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文化培育——基于泰州市高新区居民文化价值的调查分析

2015-12-16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225300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市民化高新区市民

文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 225300)

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型农民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和焦点。在典型的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传统农民转化为城市市民常常是通过剥夺农村居民的土地、将农村人口驱逐到城市,使之成为城市工厂中的工人而实现的。但是我国的农民市民化有着特殊的发展特征。在中国,不仅没有出现西方工业化初期那样将农村居民置于生存的临界极限,相反,农民到城市就业大多是行动主体理性选择和市场选择的结果。解决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市民化的核心和根本所在就是农民的最终出路与角色转型问题。

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是简单地分析农民市民化中融入城市的影响因素或进行宏观层面分析,政策建议往往空洞没有可实现性,涉及中观和微观方面特别是文化建设、社区融入和市民化等研究更少。在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期,江苏泰州医药高新区作为转型升级的先导区,是我国城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选取以高新区为例,开展调研,思考如何在农民市民化中发挥宣传部的工作,更好地处理好农民进城后因为角色转换带来的问题,把握好农民市民化中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高新区城镇化与市民化的特点

自1990年中后期开始,中国的城镇化进入了飞速发展期,很多学者试图对城镇化的发展理论、发展范式作出总结,提出了小城镇化模式、中等城镇化模式、大城市模式、城市群模式,却缺少对于城镇化发展机制的研究。由于基础和条件不同,中国城镇化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高新区作为江苏省泰州市的一个拔地而起的新兴园区,更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一)政府主导是当前城镇化“推进模式”的主要动力

根据各国经验以及中国的特殊国情,城镇化的动力可以分为三种:政府动力、市场动力和民间社会(公民社会)动力。欧美国家的城市化大力发展是由于强势的市场环境,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我国城镇化中更多的是表现为政府主导机制,虽然也有民间力量(例如1980年代温州龙港实施农民自费城镇化),但是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力量中,前者占有主动权和决定权,民间社会的动力总归要得到政府的批准。中国式的城镇化有着明显的非自发性的推动特征,即政府主导性的“推动模式”。

(二)起步晚,速度快,水平较高的高新区领跑泰州城镇化进程

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115.42平方千米,占比泰州面积的1.99%,人口18万人,占比泰州总人口的3.54%,其中城镇人口14.3万人,79.44%的人都是城镇人口,远高于泰州59%的城镇化率。高新区的城镇化率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先导区,全区在城镇化方面无疑非常有利。高新区虽然成立不久,但是全区2013年的三次产业的比重为0.98:65.90:33.12,一次产业几乎为零。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68亿元,较之2012年增长33.3%,高于全市平均增幅9.6个百分点。高新区的城镇化起步晚,但速度快,水平较高,领跑全市城镇化进程。

(三)“年轻”与“古老”在高新区的舞台上联袂亮相

高新区是转型升级的先导区。作为经济先导,高新区的确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高新区是由海陵、高港的边缘地带划出来的,基础较低。因为高新区特有的发展模式,导致高新区形成了“哑铃式”式的人才模式。发达国家的企业人才结构是“橄榄型”的,即低层次劳动力和高层次人才占两个小头,中高级技术工人占大部分,而高新区恰恰相反,低层次劳动力和高层次人才占大头,两者差异化的价值观、知识结构、技术能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拉动园区经济发展,但大量“新市民”依旧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滞后于园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我国政府提出新兴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之“新”,就是要区别于“造城运动”,真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进城人口权益的市民化上来。因此,本文基于我国城镇化的特征,选取江苏泰州医药高新区作为典型,开展有关农民市民化过程中文化的分析研究。

二、高新区新市民文化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课题组发放了《高新区农民市民化文化建设的调查问卷》,走访了21个社区2个行政村。调查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高新区5个街道300户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300份问卷,有效收回293份问卷。

1.调查对象的年龄职业构成。课题组分别了调查凤凰街道、明珠街道、寺巷街道、沿江街道以及野徐镇61、62、48、62、60户居民,293个调研对象中男性占比55.29%,年龄分布从18-60以上都有,18-30岁、30-45岁的人数各占样本的25%左右,46-60岁的人数略多点,超总调查对象的三分之一。在受教育程度上,65%以上都是初中、高中,极少部分仅为小学学历,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27%。调查对象的就业情况分布广泛,私营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个体经营者、其他就业者分别占比22.87%、19.45%、22.87%。32个被调查对象是离退休人员,26个失业者。

