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栽培区划研究现状
2015-12-17辽宁省杨树研究所辽宁盖州115200
张 妍 (辽宁省杨树研究所,辽宁盖州115200)
杨树具有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易于更新的特点,是世界中纬度平原地区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我国杨树人工林总面积达700万hm2,位居世界第一。在我国广阔的杨树分布区内,适宜栽培的种、品种、无性系、家系繁多,立地条件复杂,为了更好地做到适地适树,提高杨树人工林栽培技术和社会经济效益,对杨树人工林栽培区域进行区划意义重大[1]。近年来由于苗木品种管理不规范、盲目引进外来树种,未经驯化和改良,对自然气候适应性差等原因导致大面积杨树灾害频繁发生,使得对杨树栽培区划的深入研究迫在眉睫。
1 国外林木栽培区划研究现状
国外在林木栽培区划方面,一般都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法规。德国是世界林业发展的先驱,有健全的林业法规和完善的林木育种区划管理制度。欧洲通过立法进行林木育种区划,实施了近自然的林业管理模式,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美国各州、县、市制定了地方性的林业相关法规,做好林业区划、环境评估等工作。巴西等国实行林木种苗生产和经营许可制度。芬兰农林部每年聘请5名专家在春季造林前对苗木进行质量抽查,并规定南方苗木不准在北方使用,东西部调运距离不得超过100 km[2]。
2 我国杨树栽培区划研究现状
从20世纪70、80年代起,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山西等地就开展了杨树栽培区划工作,但多根据自然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经营方向进行粗放区划。20世纪90年代后至21世纪初期,多采用与杨树生长相关性较强的气候因子进行聚类分析,进而对杨树栽培生态区划分。近年来,在过去主要考虑气候因子的基础上,加入了立地条件,包括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等地形因子,土壤质地、土层厚度、腐殖层厚度等土壤因子,疏伐、修枝、施肥等人为因素,使得栽培区划更为科学。
2.1 全国杨树栽培区划 陈章水[3]根据我国杨树人工林的分布和地理气候条件,运用277个县23个杨树品种的2 980块标准地的调查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兼顾行政区划,把全国杨树栽培范围划分成13个栽培区,分别为松嫩及三江平原区、松辽平原区、海河平原区及渤海沿岸区、黄淮流域区、江淮流域区、内蒙古高原区、黄土高原区、渭河流域区、河西走廊区、青海高原区、新疆北疆区、新疆南疆区、新疆伊犁河谷区,并指出在同一栽培区内,自然条件相似,可选用的杨树品种也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2.2 部分省(市、县)杨树栽培区划
2.2.1 北京。陶嘉奎等[4]根据气候特征将北京地区划分为3个杨树分布区,分别为长城以外干旱、寒冷地区(京塞区),低山河谷区(半山河谷区),平原湿暖区。
2.2.2 吉林。任春华等[5]选用气候因子和自然地理因子作为统计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吉林通化地区林业生态环境进行分类区划,划分为4个气候小区,对引种的杨树进行抗寒性分类分级,确定杨树栽培的生态区划。陈建军等[6]依地形特点、树种分布、气候、土壤等将吉林省杨树栽培区划分为4个区,即东部山地区、中部低山丘陵区、中部松辽平原区、西部科尔沁草原区。
2.2.3 甘肃。江永清[7]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气象要素定量分析,将甘肃省分为4个栽培区、5个亚区、11个栽培类型。4个栽培区分别为河西灌溉栽培区、陇中半灌溉栽培区、陇东半湿润栽培区(包括陇中栽培区、子午岭栽培区、西秦岭关山栽培区3个亚区)、陇南湿润栽培区(包括徽成盆地栽培区、陇南河谷山地栽培区2个亚区),并分别提出适宜的杨树品种[6]。
2.2.4 黑龙江。孙淑芬等[8]对14个因子进行回归筛选,选出8个与杨树生长相关性较强的气候因子(年均降水量、生长季降水量、年均蒸发量、生长季相对湿度、≥10℃积温、历年平均极端最低温度、无霜期天数、年日照时数)作为聚类分析指标,将黑龙江省杨树栽培生态气候区区划为3个:三江平原湿润、半湿润区,松嫩平原东部半湿润、半干旱区,松嫩平原西部半干旱区,确定了各区划区的主栽杨树品种。
2.2.5 辽宁。杨志岩等[9]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法,筛选平均海拔、平均纬度、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温度、≥10℃积温、无霜期、年均蒸发量等7个因子,对辽宁省45个样点进行杨树栽培生态区划分。将全省划为5个杨树栽培生态气候区,后由杨成超等[10]调整为4个,分别为中南部沿海暖温半湿润区、中北部平原中温半湿润区、西部丘陵中温半干旱半湿润区、东部山地低温湿润区,并列出各个栽培区适合栽植的杨树品种(包括耐盐碱杨树和最新审定的杨树良种)。
