机制,大力提倡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对该专业教学方案、课程设置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积极鼓励企业与该专业人才间的双向流动,推动形成企业与高校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模式。

3.2 借助现代渔业企业平台,构建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借船出海”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现代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理论均已表明,该专业不仅是一门对理论水平要求较高的自然科学专业,也是一门实践性和社会性极强的综合学科。因此,该专业必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在构建科学完整的时间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积极引入现代渔业企业,充分发挥其位于现代渔业发展第一线的实践优势,借助其从事渔业捕捞、养殖、加工等各个环节的实际生产平台,以此锻炼和培养专业人才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将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与此同时,在与一线生产企业密切接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多地直接了解和掌握现代渔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认识,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再由该专业教师从理论的高度加以指导,势必能够培养出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更加贴近企业需求和生产实际的现代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3.3 立足企业岗位要求,满足学生就业和企业用人的双向需求,全面实现“学有所用”强化以“就业”为核心的意识,加强与渔业主管部门、大型渔业公司、渔网厂、渔业乡镇、休闲渔业企业等现代渔业企业的合作,深入了解其用人需求,并以此作为制定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以期扭转学生“学无所用”、企业“无人可用”的不利局面。同时,积极鼓励现代渔业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该专业人才尤其是在校学生中进行定向培养和定向选择,以此增强该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学为所用、学以致用。

为此,浙江海洋学院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重点加强了与浙江省及舟山市现代渔业企业的合作,以校企互动的方式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彻底摸清上述企业对于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积极在该专业科研人员及学生与相关企业之间牵线搭桥,以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双向流动。

3.4 运用科学研究方法,鼓励试点实验和允许实践试错,以期达到“以点带面”浙江海洋学院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充分听取浙江省远洋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捷胜海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舟山市乐达特种渔具有限公司等渔业企业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根据其生产实践需要,制订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同时根据企业的岗位用人需求,始终将学生的未来就业规划和前景视作教学的核心,并将现代渔业企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贯穿于教学科研计划的全过程,专门开设专业课程,制订专项科研计划。

通过试点实验、对比参照、双向反馈等形式,让已经基本具备相应基础和条件的学科、课程、班级先行先试,鼓励其敢于开拓,勇于创新。并且及时总结其实践和探索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优化和改良相关方案和计划,组织校内外专家反复进行研讨论证,以期得出具有较强针对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和规划,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普遍性的规律并加以铺开推广。

3.5 以互利共赢为出发点,着力发掘校企合作的利益结合点,全面构建“长效机制”在校内完善现代渔业企业进驻的软硬件环境,提供交流场所,委派专门人员,给予相应便利,理顺相关流程,共同组建双方交流的常设机构,具体操作为:

(一)重点研究高校和企业双方在从招生到就业的全过程中实现密切合作的“全天候”合作关系,探索将校企双方领导层联席会议、科研人员共同研讨会、一线渔业劳动者与在校学生联谊交流活动、企业定向招聘会等有益的合作模式长期化和机制化,在校企之间建立起稳固的长期伙伴关系。

(二)邀请具有丰富一线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现代渔业企业专业人员参与到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部分教材、教案和教学计划的编写工作中,着力突出实践教学配套教材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努力改变以往部分教材课本重理论、轻实践、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情况。

(三)签订校企联盟协议,结成真正的校企利益共同体,统一目标,明确责权,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相互关切对方的利益诉求,避免“校热企冷”或“企热校冷”的不利局面,同时防止“校大欺企”或“企大压校”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1] 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2-09-16)[2013-01-17].http://www.gov.cn/zwgk/2013-01/17/conent_2314162.htm.

[2] 新华社.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措施[EB/OL].(2014-04-30)[2014-05-01].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4-05/01/content_416310.htm?div=-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 任焕霞.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访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会长朱传礼[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10):19-20.

Specialty Development and Exploration of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ng Education Model in Majo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arine Fishery

LIU Li-li, ZHENG Ji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Zhejiang, 316022)

Combined with development of marine fishery, talent demand from fishery enterprise,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approach of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ng education model is explored. It is expected that specialty advantage is given a full play for enterprise,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ng education model is totally innovated, so as to construct a systematic virtuous circle model in satisfying talent demand of enterprise, promoting employment of graduated student, and pushing specialty development.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arine fishery

浙江省教育厅201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087)。

刘莉莉(1981- ),女,浙江兰溪人,讲师,博士,从事海洋渔业研究与教学。

2014-11-28

S-01

A

0517-6611(2015)02-381-03

猜你喜欢

海洋渔业专业人才渔业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演变与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基于内容价值的海洋渔业生产管理视频数据压缩方法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
《海洋渔业》荣获第一届中国水产学会期刊集群(联盟)优秀期刊奖
论国有资产转让合同效力的认定——以“许少雄诉海洋渔业总公司上诉案”为对象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