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研究
2015-12-16杨玲
杨玲
摘要: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武汉市的中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中职教师的培训机会也不断增多。但是由于培训机会不均等,中职教师队伍中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远远不及专业课教师。本文以2014年笔者所在的学校承担的“首届武汉市中职教师市级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为例,分析了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特点和其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必要性,并探讨了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模式。
关键词: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23-02
一、武汉市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2014年6月23~24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接见与会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在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中,“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化的重要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目前,武汉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也在加快,武汉市2013年制定的《武汉市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中明确了“到2015年,所有教师均接受一轮国家、省、市、校级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考核通过率达90%以上”的工作部署。
工作在武汉市中职教育一线的广大教师也在工作实践中日益感受到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压力与挑战,要求参加信息化技术培训呼声不断高涨。在这种背景下,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组织的“首届武汉市中职教师市级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不仅是武汉市中职教育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认真实施《武汉市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实际举措,更是加快我市中职教育现代化发展,满足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的重要抓手。
二、武汉市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特点
1.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普遍很高。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大都比较年轻,乐于接受新的理念和技术,对信息技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信心。特别是全市大力加强职教建设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中职学校中涌现出一批成效显著、示范性强的骨干职业学校。以上内因和外因都促使他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储备,才能为武汉市中职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2.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多,教育观念落后,知识陈旧。在中职教师中,专业教师的培训机会较多,如参加国培、省培等。但公共基础课教师参加培训,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培训的机会并不多。先进的教育观念是保证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要求,需要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在中职教育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中职教师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体系。
三、培训方案设计和实施
笔者所在单位是全国一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是中央财政支持的软件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类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学校信息技术培训资源丰富,是“武汉市中职师资培训基地”。自2007年起,每年均承担武汉市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任务,信息技术培训是培训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2014年作为“首届武汉市中职教师市级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组核心成员,全程参与了项目的投标应标、课程设置、组织实施等环节,为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培训对象分析
本批受训的148名教师来自于全市43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中专,覆盖全市14个行政区的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大都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容易接受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
(二)培训实施
1.领导重视,组织规范。学校中标武汉市教育局的此项培训后,校领导十分重视,为保障培训的顺利开展,专门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教学、管理和督导三大团队,分别负责培训教学、参训教师的服务管理和教学督导工作,培训组织结构明晰,分工明确,制定了“培训任课教师工作规范”、“培训班主任工作守则”、“培训学员管理规定”等相关制度。
2.深入调研,优化课程设置。上半年,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组织教学、管理团队分别在江夏区和硚口区进行了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了其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情况和他们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困惑,并形成了严密的调研报告。
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课程研讨会,并通过会议和群上交流,根据标书的培训要求和调研报告的结果,明确了培训目标。小组成员一致认为,此项培训的课程设置必须以“按需施训”、激发教师终身学习为原则。在培训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培训目标、科学安排培训内容、恰当选择培训方式等。培训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训的时效性,加大实践性和实用性内容的比重,以适应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方式。培训的方案设计应该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增强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引导参训教师将教育信息化工具和资源作为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的工具手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合理安排各知识模块,尽量为参训教师安排课例分析和研讨等,满足教师实际需求。培训方式上,要采取案例分析、课堂讲授、交流研讨和专题讲座等方式相结合的模式。
3.分层教学,实现学以致用。结合全市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和本次受训教师的特点,及前期调研的结果,为了使每位学员都能在培训中有所收获,回校后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我们将148名学员分为两个班,即“信息技术通识培训班”和“微课程与学科整合专题培训班”。“信息技术通识培训”课程设置重在教授学员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软件的使用方法。课程模块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WORD高级应用、EXCEL高级应用、PPT高级应用、网络共享、资料上传、TPACK视域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和分班交流。“微课程与学科整合专题培训”的学员因为学习能力较强,知识储备较丰富,实际操作能力较好,因此课程设置重在教授学员信息技术的高级应用——微课程的理论和制作方法。课程模块包括TPACK视域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微课程及应用开发、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发手段、FLASH动画设计、计算机视频处理、Camtasia studio软件制作与实践和分班交流。
4.注重实践,培养动手能力。为了使每位学员都能在培训中有所收获,两个培训班的培训方式均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五天面授、辅以网上辅导的模式。
课程不仅选派我校专业骨干教师,还聘请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教授和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专家作讲座。课程注重学员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员在学中做、做中学、学练结合,有效提高了学员的技能水平,并让学员在发现中学习,努力帮助学员们了解掌握信息技术教学优势,提升服务教学的技能和本领。
课程结束后,参训教师还可以在培训平台上互动交流,并针对培训课程或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向授课教师请教。授课教师采取在线和线下的方式做出解答。
5.严格管理,贴心服务。培训管理团队严格班级管理,热情服务学员。第一,培训班严格执行班级考勤制度,缺勤1次通报本人,给予警告,缺勤2次则本次培训成绩为不合格。每天班主任早上和下午均要到教室检查学员是否按时上课,有无迟到早退的情况。住训学员要求每天18:30~20:00按时参加晚自习,不得迟到早退,并有班主任老师负责点名及学习辅导。第二,组建班长牵头的班委,包括生活委员和学习委员。在日常管理中,班长负责统一协调,各班委负责具体班级事务,有力提高了班主任的管理效率。第三,创建培训班级QQ群,便于授课教师和参训教师课下互动交流。参训教师可将对培训的建议和希望传达给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及时解决问题,满足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第四、加强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保证培训期间教室等活动场所干净卫生,伙食天天不重样。
四、培训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整个培训过程进展顺利,受训教师积极性较高。培训效果在学员提交的培训心得中也有所反映。大家都认为培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都是平时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每节课大家都专心致志地听讲,把学习内容与以前操作不规范或不熟练的地方进行对比,感到学习效果很好,受益匪浅。培训结束后,全体学员都提交了培训作品(说课PPT或微课脚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专家分别在两组培训的学员作品中遴选出了80余项优秀作品汇编成《优秀培训作品集》。
但本次培训也存在着不足,有些方面有待改进:一是评价环节比较薄弱。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教师的需求,力争根据教师的发展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虽然教师对此次培训的整体感觉较好,但培训效果的评价指标与量化方面做得不够全面,主要通过考察受训教师的参与程度和技术作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对培训效果的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培训是在暑假期间进行,时间较短而且比较集中,培训结束后缺乏对教师后续实践教学的持续性支持,受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尽管可以借助培训平台、邮件和QQ等多种沟通形式向培训人员寻求帮助,但缺少系统科学的长效支持体系,这也是后续培训应该积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