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态 灿烂人生
——选择温暖 分享阳光
2015-12-16孙健升
□ 孙健升
阳光心态灿烂人生
——选择温暖分享阳光
□ 孙健升
编前:孙健升教授,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全国商务管理研究会理事,智慧谷企业家学习俱乐部副主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高级培训课程特聘教授。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栏目首讲《阳光心态十二讲》专家。《癌症康复》杂志连续刊登了孙健升教授撰写《阳光心态灿烂人生》一书的部分内容,深受读者喜爱。孙教授向编辑部表示,他愿意无偿给《癌症康复》杂志供稿,借助这一平台为癌症患者的康复多尽一份力。在此,我们代表广大读者向孙教授表示深深地感谢!
人的本能是拒绝孤独的,但是人的生存环境和个性发展常常令自己失去协调。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融入周围人群,融入扑面而来的时代。如果你不能与时俱进,真正的孤独是那种貌合神离、缺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
心情故事
有一位老人,曾经在单位里是位高级干部,现在到了该退休的年龄,本来是件很光荣的事情,但是老人很失落。因为离开了他工作30年的单位,原来每天忙忙碌碌那么多的事情,每天来来往往很多人请示工作,现在一下子全没了,感到心里空荡荡的,非常孤独。自从退休后,他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整天吸烟、看电视,不愿与人交谈。儿女来劝他,让他每天出去玩一玩、转一转,他不去;老伴儿劝他到单位走走看看,他也不愿去。老人的精气神儿少了很多,大家都很担心。
后来,儿女们请教了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解释说,老人退休容易产生孤独感,出现抑郁、易怒、偏执等心理症状,这主要是因为老人家没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生活秩序,正如飞速行驶的列车在突然刹车时的惯性滑动一样,一种惯性的心理情绪在起作用。具有这种心理情绪的人,一般是对工作有感情、有责任意识的人。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被急剧改变,原来工作中的联系突然中断,对退休缺乏充分的、理性的思想准备,一时间还不能适应,这就难免做出被人引为笑谈的事。
于是,儿女们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策划了一个“圈套”。一个周末的早上,儿女们请老人早点儿起床,到公园教他们太极剑。老人是个“太极迷”,在单位是太极拳、太极剑比赛的冠军,而老人的一位儿女真的需要学,就早早跟大家来到公园。这时公园里已经有了很多晨练者,孩子们先让老人演示一遍,老人很投入地舞起了太极剑。他的太极剑舞得很好,旁边很多人都停下来观看。于是,他的儿女说:“各位大爷大妈,你们愿意不愿意找位练太极剑的老师,我父亲曾经得过冠军,愿不愿意每天来这里学太极剑啊?”大家热烈鼓掌欢迎,当场就有很多人上来请教,老人一时应接不暇。
从这一天开始,老人就“上岗”了,早晨起来教大家太极,中午和大家去跳交谊舞。老先生自己买了录音机和磁带,想着怎么组织好大家学好太极。他的生活完全改变了,没有了孤独,因为他每天心里想着“我今天要为大家做点什么?”
书外师说
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发生变化,需要我们主动去调整,我们需要转换角色。为什么会陷入孤独?多是因为自己远离了人群。因为生活的变化,我们可能远离自己先前的工作,远离曾经熟悉的环境,远离朝夕相处的朋友和同事。可是,我们并不会因此而远离生活。把我们内心的责任感和爱心调动起来,如果我们能够多想想别人,努力地找一点儿能为别人做的事,孤独的问题就解决了。
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去想我能为别人做点什么,是不是可以忘掉自己,是不是你就不会再感到孤独了呢?正是我们不再为别人着想的时候,不想着为别人做事的时候,为自己想得过多的时候,我们才会孤独。
趣闻轶事
1954年,美国做了一项实验,该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在当时是很高的金额)招募一批学生志愿者作为被测对象。实验内容是这样的,为了制造出极端的孤独状态,实验者将学生们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上一个长长的圆筒,同时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在他们头部又垫上了一个气泡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的时间以外,实验要求学生们24小时都躺在床上。这样,就营造出了一个所有感觉都被剥夺了的状态。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孤独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八个小时学生们还能撑住,之后,就开始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语,有点儿烦躁不安了。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们也会频频出错,精神难以集中。据说,实验后得需要三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回到原来的状态。实验持续数日后,人还会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见成群的蚂蚁行进的情景,或者听到有某种音乐传来,等等。到第四天时,学生们会出现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证实了一点: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也就是说,人需要打破孤独。