2.调查对象的家庭收入状况。调查对象的家庭人口平均为4.55人,家庭人口为1人、2人、7人、8人、9人的仅2户、16户、15户、5户、1户,共计39个。家庭人数3人、4人、5人、6人的分别占比 20.48%、12.30%、41.64%、11.26%,2口之家、4口之家居多。如图1所示,调查对象中家庭收入1个人的家庭年收入1.4万元,2口之家的家庭平均有1.7人有收入,年均家庭收入3.37万元,3口之家的家庭中平均有2.2人收入,家庭收入为5.61万元,4口之家的家庭平均有2.6人有收入,家庭收入为7.03万元。5口之家、6口之家、7口之家平均有3人、3.3人、3.9人有收入,家庭年收入分别为8.37万元、9.5万元、14.19万元。而人口为8的家庭,年收入仅为8.6万元,人口为9的家庭,年收入高达18万元。

表1 样本构成情况

图1 调查对象家庭收入情况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文化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市民意识有所提升,但是身份认同和心理归属偏低,文化融入是市民化唯一出路。调查中关于希望成为城市居民的动因问题中,63.04%的居民是因为失去土地后被迫市民化,只有36%的居民是因为向往城市城市生活,还有部分是因为职业需求、环境更好,大部分居民依旧是被动走入城市。农民市民意识主要表现为身份认同与心理归属。因为城市发展被征用土地,现有的土地征用政策使他们没有时间作好心理准备,同时,地方政府的征用政策也往往没有把他们当作城市市民来看待,因此农民在进入城市后身份认同度偏低。对于永久性失去土地的农民来说,尽快融入城市文明是他们的唯一出路。

无论是情感归属还是身份认知都应该与城市文化保持一致,但我们调查访谈的高新区居民在心理归属和身份认同上还处于失调和不良的状态。在文明城市创建的期间,走访村民说的一句话很具代表性:“不管什么样,农民还是农民”。在最希望享受到的市民社会福利上,159名居民选择社会保障,37名选择了住房补贴,仅有35名选择了文化生活,12名居民选择了教育。对于自身的市民认同,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存在差距。身份认同是个体在社会场景中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一种建构在与他人互动基础上的社会自我的感悟与自觉。有关自我的概念,有赖于职业,一般还有赖于其生活的社区和在社会群体中所力图扮演的角色,同时还有赖于社会给予各种角色的认定和地位。农民在与城市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感知并认同了自己作为一种局外人的存在。城市市民的偏见和歧视,强化了农民对于自己与城市市民差异性的认同,这种差异性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还体现在身份等级和价值观念方面。差异性的认知强化了与市民不同类属的意识。

2.文化娱乐生活单一,棋牌文化是主要方式,五一、十一长假出去游玩微乎其微,但对于传统节日有浓厚兴趣。问卷调查及走访中了解到在文化娱乐方式中,受文化程度低的影响,只有少数人订阅报刊,通过报刊知道国家大事,更多的人通过电视知晓。绝大部分居民都把看电视听广播视为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休闲手段。看电视成了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其他的娱乐方式如逛街、健身、上网只占少数。在平时喜欢的哪一项娱乐活动中,138人选择了棋牌、84人选择室外健身路径、91人选择了健身跑道、54人选择了羽毛球。

至于在五一、十一长假期里出去旅游的人更是微乎其微,51.38%的调查者不出去,出去游玩的人群中70人选择泰州本地游,省内游玩2-3天的仅有43个,占比16.89%,不到7%的20人选择了省外游玩3-4天。问及原因,最多的理由就是没钱,也没有相关的娱乐知识和兴趣。另外,活动同样不容忽视,无论走入谁家几乎所有人家都有一张麻将桌,四五人挤在一块,尤其在农民新村里随处可见聚在一起的村民打着扑克。

清明、端午、中秋、除夕设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使人们有时间、有心情庆祝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调查结果显示在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21.82%的人参加过高新区组织的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活动,41.45%的人偶尔参加,还有8%的人想参加但是没有人组织,但是还有28.72%的没有参加过。

表2 文化娱乐生活情况

3.公共意识、社区意识不强,超过6成的居民认为小区管理应该交由物业管理。从农村转入城市,对农民来说也意味着私域的缩小和公域空间的扩大。公共意识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据调查,对于乱扔垃圾及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怎么看,大多数人认为太不象话,应该谴责,少部分人认为这是他人素质问题,与己无关;只有极少数人会上前阻止。在对把公共草地变成自家菜地的态度问题上,一些人认为这是节省家庭消费开支的行为,可以理解;另一些人认为没有公共意识,损人利己。11.07%的调查者认为小区不文明现象由自己管理、20.76%认为应该由社区管理,而66.43%的人认为应该交由物业管理。近90%的居民对自己所在区域的卫生环境满意。

