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轮牛车的记忆
2015-12-16邓海
邓海
2001年10月,我第一次在甘肃礼县看到了木轮车,从此,木轮车便牵引着我的脚步,让我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探寻。
从礼县上坪乡到宕昌县兴化乡,40公里的大山深处,我走完一个村子,再走另一个村子,上坪、苏其沟、上草坝、下草坝、黄咀村、王庄、唐村、野人沟、大河坝、磑子坝……我与村民同吃同住。谁家给儿子取媳妇、谁家嫁女子、谁家给孩子过满月,赶上了便送一份贺礼,老人去世了也去吊丧。听说村里正月自乐班唱戏,也赶几百公里前往助兴。
有一次,我坐在苏其沟古朴的水磨房旁休息。突然听到有人吼唱:“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顺着声音,我远远看到一位农人赶着木轮牛车,唱着秦腔从远处走来,走近一看,是一个英俊小伙。
小伙叫杨响亮,祖籍陕西临潼,他说太爷爷在战乱时为躲避抓壮丁逃离了家乡,带着他的大爷和爷爷来到了甘肃。太爷爷给他的大爷在这里买了一处庄子住了下来,而他的爷爷就只能在这里做了杨家的上门女婿,所以他们后辈就姓了杨。
快到中午了,杨响亮拉我去他家里吃饭。杨响亮家住在小河畔,家里有四口人。媳妇去了北京打工,他和13岁的儿子、10岁的女儿,三个人在家留守。从此以后,我们就成了朋友,每次到苏其沟,我都吃住在他家。
走进陇南礼县,仿佛走进了人类原生态的栖息地。土地的贫瘠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相对落后,似乎与外界相隔甚远。但这里的每片土地却充满着诗情画意,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怡然自得。青山绿水之间,木轮车上的长鞭甩着响儿。年年岁岁,寒来暑往,苍天厚赠的这份安宁平和令人羡慕。
这里是秦人和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肇始之地。走进礼县博物馆,可以看到许许多多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特别是复原的秦人先祖使用过的车马和文物遗址等。我忽然觉得,现在这里的人们依旧使用着的木轮车,应该是从先秦古人那里传承下来的。两千多年了,它依然陪伴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的人们。我想,这些木轮车不仅仅是生产和生活的工具,在当年应该还是上阵的战车。想着这些,便对这里的村民更加充满了敬意。
上坪乡位于礼县西部,在洮坪河的上游。千百年来,清凌凌的河水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养育着一代一代的儿女,也衍生着人们的故事。这里属高寒阴湿地带,是礼县海拔最高的区域。秋天,是这里的收获季节,也是最忙碌的季节,村民们用传统的原始方式耕作,耕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
这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养牛,一般家庭养两头牛,有的人家更多一些。双牛耕地和双牛拉车是最常见的情景。孩子们长到七八岁,就已经学会了赶车。木轮牛车大多是村民各家自己制作,时常可以看到他们在院子里、田头间、道路旁就地制作和修补木轮车。我曾问过村民,为什么村里人大都会做木轮车?村民们说,老人们一辈辈地口口相传,他们的先人或是秦王的嫡亲和战将,或是为秦王劳作、造车的工匠,那血脉里就流淌着和木轮车有关的血液呢。
木轮车是这里最基本的运输和劳作工具,人们上山砍柴、拉粮草、运药材、收庄稼,都靠它来完成。山村街巷,村头河边,随处可见早出晚归的人们赶着木轮牛车的身影。
我把镜头对准这些木轮车和追赶木轮车的父老乡亲。从心底里感受他们的悲喜哀乐,试图探寻木轮车在秦人历史中镌刻下的深深辙痕。目送着木轮车的渐行渐远,我与木轮车的情感越来越浓,也让我深感拍摄它们的迫切性。
无数次寻访,让我无数次感动,徜徉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这片土地上,从青坪乡的青林村、苏其沟到兴化乡的磑子坝村,我被云烟包裹着,被山风熏陶着,被翠绿浸染着,被木轮车牵引着,从历史的深处走进现实。我用我的心、我的情感、我的爱记录着木轮车的光与影,呈现着秦皇故里人们的艰辛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