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15-12-16张炎谈淑咏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8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张炎 谈淑咏

摘要:目前,职业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培养。本文分析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职业能力意识的现状及其重要性,并從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197-02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院一直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1]。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明确应用型人才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制订有效的培养途径和模式,建立符合培养要求的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对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对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师资薄弱、培养成效低,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因此结合我院特色,开展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能力意识的缺乏

职业能力[2]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人梅腾斯(Mertens)和美国人Pratzner提出的,是指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多种知识、能力、素质和思维的综合,它是在学习和职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是使职业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职业能力将关注焦点从任务转向个体,不局限于完成个别任务,更强调个体通过融合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来发挥更具技术含量的作用。它是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对人生历程的各个方面如职业生涯、个性发展和社会存在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有学者将大学生职业能力从结构上分为三个层次: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认为三者间可以互相迁移,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素质结构。核心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即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

刘文清对西部某应用型本科院校二至四年级十个系的大学生开展了职业能力培养相关调查。结果发现,80%以上的大学生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职业能力,60%以上不知道怎样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大部分大学生在入校时甚至直到大三,都对自己的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没有良好地规划,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没有明确的目的,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二、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从现状来看,本科生的就业状况存在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本科毕业生对工作期望过高,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但大部分的毕业生并不能胜任相应的岗位任务。这都是由于高校不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的。

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传授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培养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属于“理论应用型”人才,如工程师、律师和经理人等。在教学体系方面,面向行业设置专业,注重知识的现时性和复合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能力,如沟通协调能力、自我表现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而现实中,到各高校招聘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其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就业心理等方面,但应用型院校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企业为了在市场上站稳脚步必须应用最新技术并且不断创新,因此许多企业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技能和专业知识期望值不高,他们认为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不足,所学知识陈旧落后,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如果学校长期不能为企业培养合格甚至优秀的人才,企业也无法获得所需要的技术人员,“学与用”之间矛盾突出,势必影响到学校的长足发展,危害到企业的现实利益和深远发展,进而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造成浪费,并阻碍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界开始围绕如何培养职业行动能力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行动导向”的教育理念。行动导向教学法包括引导文法、小组学习、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项目作业等,这些方法都基于一个包括信息搜集、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具体实施、成品检查和综合评价六个步骤的行动模型,让学生通过参与某种“过程”来获得“经验”,以达到激发内在求知欲和促进深层次理解的目的。

我国的职业院校也对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实施效果并不突出,存在形式化与片面化的问题。学校和教师迫于教学改革的压力,会在教学计划和教案编排中有所安排,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体现。即使有些教师采用行动导向教学,也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严重的思维定式去引导学生,而没有将关注点放到让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从培养职业能力方面来激发其主动思考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刘文清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调查表明,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对学校职业能力培养师资状态持否定态度,有超过65%的大学生希望把职业能力培养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要始终坚持“理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市场需要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行业、职业为导向,在课程内容上寻求职业性与学术性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并强化实践能力,制订专业实践能力训练计划,使学生具备在某一行业应用科学理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目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简称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和课程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或称岗位职责,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订能力分解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它将高等教育的着眼点由知识本位转到技能与能力上,突出满足职业能力或资格的需求,强调使受教育者获得预期的职业能力,适应就业、生产与工作。它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强,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突出的实践性,完全符合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基于这一思想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对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归纳出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理论教学应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强调知识在实际行业领域中的运用,其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科知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而不断更新。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课程,坚持贯彻“能力本位”原则,合理制订课程门类的数量;按照认知规律来安排纵向课程,注意横向课程中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增加与实际结合紧密的课程的比例;合理安排选修课和必修课,针对进一步深造和选择就业两类同学,设置程度不同的实践课等。

2.强化实践教学。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践教學环节薄弱,实践教学所占比例较小,且实践教学倾向于形式化,效果不明显。除了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试验周、毕业设计等常规实践教学之外,应规划出足够长的时间,让学生进入企业的相关岗位上进行实习,并由企业的实际问题提取出毕业论文的选题,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运用所学知识从企业实际出发完成论文。同时,鼓励专业专职教师到企业中,了解企业的工作程序、技术操作规程和业务流程,并学习对重大业务难题的处理方法和经验,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传授。充分利用产学研和校企合作,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参与生产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机会和平台。

3.重视职业资格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重视职业资格教育,确保职业资格证书和学业证书并重,促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推广。把社会上公认的资格证书作为评价大学生是否符合毕业的重要标准,而不是只考虑英语和计算机证书;在校内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热情。

4.教学方式上。采用行动导向、项目驱动、人物引领等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利用小组教学和大班授课,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咨询活动,积极动手操作或进行创业实践,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同时重视反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实施新的考核制度,既重视结果的考核,又看到学生的过程表现,采用笔试、口试、技能考核、实习报告、完成具体任务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

四、结语

目前,我国本科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普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人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我院这种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开展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及途径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应以就业竞争力提升为导向,以培养和塑造大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执行力为手段,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为目标,在专业课程建设、实践环节设置、教学方式改进等方面都具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地方。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改善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企业的实际需要的矛盾,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国学.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

[2]屈桂梅,马顺彬.国内外职业能力研究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9).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