对于在新村空地上乱搭盖的问题,绝大多数人认为不应该,这种行为占用了公共活动空间,破坏了农民新村的景观,是一种十分自私的行为。但也有极少数人持赞成态度,以为空地不用也是一种浪费。这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建立起了公共意识,但是这种意识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是模糊、被动的而且带有矛盾性。从农民实用角度来看,他们不忍心看到好好的地皮只用来种仅有观赏价值的草,而不是同样绿色的粮食或者蔬菜;不愿看到哪怕是一小块土地闲空,要把它们利用起来搭成小房子,不浪费每一寸土地。但是从市民角度来说,这又违背了保护公共环境的规则。农民向市民转型,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同时公共意识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传统价值观下“巨额”但有限的补偿款鲜有生财之用,80%居民选择银行定期存款。所谓财产性收入,主要指两个方面,即动产和不动产,前者包括存款、股票、基金、期权等等,后者主要指房产等。他们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传统的储蓄方式,认为储蓄安全。对于现代的投资理财方式因为接触很少还难以理解和接受。一者获得的补偿款有限,二者对其他的理财方式,如基金、股票、信托等知之甚少,害怕投资失败,失去有限的补偿款。少数人有理财意识,但因为教育水平、文化程度的差距,使他们一时难以理解现代理财方式、投资工具,只能委托在城市的亲戚代为投资理财。79.18%的居民理财方式选择银行定期存款,27.65%和24.23%的人选择了房地产土地等不动产、保险。而理财产品、贵金属、股票等方式调查对象中很少有人涉及,理财方式单一。

另外,在不动产方面,高新区村民内部有较大差距。有一部分村民在拆迁后获得了多套房产,除一套自己居住外,其余拿去出售或出租。这在养老、医疗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了相对可靠与长期的收入。但有相当部分村民只有自己居住的一套房产,依旧出租自住房子而住车库,一方面保留原来的群居式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增加经济来源。79.47%的调查者对这一行为认为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20.53%的认为是居住习惯导致的。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居民开始尝试支付宝等新兴的、收益高的理财方式。

5.对子女的期望值空前提高,但教育观念依然明显滞后,教育投资出现盲目性,自身生活质量一如往昔。随着经济发展家庭收入的提高,绝大部分家庭早已达到温饱,开始奔小康,吃饱穿暖早已不是问题。大米、白面在十几年前就已成为村民的主要粮食,常见的蔬菜水果也很丰富,肉类也不再是逢年过节才能看见的。唯一不同的就是以往吃菜主要靠种,而今吃菜主要靠买。

一方面,农民对子女的期望值空前提高,但教育观念依然明显滞后,教育投资出现盲目性。在征迁的家庭中,80%以上的农民第一关注的是子女的教育成长,且子女年龄越低,投入比例越高;对教育投资出现盲目性和跟风现象。但多数家庭对子女良好学习环境的营造投入严重不足,缺少书房、书柜等设施,书籍、报刊杂志等学习用书很少,害怕孩子使用电脑,影响学习。对孩子将来的高期望值与农民现有文化素质低下、教育观念落后有矛盾。

另一方面,调查中发现相比城里人,吃穿住存在不能调和的差异。大部分居民从来不愿走进咖啡厅,不会在忙碌中品尝什么麦当劳、肯德基,不会在超市中选购漂亮的娃娃菜;对他们而言,城市中的许多食物还是一个谜,或者说与他们的生活是不相容的。他们虽然已经开始面对这些问题,不过他们仍不愿打破传统观念。在他们看来,传统是理所当然的,是生活工作必须遵守的正常生活方式。对于穿衣,和吃饭没有什么两样,可他们和城里人站在一起,不用说话一眼就可以分辨出,他们的穿着差异根深蒂固,他们喜欢朴实、喜欢便宜、喜欢大方,对怪异另类持反对态度,对时尚没有追捧,对牌子没有要求。生活质量,一切都像昨日一样,同样的吃,同样的穿,虽然离开土地,但生活一如往昔。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文化培育的制约因素

(一)固守农村生活方式

农民搬入安置社区后,居住方式与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明显改变,但由于这种搬迁是被动搬迁,他们在心理上没有做好成为城市市民的准备,加之对土地和农村生活的眷恋,使得他们虽然可以“洗脚上楼睡觉”,但农村无规则、无序的生活方式,仍然顽强地保留在他们身上,如在社区公共场所晾晒衣物、堆放农作物与杂物,拔掉绿树和绿草搭建自家菜园种植蔬菜,在楼道或楼下点煤炉、烧柴火,婚丧嫁娶依然按照农村旧习俗和传统,占用社区公共场所大操大办等等,这些不文明、不科学、不卫生的农村陈规陋习在农民安置社区随处可见。对农村生活方式的固守,是农民对自身市民化身份认同模糊的外在体现,这种外在体现反过来又加深了农民对市民身份的认同模糊。

