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的“架桥人”
——访捷克汉学家李素

2015-12-16文/陶

国际人才交流 2015年2期
关键词:汉学家捷克文学

文/陶 红

中华文化的“架桥人”
——访捷克汉学家李素

文/陶 红

当今,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因此,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文学翻译家扮演着“架桥人”的角色。来自捷克的李素就是这样一位“架桥人”。

两度来中国学汉语

在文化部和中国社科院主办的“2014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活动上,李素总是带着问题聆听专家学者的演讲,并不时提出问题与演讲者交流。看得出她是个“中国通”。

毕业于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哲学院中文系的李素,曾在中国留过两次学,第一次是1995年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汉语,第二次是2003年至2007年在北京大学攻读现代文学专业。现在布拉格查理大学远东研究所教文学阅读和翻译。

近几年,她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并在维索纳出版社做一些文化项目,给捷克读者系统地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目前出版的翻译作品有: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金锁记》、《茉莉香片》、《色戒》,沈从文的短篇小说集,残雪作品集《黑暗灵魂的舞蹈》,阎连科的《四书》,苏童的《妻妾成群》、《红粉》和《罂粟之家》以及余华的《活着》。

喜欢不同的中国作家

上高中时,李素开始对中文感兴趣,之前她学过俄、英、法、德文,最后对一个和自己的语言体系很不同的语言产生了兴趣。她希望中文能帮助她打开眼界,帮助她对这个世界有一种新的认识。

李素主要翻译小说。“决定是否翻译一部作品,首先要看这部作品是否足够感人,语言上是否给读者以新鲜感。”她说,“译者是作品在他国的第一个读者,译者如果不迷恋这部作品,如何能够真正地把这部作品的精髓传达给他国读者?翻译除了理性或科学的一面,也有其感性的一面。”

李素学的是现代文学,她非常喜欢张爱玲和沈从文的作品,她认为他们两位虽然是很不一样的作家,一个写都市,一个写乡村,一个尖锐冷漠,一个温暖博爱,但本质上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微妙的语言表述了当时中国不同角落的故事,并且观察很深刻,也很真实。她也很喜欢汪曾祺的作品,目前没有翻译,是因为她担心捷克读者的接受能力,她希望以后可以翻译。阎连科的《四书》也是她非常喜欢的作品,她说:“这部作品或许无意识地说明了20世纪几乎全世界所处的困境,我认为他的思考超越了中国本土,称得上是对人类的贡献。这样的作品在当世界非常罕见。”

“如何将中文有效地翻译成自己的母语,最大的困难和挑战还是语言方面和解读方面的问题。我不赞同翻译领域中存在绝对正确或不正确的答案,‘对错’的看法其实是某些学派的问题,文学当中没有绝对的真理。翻译毕竟不是作业,林纾可以作为这种现象很典型的例子。对具体表达有深层的理解是很重要的。”

扩大捷克公众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

在谈到中方为国外翻译家提供一些帮助或交流翻译空间时,李素说:“相关的帮助性举措正在实施并且将长此以往地延续下去。专业的文学翻译者的生活条件并不太好,他们其实不是为任何利益去从事文学翻译,而是因为特别喜爱文学,希望把自己从文学中吸取的认识、感受、领悟、灵感传达给读不了原文的读者。世界上有条件的国家都会资助本国的文学在国外的翻译,中国也不例外。”

她说,虽然中国为自己的文学作品在外的翻译工作给予了一定支持,但就目前来看,在捷克,公众能了解中国的渠道还很狭窄。对大众来说,接触到的信息大多涉及经济与政治。媒体报道基本上也就是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成就以及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政治方面不必多说了,而且这两方面因素还经常纠缠在一起。知识界、文化界或读书界有点不一样,渠道多一些,有文学译本、美术、电影、音乐、戏剧、新媒体艺术等。为了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李素表示,很希望官方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继续扩展,一些民间文化交流项目也继续发扬光大。国际性的活动如美术展、电影节、戏剧节等都是很好的交流平台。

李素与其他汉学家进行交流

回顾中捷之间的文化交流,李素认为,中捷文化交流的高潮大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当时的社会主义特殊情况下发展得相当繁荣,但时间比较短暂。后来,中捷文化交流深受中苏关系恶化以及1989年后两国选择的不同发展道路的影响,举办的活动很少,而且在大众社会没有明显的反响。基本上可以说,只有中国文化爱好者才会关注。好在这几年在捷克举办的中国文化活动,包括音乐演出、歌剧、文学作品出版等逐渐开始多起来,尤其是音乐和文学活动。民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在谈到希望中国如何发展时,她说:“希望中国成为不仅对中国人民负责任的国家,为其人民生存保证良好生活环境的国家,也希望成为一个对全世界负责的大国。国家实力越强责任越大。”

在结业仪式上,她说:“今天不是我们的告别,而是将来学术交流的新开端。”增进彼此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的交流活动应该经常举行。毕竟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促使全世界都希望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中国在世界上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中外学者的充分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更好地处理分歧,避免误会。

猜你喜欢

汉学家捷克文学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逝世,享年85岁
我们需要文学
捷克Helfštýn城堡重建
美国汉学家巴托尔德·劳费尔的首次中国考察
我的捷克朋友
《红楼梦》年画在捷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美国汉学家艾思柯译介《红楼梦》研究
海外汉学家影廊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