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转型发展的新动源
2015-12-16张雯韩子睿皮宗平
张雯+韩子睿+皮宗平
苏南地区是我国科教资源最丰富、经济社会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凭借自身经济基础优势和对发展机遇的把握,先后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再到外向型经济的成功转型,在改革开放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上探索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随着土地资源、劳力成本、投资效率的制约,传统的“苏南模式”发展瓶颈凸显,对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产生了迫切需求,江苏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统筹规划苏南产业创新布局,以国家高新区为依托,加快形成发展有序、功能互补、效能提升的发展格局。2014年10月,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批,这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国创新的“试验田”,也是苏南转型的新动源,对破解苏南发展瓶颈、促进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实现区域现代化的路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建设思路
江苏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建设示范区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大任务,摆在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出台了《关于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编制了《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明确了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把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取向。“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核心是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战略必争领域的原始创新和重大集成创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使创新驱动成为苏南转型发展最强大的引擎和最鲜明的特征。创新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还包含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平台的创新和发展环境的创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形成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二)把高新区作为主阵地。从国际经验来看,创新能力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科技园区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质上是在更高层次上建设国家高新区。立足“高”、突出“新”,以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苏州科技城、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常州科教城、镇江知识城、江宁高新园等为重点,建设了一批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辐射带动苏南地区整体创新驱动发展;立足于各高新区比较优势,推动各高新区做实做强做大特色主导产业;完善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发挥高新区科技人才创业“栖息地”的作用。目前,苏南高新区拥有1885家独立研发机构,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的研发载体达200多家,实现新兴产业产值占到全省总量的60%以上。无锡高新区以占全市6%的人口、土地,创造了全市15%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25%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90%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苏州工业园每平方公里投资额高达14.8亿美元,人均GDP达4万美元,接近新加坡水平。
(三)把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作为主攻方向。苏南工业经济体量大,近年来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4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3.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3.8%,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产业结构链条的中低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任务重大而紧迫。示范区通过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培育高端产业,南京高新区的软件产业、苏州工业园区的纳米技术产业、无锡高新区的传感网产业、常州高新区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等已形成先发优势。通过建设纳米技术、医疗器械、智能装备等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构建了产业创新的核心引擎。通过支持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的科技成果到示范区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产业向前端高端攀升。超前部署碳纤维、石墨烯、未来网络、云计算、智能电网、北斗应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前瞻性产业,力争在部分领域实现“跟跑”和“领跑”。
(四)把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主力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导者,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牛鼻子”。示范区通过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优化企业创新环境、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等支持方式,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充满创新活力和内生增长动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大量涌现。苏南目前高新技术企业达5808家,科技型企业超过5万家,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光伏行业领军企业,沙钢集团成为我国进入世界500强最大的科技型民营钢铁企业,以长电、法尔胜等骨干企业牵头组建的国家和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45个,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提高了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创新能力。
二、坚持改革创新,破除制度藩篱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弱化政府在微观方面的管理职能,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主动承接国家和江苏省改革任务,加快推进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常熟县域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等工作。建设苏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推动苏南地区人才支持政策相互衔接、人才工作体系相互配套、人才资源市场相互贯通、人才发展平台相互支撑,优化人才发展条件,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开展科技研发资金管理机制改革,建立了无偿与有偿并行、事前与事后相结合的财政、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以苏州工业园区、无锡高新区、苏州高新区入选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为契机,深化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强化高新区管委会的综合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促进功能,提高管理服务效率。赋予国家高新区与省辖市同等的经济、社会、行政等管理权限,试行“园内事园内办结”,进一步提升高新区发展活力和创新效率。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做法,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改革工商登记制度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实行跨部门串并联组合审批,提高行政效率。探索建立适应需求的企业登记管理新制度,创新企业经营监管模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打造苏南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建立以科技金融风险补偿为特色的科技金融融合机制,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加快构建以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科技金融特色机构和新型科技金融组织为支撑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省、苏南五市及高新区通过调整优化科技专项资金结构与投入方式等办法,进一步增加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基金)投入,3到5年内资金池总规模将达百亿元。加快发展天使投资,推动天使投资与科技创业紧密结合,目前省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累计引导支持的233家初创期科技企业中,93%为示范区企业,2015年示范区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预计达1700亿元。通过建设新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完善“苏科贷”风险补偿机制、开展科技保险风险补偿试点等手段推动科技信贷加快发展,2015年科技保险投保额将达1500亿元,各类金融工具支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良性局面正在形成。
(三)深化科研机构改革。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教资源丰富,通过科研机构改革、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产业链、创新链等战略层面的进一步融合。努力打通“科学”到“技术”的薄弱环节,开展技术二次开发、技术熟化和商业化,充分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对示范区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支持一所两制、项目经理、合同科研、股权激励等市场化改革,探索了利用市场机制整合产业研发力量的新模式,鼓励支持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与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医工所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技术创新效率得到提升。围绕“一区一战略产业”的创新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强技术集成、产业组织方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引领支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
(四)推动区域创新一体化。建立工作联动机制,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限制,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完善科技要素市场,加强重大科技平台和区域服务体系一体化布局,建立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在城市之间、园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着力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根据城市特性和产业优势,推动城市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分工协作,加速形成要素集聚、资源共享、错位竞争、功能互补的竞合新格局,南京智能电网和软件、无锡物联网和集成电路、常州光伏和智能装备、苏州纳米科技和医疗器械、镇江船舶和新材料产业错位发展初见成效,围绕同一创新链上的不同环节的跨区域协作也已破题,苏州工业园区率先与常熟合作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前者主要做技术研发,后者专注产业化,形成联动发展。此外,示范区还将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与政府宏观引导相结合的统筹协调机制,广泛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建立国际化协同创新平台。
三、鼓励探索实践,实现更大突破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赋予苏南最大的政策,就是先行先试,改革力度决定发展空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还需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激发创新驱动的巨大潜能。
(一)加强创新政策的探索。改革技术创新项目的形成机制和支持方式,面向企业技术攻关需求编制项目指南,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遴选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产业导向类科研项目。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政府购买实际需求,探索试行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政府购买制度,为当前的创新主体和未来的创新需求搭建桥梁,降低创新风险。运用财政补助机制激励引导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已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以企业当年经税务部门认定可抵扣的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额为参考额度,对企业实行普惠性财政补助。探索企业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优先供地的政策。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在政府项目承担、职称评审、人才引进、建设用地、投融资等方面可享受国有科研机构待遇。
(二)加快开放创新的步伐。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领先水平,通过全方位的开放创新,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机遇,主动参与全球研发分工,逐步提升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从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转向全方位参与产业价值链的竞争与合作。积极支持示范区企业以境外投资并购等方式获取关键技术,鼓励企业去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积极承接上海自贸区开放合作溢出效应,探索以共建合作园、互设分基地、成立联合创投基金等多种方式,吸引海外知名大学、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到示范区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研发中心,引导企业与研发中心开展深度合作。
(三)加大创新创业人才的激励力度。切实落实涉及创新创业人才激励的政策,利用利益分配“杠杆”撬动创新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激励机制,以及知识产权归属机制,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探索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机制。完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换个人奖励约定政策。完善高校院所相关考核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
(四)放宽“互联网+”等新业态市场准入。清理阻碍“互联网+”发展的不合理制度政策,放宽“互联网+”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登记,为“互联网+”初创期、成长期的创业创新主体登记提供便利,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众创空间、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器等各类创业孵化服务机构,为各类创业创新主体提供更多开放便捷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
(作者单位: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责任编辑:戈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