表3 理财方式选择的人数及比例情况

(二)非农化生产方式转化艰难。生产方式的外在表现是职业。能否顺利实现非农生产方式转化并获得稳定收入是农民市民化进程的起点。政府用一次性货币补偿办法强制换取农民的土地后,没有对失地农民做相应的安置就业,大部分人被直接推向劳动力市场。尽管有组织过培训,但参加的人群并不多,调查对象中41.34%的人参加过政府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但是依旧有57.95%的人没有参加过。学历低、年龄大和岗位迁移能力差,导致他们在城市工作岗位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可选择就业范围十分狭窄,即使能找到工作,也不外乎是保洁、保安、保姆、环卫工、收银员等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工作不稳定、权益得不到保障的低档次工作,很难找到适合他们的待遇较高、较体面的城市职业。居民希望政府开展技能培训大多集中在技术水平较低的餐饮、电脑、会计等。许多农民由于就业困难,选择了创业,但低廉的一次性货币补偿加上学历低、年龄大和劳动技能简单化,又使他们只能选择摆水果摊、卖报纸、卖早点等这些回报低、技术含量低、缺少可持续发展的个体经营工作。农民非农化生产方式的转化,成本较高,风险较大,且存在诸多困难,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因此,他们内心里并没有认同城市新市民角色的转变。

(三)市民身份与农民待遇的落差

在征地过程中,政府倾向于采取一次性货币补偿的“一脚踢”方式,这种补偿方式使得失地农民在拿到一次性货币补偿的同时,获得了市民身份,但却永久地失去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土地。农民离开土地获得市民身份本该享受与城市市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纳入城市社保体系,享受与城市市民同等的教育和卫生等社会公共资源,但事实是,农民进入城市后,仅仅是获得了制度上的市民身份,在养老、保险、社会医疗、公共卫生等方面,仍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网络之外。调查中发现75.82%的居民认为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需要提高,14.69%的认为医疗环境不够好,9.48%的调查对象认为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甚至部分社区无服务中心,例如康居社区。即使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网络,这些新市民与城市市民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对等性,大都是“低覆盖、低标准、低起点”。这种制度上的市民身份与现实中的农民待遇,使农民在内心深处难以认同市民新身份。

(四)市民价值观的缺失

市民思想观念中的积极进取、拼搏奋斗、敬畏法律、勇于创新等价值观,在农民身上较少体现。淳朴的乡村文化,使得进城后的农民仍然保持着勤劳善良、艰苦朴素等优良品质,但他们身上也顽强地保留着依赖、被动、宿命等乡土人格,这与市民价值观形成冲突。此外,部分非自觉、非自愿、非自发进入城市后的农民,面对非农生产方式转化的艰难,市民身份与农民待遇的落差、较高的就业成本、不稳定的生活来源以及不断增大的日常生活开支等问题,逐渐产生反市民化价值观,表现在:一些人对政府采取靠、等、赖的态度,不就业、不创业,或眼高手低挑三拣四,导致生活陷入贫困;少数人把有限的货币补偿金投入到玩牌、赌博、买六合彩等不法活动中,或好吃懒做从事涉黑或色情行业等。市民价值观的缺失是农民进入城市与城市市民交往的最大障碍。

(五)政府作为依旧不足

一是缺少公共财政支持,社区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缺少城市氛围。居民没有公共活动室、图书室、完善的体育设施、更没有电影院,文化硬件设施的不齐全,导致社区公共文化娱乐活动无法开展,农民主要以看电视、聊天、搓麻将等打发时间;二是社区文化软实力不足,缺少社区凝聚力。安置社区的许多居民靠出租空余房屋、车库,收取租金补贴家用,使得安置社区成了半个“移民社区”。安置社区多是撤村建居,居委会管理人员多为原村委会成员,他们对城市化制度不了解,缺少城市社区管理经验,没有掌握城市社区提供社会服务的技能和方法,面对安置社区的复杂局面,仍采用原来农村的管理方式,导致安置社区普遍存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其三,缺少市民素质教育。安置社区没有把城市化的规则和制度纳入社区文化教育内容,没有把城市公民道德意识、文明规则、环保意识、遵章守纪等通过文化建设渗透到市民角色规范里,没有引导农民树立市民生活理念,遵守市民生活准则,导致社区内乱牵乱拉、乱占乱放、乱泼乱倒、乱贴乱画、乱挖乱建、乱停乱靠等现象随处可见,整个社区公共文化生活质量较低;其四,缺少教育等社会公共资源配置。政府在规划农民安置社区时,本着最少成本做最大政绩的原则,往往“集中安置居住”的安置社区规模较大,基础设施较完备,但多位于城郊,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便民服务设施如银行、公交、超市等较少,更谈不上学校、医院等社会优质公共资源的配置了,缺少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缺少城市文化生活的引导,缺少城市生活方式的引领,农民对城市生活不满意,影响对新市民角色的认同。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文化培育的实现途径

