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世界的竞争是规则的竞争
2015-12-16韩俊俊
韩俊俊
11月16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启程赴土耳其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也就是G20峰会,随后前往菲律宾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希望通过积极参与G20和APEC,协商与制定规则,来倡导建立亚太自贸区、互联互通,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塑造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同时,为世界经济的复苏贡献中国经济的力量。
中国积极参与G20和APEC会议,对我国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亚太经济一体化有何推动?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复苏中将起到怎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陈晓晨。
中国需要通过G20和APEC制定规则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G20和APEC会议塑造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有利于实现“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陈晓晨认为,G20和APEC会议作为重要的国际机制,其本质就是制定及修改国际规则。APEC起始于1989年,当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大国,希望能在后冷战时代推行自由贸易,所以发起APEC。1993年中国加入APEC。斗转星移,二十年之后,随着中国各方面实力的崛起,它成为中国来推动亚太自由贸易的场所。而美国对推动自由贸易力不从心,开始搞小集团,比如建立TPP,在小集团里塑造贸易规则。以2014年APEC峰会为标志,实际上是由中国接下了APEC推进自由贸易的接力棒,希望以亚太自贸区的形式往前推。G20也是如此,也是对国际规则的塑造,其本身就是国际规则塑造的产物。发端的契机是亚洲金融危机。当时的G7集团被认为是富人俱乐部,其经济体占了全球经济的一半多。但是到了1997年,已经不能反映当时的经济结构。所以才有了后来的G8+5,G8是俄罗斯的加入,5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五个发展中国家,在这个基础之上,成立了二十国集团。2008年金融海啸,需要各国共同去应对,于是,G20由部长级的层次,上升为元首级的层次。
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希望改革国际先有的经济和金融治理体系,增加自己的话语权。其中,中国通过积极参与乃至主场外交的形式,来影响、塑造乃至争取主导国际经济制度话语权。
陈晓晨认为,主导话语权的目的是为了制定规则,只有通过制定规则,才能在金融发展中占有先机,对我们的金融起到利好作用。这个规则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最根本的东西。中国早先加入的WTO,其核心是自由贸易,虽然中国当时做出了很多的让步,但还是在WTO的规则之下才有很多获益,在贸易和投资等方面,中国很好的利用了规则打开国门,中国的经济开始走出去。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方包括中国都想重新塑造规则,其中美国希望通过TTP和TAP为代表来塑造未来新的贸易与投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首先要塑造规则,才能给我国经济很好的环境。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规则的竞争。
其次,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无法独善其身,要想发展自己,必须要构建一个全球性的贸易投资的环境和开放的区域经济。刚刚规划的“十三五”,就是对形势的基本的判断。“十三五”规划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在各个领域,贸易、投资、金融、货币互换、人员往来等方面都进一步的与世界融合,乃至引领世界的发展。所以在这种情势下,必须要通过G20和APEC等等机制强调开放,在这些国际机制和场合上发言,强调开放的构建。G20和APEC的开放性与“十三五”规划的开放性是契合的,通过G20和APEC的开放性,来为“十三五”规划的开放性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最终实现“十三五”的发展目标。
另外,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对世界具有影响力的经济体,我们好世界就跟着好。这次G20上很多国家很关心中国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主动地去塑造中国经济带给世界的信心。信心具有正反馈的效应。要让其他国家知道,只有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自己的国家才会好。这个背后的逻辑就是资本和金融的逻辑,金融逻辑的核心之一就是信心。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在APEC的讲话上要用大段的篇幅来讲述中国经济的原因,他希望通过国际的场合来塑造外界对中国的信心。
第四,与国际政策的对接。“十三五”是中国第一次站在世界地图前做的五年计划,以前的计划偏重于国内,但现在,我们的资源、市场、投资在外的很多,所以必须要用全球性的视野来规划,包括一带一路的规划、国际产能合作的规划,包括金融领域金砖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等,这些都与我国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必须要加大政策对接的力度,加强中国的货币财政政策与全球的财政政策的衔接,主要是与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加大中国的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推动国家之间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的协调和对接。之前的发展是国内的发展,核心是创造GDP,但将来我们的GNP会越来越多,会逐渐形成一个越来越庞大的海外中国。
最后,无论是G20还是APEC,都把创新放在第一位。必须要构建一个合理的全球的创新体系,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十三五”规划中对创新高度的重视。
在一个新的时代,中国经济深度融合世界的时代,只有不断开放,加大政策对接,树立对中国的信心,促进全球的创新体系,才能为“十三五”计划的实施塑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国际环境本身也是“十三五”规划的组成部分。
世界经济的复苏需要中国力量
