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2015-12-17张海峰赵爱玲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保障体系应用型

张海峰,赵爱玲,宋 强

(安阳工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始于20世纪末的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迅速从精英教育时代进入大众化时代。新形势下,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这些新建本科院校或者由专科学校独立或者通过重组、合并其他一所或几所专科学校升格而成,多数建于地级城市,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本科教学时间相对较短,重点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2012年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数量已经超过300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844所)比例超过35%,在校生人数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总人数的半壁江山,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本科教育的主力军,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层次层面已经是本科院校,但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尚有不小差距。这就带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问题。迎评促建、内涵发展,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按照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要求构建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和今后一定时间内的重要任务。课程作为教学的基础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切入点,其建设质量和水平更是高校本科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2]。

通过梳理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评估二十年间发展历程、质量工程及精品课程建设示范引领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意识和课程建设、高校校内课程评估应涵盖内容与主要原则,结合安阳工学院校内课程评估的具体实践,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完善学校层面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校内评估长效机制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1.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历史轮回和主体转变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课程评估的必然选择

1.1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历史溯源

高等教育评估是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要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评估工作,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开始。至1989年,原国家教委共组织完成对80多所高校3个工科专业和4门课程的教育评估试点工作。评估的起始点和落脚点为本科专业和课程。

1990年10月,《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教14号令)正式颁布,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第一部行政法规。

1993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建立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目标要求的教育评估制度,要求教育部门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把学校教育质量检查评估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教育评估地位和作用。

1.2 我国高等教育本科评估制度的发展历程

1994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目标要求的教育评估制度要求,全国范围的高等教育评估工作正式启动。

1994年,为检查评估基础相对薄弱,1976年后新建复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国家启动合格评估,督促新建本科院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1996年国家启动优秀评估,评估对象为100所办学历史长、基础好、水平高的老牌本科学校,督促其深化改革,办出特色。

1999年,国家教育部启动随机性水平评估,评估对象为介于新建和老牌之间的本科院校。截至2001年底,教育部共完成对220所本科院校的教学评估工作。

2002年,教育部合并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统一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

2003年,国务院颁布《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2004年8月,教育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开始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阶段。

2004-2009年教育部分批次先后对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595所高等院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五年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圆满结束,评估优良率超过90%。

2010-2011年,在总结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效及问题的基础上,教育部按照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工作思路,组织专家先后到常熟理工学院等20所不同类型的新建本科院校开展调研和试点评估工作,形成新建本科院校量体裁衣定制的合格评估工作方案和指标体系。

2012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合格评估,当年对金陵科技学院等43所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了合格评估,实现2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从合格评估再到合格评估的历史轮回,由此拉开我国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大幕[3]。新评估方案概括为坚持“四个促进、三个基本、两个突出、一个引导”。尤其突出服务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本科办学要求,通过评估引导参评学校构建并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这是本科评估从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健全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大转变。

2.质量工程及精品课程示范引领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健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强大动力

2.1 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国家和全社会的共识

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作为“质量工程”的着力点和突破点率先启动。

2004年3月3日,国务院批转《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在继续推进“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同时,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机制[4]。

2005年与1月1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以1号文件印发,教育部要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转移,更加重视提高教学质量。

2007年1月22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以1号文件印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简称质量工程。2月17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2号文件印发,两个文件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通过专业结构调整与认证,精品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监测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高等学校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担负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2011年7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简称“本科教学工程”)。提出进行专业综合改革,推进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资源共享,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及体系形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

2.2 精品课程建设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率先启动的“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其“五个一流”的建设要求,国家省校层次鲜明的三级建设体系,学校申报、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专家质量评估的管理机制,优秀教学资源完整网上公开的共享理念,教学队伍、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效果及特色五位一体的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做好课程建设与评估发挥了强大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精品课程网上平台,广大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借鉴精品课程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对照自身做好本校课程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业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和经费支持,有效调动了广大教师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从课程切入,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水平。

3 开展课程评估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建立健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实要求

高等学校课程宏观上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所必备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微观上是每一门具体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和细胞。无论是作为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重要指标和主要观测点的课程,还是质量工程率先启动的精品课程,亦或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业评估等,课程都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内容,课程评估都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面临的形势和矛盾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加强高校分类指导、分类评价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定位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行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建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增强素质为一体,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既不能走老牌本科院校精英教育模式下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又要区分高职院校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培养,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现错位发展。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走优先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快速扩大办学规模的外延式发展之路。学校每年都增设新专业,开设新课程,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刚性需求与和有效保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课程建设面临规模发展与内涵提升之间的现实矛盾与冲突。另外还存在课程设置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实际要求之间不衔接等问题,突出表现在课程设置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同质化,教师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尤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而原有基础比较薄弱的新设专业,课程建设任务更加艰巨。

3.2 课程评估对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作用

课程评估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课程评估,可以客观评价课程建设实际状况,总结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找出困难不足和差距,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课程建设,正确引导课程建设上层次、上质量、上水平。