(一)开展更加贴近老百姓的舆论宣传。一是注重新闻外宣。主要是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争创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发展核心区、泰州加快转型升级先导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产城一体发展示范区这一中心,做好转型升级示范行动方面的报道,做好高新区重大专项活动的报道,做好关注民生、社会管理方面的报道等。为高新区创新发展鼓与呼,营造改革创新、团结奋斗的舆论氛围,群众基础。二是注重网络管理。首先要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其次建立和完善公共突发事件新闻处置工作机制,加强网络管理员队伍建设,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同时,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开通并用好高新区官方微博,多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例如借助“微泰州”等公共平台,用老百姓爱听、喜欢听、能听懂的语言宣传高新区、宣传部的工作开展,思想建设。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让新市民真正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道德讲堂”为主要载体,宣传推选新时期道德典型模范,“中国好人”、“谦恭有礼的泰州人”、“创业、创新、创优,团结厚德的医药高新区人”,推出“美在基层、美在学校、美在医院、美在社区、美在乡村”系列先进典型事迹汇编,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同时,以社区教育中心、市民学校、社区文体中心、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等为阵地,加强文化教育熏陶,探索社区义工服务与志愿者行动相结合的志愿者服务新模式,有针对性地做好高新区产城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素质提升工程。进一步深化社区志愿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文体服务,以活动引导人。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培训,拉近农民与市民的距离

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在培训、教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也有很多既有热心又有能力的人才,其中有市民也有学生,应鼓励他们与镇村政府合作,开办适合新型农民需要的各类培训班及讲座,给他们传授知识,同时也使市民和进城农民相互了解,拉近距离。通过多种方法加强对农民市民化的城市文明的教育,这种教育应当是全方位的,包括文化、法律、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及区域理念等进行重新塑造,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认同城市文明,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文化圈,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市民化。大力实施人的现代化工程,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成人教育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现代科学文化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进城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和民主法制观念。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引导树立市民意识、生态意识,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崇尚文明、告别陋习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四)提升农民文明素质,促进农民文化价值观的市民化

农民市民化中的文化的发展过程逻辑,如图2所示:

图2 农民市民化中文化的发展过程逻辑

城市是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是现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代表。城市社会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对于农村社会而言,无疑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因此,农民进入开放的现代化的城市,接受城市文明,经受城市文明的洗礼,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言行举止、竞争意识等方面都将要发生深刻的变化,产生质的飞跃,然后进行职业培训,成为新市民。高新区宣传部进一步开展价值观培育,触发其自身主动求新的观念。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立文明创建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开展对摊点经营、车辆停放、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专项整治;开展学雷锋文化志愿者进乡村少年宫等活动,营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优良环境。积极维护群众文体生活环境,坚持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相结合,积极争取“十分钟”体育健身器材,力争“十分钟”健身圈农村全覆盖,协助举办“中国医药城杯”国际女子象棋锦标赛,组织群众参加泰州市广场健身舞大赛。广泛开展广场健身舞大赛等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来丰富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加强文体阵地建设。

[1]陈林,林凤英.失地农民市民化:文化价值观的变迁——以福州市淮安村失地农民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

[2]戴路.进城农民市民化及其文化要件与生成培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1).

[3]侯西安,孙伟.农民工文化价值观市民化现状及其实现途径——以福州、厦门、泉州农民工问题为例[J].唐都学刊,2008(03).

[4]姜燕.安置社区文化建设对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深层影响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02).

[5]朱士群,李远行,唐克等.失地农民市民化价值观的变迁[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6]张汝立.从主动边缘化到被动边缘化——农转工人员的进城行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4(03).

[7]徐月,丁国和.农村土地:城镇化“推进模式”下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8]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N].人民日报,2013-11-13(1).

猜你喜欢

市民化高新区市民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