陈晓晨认为,此次G20峰会反应出一种经济形势,即整个世界经济在复苏,但是发展状况非常不平衡,很多问题逐步凸显。另外,也体现出一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集体崛起。新兴经济体自身可能由于前期增长过于迅速,掩盖了自身的问题,也在面临改革;美联储政策偏紧,美国经济复苏相对来说显得还不错,危机之后深层次的矛盾其实还没解决,但美元控制力仍在;尽管出现了中长期新兴经济体集体崛起的态势,但是短期内新兴经济体出现困难。这几点构成了世界经济比较复杂的局面,这种复杂的局面给G20带来挑战。G20需要更加公平合理的制度,增加发展中国家对经济治理议程的话语权,更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才能够更加促进公平制度的产生。
面对如此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陈晓晨认为需要全球版的改革开放,“改革”,要改革体制机制加快创新,改革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不合理之处;“开放”,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高货币财政政策透明度,尤其是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透明度,推进贸易与投资的全球流动。通过全球性的“改革开放”,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经济增长联动起来。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体,其经济发展将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增添更多活力。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的一个突出贡献。2000年的时候,联合国千年首脑峰会为2015年制定了发展议程,今年是截止时间,现又制定了2030年的发展议程。这十五年来,中国在千年目标的实现上,占了全球目标实现的贡献度的很大一部分,其中在减贫方面,中国的贡献占了一半以上,超过了全球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其次,中国的发展能够为全世界创造需求。“十三五”是实现2020年战略目标的决胜五年。在2020年,中国会形成稳定的中产阶级。各种正的外溢效应是很庞大的,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巨大的购买力,将为全世界的经济复苏创造需求,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也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的进口量。近些年,中国的进口量一直在增长,虽然因为大宗商品便宜使进口额下降,但进口量是一直在扩大的,中国的进口本身就为全球经济增长做了贡献。
2014年中国从资本净输入国,变成资本净输出国。中国的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复苏,也将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的世界还是需要实体经济的投资,只有投资才是未来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马车。传统贸易,曾经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现在,投资是新的经济拉动力。因为投资的周期性很强,不仅能带来正外溢性,有的投资还会带来大量就业,也会带来社会效应。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做出了制度性的安排:亚投行、丝路资金,包括金砖银行、国开行、进出口银行等等机制,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这些都会促进中国的投资,为世界经济增长做贡献。这也是“十三五”规划的题中之意。
突破亚太经济一体化的屏障
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发言中,把贸易与投资比作世界经济的“血液流通”,血液通则身体健。促进贸易与投资是加快世界经济血液循环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实际上贸易与投资存在很多关税与非关税的壁垒,以及制度性的壁垒,要想实现亚太经济一体化,最重要的是打破这种壁垒。
打破壁垒,实现经济一体化,需要破除“意大利面条碗”效应。在每个双边自贸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中,各个协议不同的优惠待遇和原产地规则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条一样互相缠绕在一起。陈晓晨进一步解释到:“现在有很多国家希望能解决“意大利面条碗”效应,但用的方式却合成了更大的“面条”,合成TTP,我称它为“兰州拉面效应”,即比“意大利面条”更宽的“面条”,因为TTP仍然是12个国家之间的协定,这将会给那些并没有参加协定的国家强加一个他们并没有参与的规则,这也将引起我们担忧的。现在需要一个更大范围更加开放的区域主义,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亚太自贸区的推进,一个更加开放更加适合发展中国家参与的一个途径,这样就容易破除当前壁垒,打破藩篱,这也是促进亚太经济一体化的一种途径。
中国现在已经和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达成自贸的协议,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包括最近的中韩自贸区。在亚太中国与东盟、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秘鲁等国家都达成了相应的安排,包括中美之间的投资协议,中国—海合会自贸区也在逐步推进,这些都有利于打破贸易与投资血液流通的阻碍。
此外,中国也积极参与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实现亚太区域贸易投资的自由流动。2014年北京峰会上已达成一个亚太自贸区的蓝图,最重要的一个成果之一就是推行战略性研究,实际上是对亚太自贸区的可行性的重要分析。陈晓晨解释到,“为什么是战略性研究而不是可行性研究,美国人说可行性研究,意味着这事我们就可行了,而战略性研究不包含一定要建立RCEP(东盟十国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政治意愿,这本身也是一个阻碍。这些政治性和路径上的阻碍能破除的话,我觉得RCEP的目标还是能进一步往前推进的。”在明年的APEC峰会,将会为各国领导人提交战略性研究报告,实际上在整个制度设计层面,这项报告为亚太自贸区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陈晓晨说:“如果TTP进一步扩大开放性、透明性,坚持开放性的区域主义,降低对非TTP国家的门槛,容纳更多的亚太国家,如果TTP做了这些改革,也会是实现亚太自贸区的一个路径。同时我更认为,RCEP进一步多边化,能够容纳更多的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是通向亚太自贸区的一个途径。”
总之,在世界经济复杂的情况下,世界经济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未来的经济发展更应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增加发展中国家对经济治理议程的话语权,进一步突破贸易与投资的壁垒,推动世界经济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