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应对策略
2015-12-16方丽娟苏国红
方丽娟,苏国红
(安徽工程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0)
新形势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应对策略
方丽娟,苏国红*
(安徽工程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芜湖241000)
摘要:通过分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就业新形势下,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打破专业限制、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人才差异化管理、加强实践教育、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培育创新型人才中的教育导向作用以及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等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业就业;改革
创新是创造新的事物, 就是创造被一定方式认定的任何一种新的事物、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或新的制造物的过程.习近平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就说道:“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近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深谈科技创新.李克强总理也强调要努力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特征,把大众的“创业潮”和 “创新潮”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充满时代活力的洪流.可见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趋势,任何一个国家都只有在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过程中,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人数已稳居世界前列.然而在创新能力的表现上,中国学生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今后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衡量学生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
创新型人才培养主旨是为国家输送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重视开展创新性实验及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能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增强其创新意识, 促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积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放在首位,培育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意志力和决心.要把自己的人生梦想和伟大的中国梦相结合,为我们追逐职业梦想提供强劲的永续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不断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
1高等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高校必须要结合时代特征,全面更新教育思维和理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去抓,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目前,很多学校意识到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也都纷纷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和实践基地的设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硬件设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和手段上还有一些待改进的地方.
1.1专业设置上不够灵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是创新的源动力,有很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对其专业的选择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人都是听从父母和他人的介绍而选择了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专业,而经过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自己选择的专业,甚至是排斥,试问这样的状态如何能有创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高校提供给这些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和设立第二学位辅修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生更换专业的要求.然而,受到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学校并不能满足每一位有转专业要求的同学.
1.2课程设置陈旧,授课内容滞后
目前大学课程较陈旧,内容更新速度慢,不能紧跟社会和科技潮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大学里同一专业的学生所修的课程类似,学习同质化较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深入推进,产生了大量新兴职业,比如说近几年才出现的微信服务工程师、物流师和精算师等.然而,大学里一些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相对滞后,多年没有进行调整,出现不能紧跟时代步伐、缺乏科学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等问题,无法及时跟上“转方式,调结构”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造成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与创新实践脱节等问题.就业市场上同时出现“人才荒”和“就业难”就是这个问题的真实写照.
1.3重理论知识教育,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衡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成果是看学生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程度,这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教育过于一刀切,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知道,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都遵循平衡法则,即事物总是从一种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的螺旋式循环中得以发展.与平衡对应的是涨落,也就是对平衡位置的偏离.高校对学生搞一刀切式的教学和管理,本质上是以特定的制度和文化抑制了某些涨落,使之千篇一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同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了个性和创新之处.
1.4鼓励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忽视了创新导向教育工作
所谓创新导向是指在培育大学生创新能力时对其思想和行为的引导,使其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起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涨落看似随机而为,甚至在大数据中被忽略,但是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总是以特定的法则抑制某些涨落,放大某些涨落使之趋于和谐.实践证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往往注重实践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略这种创新的价值导向作用,即某种创新行为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还是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阻碍了人类进步.例如克隆生物是件很了不起的科技创新,它有培育优良畜种和生产实验动物、生产转基因动物、生产人胚胎干细胞用于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复制濒危的动物物种、保存和传播动物物种资源等重要意义.但是国际社会(包括中国)都明令禁止克隆人的科技研究,因为这会带来很严重伦理问题.
2应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2.1弱化专业的区分,打破专业对学生的限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旧的高等教育体制逐渐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很多高校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相应的教育改革最先在北京大学开始酝酿和展开.北京大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建议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这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现今在100多所“211工程”院校中,已有近一半多的高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可见大类招生渐成趋势.除了高校在招生形式上的改革外,建议学生在学习必要的基础课程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辅修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准予毕业.这既能使高校资源得到有效合理地利用,也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入源动力.除此之外,可以增加跨学科课程、选修课程的比重和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种类数量,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提供给学生足够多、内容广泛的课程供选择,尽可能多渠道、全方位的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
2.2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创新,强化实践育人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当前,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努力为实践育人开创新局面”.因此,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要加强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结合.建议高校每隔两年就应该重新评估一下专业设置,要通过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相应的课程设置.对于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要的专业,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结合时代特点,教学内容要紧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把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学校要以实践育人为宗旨,加大实践育人经费的投入力度,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具体要做到加大实践基地经费的投入力度,强化实践课程的与时俱进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必要环节,高校应该创造条件,尽可能增加学生接触企业的机会,让学生早点了解社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俗语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要转变观念,运用启发式教学,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加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实践与训练,以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了才干,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我有个客观准确的评价.这会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信心和毅力,为创新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3尊重个体的多样性,建立多样性评价体系,培育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人才
在学生的培养和管理上,必须清醒认识到学生的个性是多样的,不能用标准化的程式去培养和衡量他们;在学生的评价体系上,也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卷面分数考核为评价依据,还要将参与实践环节纳入衡量人才的标准.要加大实验基础设施和实践基地的投入开发力度,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实验实践中寻找灵感和乐趣,从而最大限度挖掘创新潜能.必须要最大程度地允许个体的涨落,涨落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涨落就没有创新.只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引导,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人才.
2.4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教育导向作用,引领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
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一般意义上的人才培养不同之处在于,要在遵循一般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健康、全面发展,突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创新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当今社会,创新人才不仅要具备改变现状、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还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针对学生的行为意识观念进行教育和改造,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外在的教育,内化成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较强的创新意识,将伟大的中国梦转化成每个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奋斗目标,最终实现学生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成果的合规律性,促进新颖、独特的创新思维的产生,鼓励大学生敢于尝试,有意识地培养创新行为和能力.因此,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也要加强创新行为方式规范和成果导向作用,让创新的成果真正能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创新必须与人类发展的总趋势相一致,使人与自然及自己的创造物之间变得更加和谐.
2.5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新形势下严峻的就业压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在创业的道路破釜沉舟,勇往直前.创新创业人才其严格的学术内涵应该是具备创造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三创”型人才.创造强调“原创性”,创新是“推陈出新”,而创业则强调把创造与创新的东西从理论变成现实,开创新的事业[10].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与创业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最终是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从学校顶层设计出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注重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实践性,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深化高校内部改革、建立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以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重视通过推进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李卫华,苏国红.大学校园文化“泛创新”与“创新天然论”.广西社会科学,2009(6):123-127.
李雷鹏,王立峰,倪志英.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教育探索,2013(12):96-97.
张昭贤.转方式 调结构 走发展低碳经济之路.中国经贸导刊,2010(3):29-29.
陈辑.从企业用人的角度谈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中国高等教育,2010(21):47-48.
冯文华,张俊芳.社会文化心态演变中的涨落突变规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19-23.
甘绍平.克隆人:不可逾越的伦理禁区.中国社会科学,2003(4):55-65.
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9(1):88-89.
王桂月,王树恩.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软环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科学管理研究,2014(2):86-89.
余斌,吴振宇.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宏观经济,2014(11):17-25.
[10]许剑颖,余文华,周凌宇,等.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11-14.
文章编号:1672-2477(2015)03-0086-04
收稿日期:2015-04-18
作者简介:方丽娟(1982-),女,安徽枞阳人,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苏国红(1965-),女,安徽黄山人,教授,硕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The strategies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FANG Li-juan,SU Guo-hong*
(Colle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people start enterprises with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analyses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on the innovation training of th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specific measures are as follows:breaking the major limit,exploring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managing talents with the different mode,strengthening practical education,establishing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developing fully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education,merg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the entir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and so on.
Key words:innovative talents;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