2.2.6 湖北。胡兴宜等[11]对湖北省南方型杨树引种气候进行了区划,选择≥10℃积温、温暖指数、年降雨量、极端最低气温、无霜期、年均气温6个气象要素,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计算湖北省所有县与固定样本的相似程度,按照加权和数的大小,结合南方型杨树的生态学特性,将湖北省南方型杨树的引种栽培区划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2.2.7 山西。郑智礼[12]汇总了山西省通道绿化中栽培杨树的乡土品种和引进品种,对山西省通道绿化适宜发展的杨树品种进行了栽培区划。将山西省区划为晋南区、晋东南及东部盆地区、中部盆地区、西部黄土丘陵和黄河谷地区、北部盆地及丘陵区,并分亚区分析了栽培区域的自然条件。
2.2.8 江苏。王延飞等[13]基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采用专家评价打分的方式对江苏省泗阳县杨树林地质量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结合各林班林地面积所占比例大小,对泗阳县杨树林地资源以林班为单位进行适宜性等级区划。结果表明:轻壤和砂壤分布区以及有水系分布区的林区,适宜杨树生长;分布在城区、作为行道树的杨树生长状况不良;分布于果园等经济林种植区的杨树经营较为粗放,杨树质量也较低。
3 我国杨树栽培区划存在的问题
3.1 栽培区划不够精细 陈章水等[3]将我国杨树栽培区划分为13个区,各杨树栽培省也对其杨树栽培区进行了区划,但是现有区划多为一级区划,仅在省级层面进行了区划,对生产上的指导不够具体,缺少更为精细的二级以上区划,缺乏县(区)级乃至林班的区划。
3.2 区划依据不够完善 现有杨树栽培区划主要依据气候、土壤等自然因子,虽然也提出了各区的适生品种,但与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等结合不紧密,多数区划为根据自然条件进行划分后,初步选择出该区域的适宜品种,没有在划分时就将品种特性作为杨树栽培区划的主要依据之一。
3.3 区划宣传力度不够 各地虽已开展了杨树栽培区划,但因宣传力度不够,林农对区划情况不甚了解,生产上盲目引进外来树种现象严重,导致杨树大面积死亡等灾害发生。
4 建议
(1)建议各杨树主栽区开展杨树栽培精细区划,区划不局限于省级层面,要进一步细化到县(区)乃至林班,提高杨树栽培区划对生产的指导作用。
(2)加强品种抗逆性评价研究,选用科学的抗性评价体系对主栽品种的抗寒性、抗旱性、耐盐性等抗性特征进行排序,明确品种生态学特性。在此基础上,将杨树品种特性作为栽培区划的主要依据之一,从而结合自然条件与品种特性科学地指出各区域适宜栽培的品种。
(3)深入开展杨树身份鉴定研究,建立杨树指纹图谱库,对引进品种严格把关。对所开展区划进行大力宣传,指导林农在进行杨树种植时做到适地适树,避免人为灾害发生,进而提高杨树生产力水平。
[1]王胜东,杨志岩.辽宁杨树[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杨传强.侧柏种源的地理变异与选择及其子代的遗传变异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5.
[3]陈章水,赵天锡,徐宏远,等.杨树栽培区划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1,4(6):636-642.
[4]陶嘉奎,李银生.北京地区杨树良种适生土壤与气候区划及其栽培措施[J].北京农业科技,1982(4):55-57.
[5]任春华,范志平.吉林通化地区杨树栽培的生态区划[J].应用生态学报,1998,9(1):11-17.
[6]陈建军,梁学顺,吴为群,等.吉林省适栽杨树良种及栽培区划[J].吉林林业科技.2002,31(1):32-38.
[7]江永清.甘肃省杨树速生丰产用材林栽培区和栽培类型划分的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1992(1):31-39.
[8]孙淑芬,权伍贤,张剑斌,等.黑龙江省杨树栽培生态气候区区划模糊聚类分析[J].防护林科技,2004(6):32-34.
[9]杨志岩,李晓鹏,刘毅,等.辽宁省杨树栽培生态气候区及适生品种[J].辽宁林业科技,2005(4):1-3,14.
[10]杨成超,杨志岩,张妍,等.DB21/T 927-2015杨树人工林栽培技术[S].
[11]胡兴宜,唐万鹏,樊孝萍,等.湖北省南方型杨树引种气候区划[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28(5):7-10.
[12]郑智礼.山西省绿化通道杨树栽培区划[J].山西林业科技,2013,42(2):4-6,13.
[13]王延飞,魏安世,李伟,等.泗阳县杨树林地质量评价与适宜性区划[J].福建林业科技,2014,41(4):19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