《香港商报》曾报道,超过80%的香港青少年曾感到孤独,而感到经常孤独的达23%。虽然有80%的人表示,和知心朋友倾诉能减少孤独感,但他们的舒缓方法主要却是听音乐及睡觉,分别占70% 和64%。2006年2月上旬也进行了类似的调查,总共访问662名年龄15岁~29岁的青少年。结果发现,青少年出现孤独的原因,主要是“和同学或朋友关系不佳”及“没有能够相互支持和鼓励的爱侣”,分别占33%和28%,而“家人不理会自己”的占9.2%。另外,青少年参与“团体活动”后,在人际关系上有改善的占78%。
书外师说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知觉、相互影响的过程,有效沟通与相互作用是人际交往的两个基本特征。人们通过相互沟通和相互知觉,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常常以感情作为联系纽带,这种联系,既包括人际之间的相互吸引和在此基础上常常产生的友谊和爱情,也包括人际之间的冲突。
在这个信息社会里,青少年的孤独感却不断增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1)环境因素。有些环境容易让人感到孤独,比如父母长期工作繁忙,孩子被寄宿学校或跟随老人,或者因父母工作变动而在异国、异地之间转学和生活。(2)自我意识增强。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建立,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但是由于缺乏自信,往往担心自我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不利,会将自己隐藏起来,开始积累自己的“隐私”秘密,开始自我封闭;而对别人能了解自己的渴望得不到满足时,又会陷入惆怅和苦恼,产生孤独感。(3)自我评价不当。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是不是我太胖?是不是我很笨?是不是我们家比较穷……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往往缺少朋友,容易产生孤独感。而学习成绩较好和家庭条件优越的人自我评价过高,往往产生自负心理,看不起别人,他们在交往中表现为不合群、不随和、不尊重他人,也往往缺乏朋友,感到孤独。(4)交往缺乏技巧。人际交往需要技巧,有的人因为没有掌握交往技巧而失去朋友或得罪他人、破坏自己的形象。(5)情绪、情感障碍。害羞、恐惧、嫉妒等情感障碍,会导致人们产生逃避行为,从而避开了与自己人交往的情景,离群索居,封闭自我。
每位青少年朋友都是可以获得快乐和朋友的,青春期发展中的问题并非是一种灾难,那是我们必经的道路。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预防不良心态,让自己远离孤独。
1.开放自我,真诚、坦率地把自己交给他人。要主动亲近别人,关心别人,因为交往是一个互动互利的过程,所以别人也会对你以诚相待。所谓“别人不喜欢我”,“很难有人理解我”,“自己一人也坏不到哪儿去”……都是自己的想象。走进周围的人们,他们不会离去,真诚赞美,一定会得到接纳。
2.尽量缩小与同代伙伴之间的差异。既不自傲清高,做脱离集体、高高在上的“超人”,也不要把自己归为无能鼠辈,你只需尊重别人的兴趣爱好,相互学习,让自己接纳得更多而已。
3.和长辈们交朋友,和自己圈子外的人接触,生活中有很多的真谛没有年龄的界限。代沟都是“挖”出来的,不是自发形成的。承上启下,生活才有进步。
4.不要给自己心灵设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你有很多的才智,你自己就是你的掘金者,挖掘你的宝藏,投入到广泛的高尚活动中去。
5.建立正确的发展观。让自己的关系放射性扩展,无论何时何地,就像自己一个人是微弱的一样,你需要的不是一个上帝,而是一群朋友和天下人的支持。
一缕阳光
阿迪达斯有一句广告语:“英雄成就团队,团队成就英雄”,没有群体支撑的个人绝对会一事无成。所以努力改善自己的人际社会交往,让自己成为一个讨人喜欢、对人有用的好人。
首先,你要成为一名乐观的使者,任何地方都欢迎阳光的沐浴,而不喜欢黑暗和寒冷。积极的情绪总能温暖他人,让自己保持高昂的情绪状态,即使遇到挫折、饱受委屈、没有得到他人的信任,也不要牢骚满腹、怨气冲天。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要么招人嫌,要么被人瞧不起。每个人都会有痛苦的经历,但不要当做一日三餐一谈再谈、无休无止的抱怨,因为这样只会让人退避三舍。忘记过去的伤心事,把注意力放到充满希望的未来,做一个生活乐观者。此时,更多的人会对你投以敬佩多于同情的目光。
其次,做人要光明磊落、诚信正直,人前人后不要有两张面孔。在喜欢的人面前充分表现自己,这样最让人看不起,也最伤害同事的心。无论你的生活在哪里,无论你眼里发现了什么,约束自己,切忌在圈内圈外散布小道消息,充当消息灵通人士;更不应该的是拉帮结派,形成小圈子,这样永远不会得到他人的真心对待,只会对你退避三舍。
最后,要充分顾及大家的品味和感受,要成为大家共同接纳的团队成员之一。无论穿衣,还是举止言谈,切忌太过前卫,给人风骚或怪异的印象。采取任何行为,尽量与同伴携手,倾听大家的意见。虽然积极行动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行为不要过激,突出自我、鹤立鸡群,就会给别人带来压力,甚至激起公愤。善待他人,要给我们身边的人留足面子。如果你能时时告诫自己,真诚待人,谦逊做人,热心助人,你一定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朋友的关爱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