课程评估主要作用与功能可概括为①导向功能:帮助找出课程建设的成绩和差距,明确建设目标和要求,引导课程建设和发展。②调动功能:即激发课程群组课程教学与研究的积极性。③示范功能,即明确课程建设榜样和范式,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提高课程质量。④督导功能,即课程评估的激励和奖惩作用。

课程评估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围绕学校转型发展,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其评估内容应包括:①师资队伍: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在教师。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仅反映课程建设水平,更是高等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主要包括课程群组教师数量资格结构及发展趋势等。②课程建设与规划:课程建设包括建设思路、规划方案及相应标准规范等。③教学条件:主要包括课程实践所需仪器设备、教学技术手段应用及图书资料等。④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的教与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考核和教学改革等方面。⑤教学管理: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相关课程教学文件及教学工作计划管理;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教学改革规划与实施管理等。⑥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影响整个课程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对课程进行的质量评估和全面检查。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辅助环节质量、学生学习效果、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包括后续课程评价、往届学生评价及社会评价反馈等。

4 组织开展课程评估是以评促建、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长效机制建设的有力抓手

4.1 课程评估是安阳工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一环

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引导建立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安阳工学院以课程为切入点,学校构建了课程评估、专业评估、教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本科教学质量常态化评估体系,以评促建,致力于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长效机制,课程评估是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

4.2 课程评估方案与实践

4.2.1 课程评估方案

安阳工学院现有46个本科专业,开设超过1000门次本科课程。按照“加强基础(合格课程),巩固优秀(优秀课程),以点带面(校级优秀课程),力争突破(国家和省级优秀课程)”的课程建设原则,学校拟定多批次示范性课程评估方案,即只对教学部门申报的示范性课程进行评估。

课程评估基本程序为:课程团队申报→部门自评→部门推荐→学校评估考察,合格和优秀课程主要由教学部门自评自查,报学校备案,接受学校示范性课程评估审查;精品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评估确定。

4.2.2 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按照分类指导、分类评估建设的原则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合格课程突出“有字”,以“有”为主,即要有建设目标、有师资队伍、有教学大纲、有基本条件,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能正常开出课程,不设置重点指标和特色项目指标。优秀课程要求“有”中选“优”,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要求理念优、团队优、管理优、内容方法优、条件优、有特色。精品课程则是“优中选优”,“优中选精”,突出一个“精”字,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估检查指标体系,增加网络化教学等方面要求。课程评估在学校层面是内部自我评估,院系层面是外部评估和专家评估。

4.2.3 课程评估实践

课程评估主要通过听、看、查、访等形式进行,具体包括:①课程建设工作汇报;②自评报告;③实地考察;④课程档案材料查阅;⑤师生座谈会;⑥随机听课与测试;⑦结论反馈;⑧整改和建设等。课程评估注意查阅课程教学资料的规范和完整性,教学管理的科学和制度化,教学设施与条件对教学的满足程度,强调课程团队和教学改革,尤其重视教学评价和学生反馈,以课程为中心,致力于构建学校及职能部门、二级教学单位、课程群组三个层次,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多体系循环、高效运行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课程评估前后历时6个月,对14个教学院部的22门本科课程进行评估,取得成效可归结为:①明确了方向和目标;②凝聚人心锻炼队伍;③初步构建校内课程学习交流平台,推动课程建设;④初步构建课程、专业和教学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点、线、面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为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常态化的本科教学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创造条件;⑤有力促进了教学管理水平提高。

5 进一步加强包括课程评估在内的校内长效机制建设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健全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长期任务

5.1 要进一步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学校评估

健全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迎接国家高等教育评估的必然要求,更是学校自我质量意识觉醒的结果。课程评估作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手段,不仅需要自我评估,更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就像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作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的评估行为,对各个参评院校来说是外部评估一样,校内评估也要主动吸收或依托社会力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要自我封闭的象牙塔,要主动面向社会需求,变自我一元评估为社会多元评估,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5.2 要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就像合格评估需要首先登录全国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网上填报学校教育教学相关信息,上报自评报告一样,校内评估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构建评估管理信息平台,进一步拓展网络应用领域,提高质量管理效率。

5.3 要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包括课程评估在内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需要大量的人财物力支持,需要不断完善、持续改进,形成长效机制。

5.4 要加大教育评估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

教育评估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先进理论研究引领发展。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评估和质量保障的实践活动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阻碍总目标的实现。

[1]王洪才.从本质主义走向非本质主义:中国高教研究30年回顾[J].中国大学教育,2012(2):1-6.

[2]张安福.正确处理“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8-11.

[3]张守臣.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元评估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9(3):29-30.

[4]盛正发.质量工程实施中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3):100-105.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保障体系应用型
今年遴选千门左右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区域推进国家安全教育的现实路径与保障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河南省高校篮球精品课程建设长效运行机制研究①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筑完善老年人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