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艺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15-12-16田培春

关键词:环艺模型教学模式

田培春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都开设了环艺模型制作课程,但总体上课时不多。此门课程主要目的:一是锻炼学生将二维平面图形转化为立体空间的思维能力;二是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三是锻炼学生将美术形式的视觉要素应用于具体设计的能力,并有助于学生对装饰材料和节点构造、工艺的了解;四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一、环艺模型制作课程之遗憾

目前,国内院校基本上是将环艺模型制作课程定位为一门辅助性实践课程,大部分高校没有投入资金组建环艺模型实训室,及时改进和升级实验设备。对其教学问题研究则更少,甚至认为其是“形而下”的手工活,没多大研究价值,将其等同于制作模型的手工实践课来组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令人遗憾。

(一)道之憾

这里的“道”指的是教学之道,也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人们期望设计教育并不固定在单一的模式中,充满活力的教学让学校成为设计思想的集散地,让校园充满了对设计学术探求的热情与愉悦。[1]然而,既定的教学模式限定了可能性的出现,也抹杀了创造的可能性,实际的教学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的遗憾。

首先,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重“技艺”而轻“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侧重于模型制作本身,要求学生拍摄实景照片或搜集相关的效果图,“照葫芦画瓢”将其制作成模型。学生既没有理解课题设计原理,教师也没有了解学生的设计思路,这样培养的是学生的“组装”能力,而不是培养学生展现自己设计思维的能力。

其次,环艺模型制作课程缺乏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不少院校都是把模型制作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在某一个时段开设,这种分阶段教学的模式,需要的是前后课程的相继性和连贯性,需要的是任课教师在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的紧密交流。而现状则恰恰相反,教师只是负责上好自己的课程,对其他教师的课程很少过问,加上艺术教育更加强调感性教育,过于彰显个性,各教师对设计课程的认知和自身能力各有不同,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很难达成一致。最终出现的结果是教师讲解的知识存在大量的重复,前后课程作业和设计内容脱节,甚至毫不相干,学生疲于奔命应付各种作业,每门课程作业的质量受时间限制,停留在低端的重复,很难出现高质量的作品。

(二)器之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做手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模型制作水平的高低,受制于实验室建设的完备程度。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环艺模型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上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独立的专业模型实验室,制作课程依附于工业设计模型实验室得以实现,即使有独立的实验室,设备也不全,还停留在“两把菜刀闹革命”的初级阶段,根本就不能满足现代模型制作课程教学需求。

(三)美之憾

模型作为设计创意按比例制作的实物表现,虽然不同于雕塑等公共艺术品那样精雕细琢、抽象夸张、富有艺术气息,但也应集材美、工巧和富有创造性于一身,遵循形式美法则,要统一中求变化,对比中寻和谐,既要合乎比例、把握尺度,又要讲究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

设计形式美法则的教学是整个设计类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课程到二维构成、三维构成、图形创意等基础课程,都是训练学生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设计作品的能力。然而,多年来沿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陈旧,加上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趋于独立,缺乏沟通交流,一门课程讲授的内容,后面课程的教师又重复讲解,这种低端的重复,使整个教学难以形成合力。而部分美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更是陈陈相因的理论套话和花样翻新的时尚空论,学生早已厌倦,成为填鸭教学和应付考试之间的博弈游戏。一个经过四年设计学习的大学生,往往还无法为自己的作品集设计出一个像样的版式,正是整个形式美教学缺憾的铁证。

(四)用之憾

环境设计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强调动手能力的实践环节教学应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当中,环艺模型制作课程是这一环节教学的重要一环。

环境设计专业作为艺术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专业,学生大多是学文科的美术生,其“感性认识”明显强过“理性思维”。多数教师也是同样的“出身”,以致在模型制作教学中,教师的指挥棒更加偏向视觉美感和氛围营造。学生更是把本课程当成了类似三维构成设计的手工制作课程,热衷于雕梁画栋、植花种草的表面文章,而比例、尺度、材料、节点构造、功能布局的合理性、交通流线组织等核心内容,则被称为“视觉美”的附属品,忘记了模型制作的意义在于带有美感的真实表现设计创意。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提升人们生活品质,这要求作品首先要能用,其次要实用,最后一定要好用。好看而不实用的作品,可以是一件艺术品,但对于设计作品而言,“无用”即遗憾。

二、环艺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

(一)多位刺激,同步治疗,与其他课程的教学相结合

环艺模型制作课程与其他课程教学结合主要分两个阶段,一是从低年级基础类课程开始介入,二是在高年级专业设计类课程中介入。前者的意义在于可以使学生对模型设计制作的意义和运用价值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既丰富教学内容,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为高年级的模型设计制作课程做准备。后一阶段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锻炼的延续,更加注重锻炼学生通过对材料工艺、尺度比例的细节处理来启发设计、推敲方案、解决空间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将模型制作课程与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如设计制图、公共艺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设计表现等课程的结合,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纸转化能力。通过专业设计课程与模型制作课程的结合,推进设计作品的深度,加深学生对设计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毕业设计作为对学生四年知识学习的综合检验,是环境设计教学的最终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前期可以通过简单的模型来推敲设计的合理性、空间关系等。方案推敲完成后,要求学生对主要空间进行二维图纸绘制,然后将二维图纸转化成三维实物展示模型,与设计展板、方案册等一并展出,清晰表达设计创意,让不同的参观人员了解作品、接受作品、认可作品。

(二)强化美术形式的视觉表现训练

美术形式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联系的中介,是一种感性沟通的桥梁,一种寄托情意的载体,一种万物在心灵上的对应物。[2]2一件模型作品,能否带来观者心灵上的触动,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形式美感。这种形式美感并不是简单的堆砌和随便的组合,而是有一定的视觉规律可循,这正是所要强调的美术形式练习。其主要包括秩序感、节奏和韵律、对称与均衡、形式与文化、对比与统一、色彩的视觉效应练习等内容。这些内容应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得到充分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思维能力,从而为高年级的模型制作课程打下基础,并通过模型制作课程学习,进一步提升美术形式的视觉表现水平。

(三)项目式教学

要从实践需要的角度来挑选课题,学以致用,项目式教学法就成为了一种很好的途径。它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培训方法。这种方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3]由于该模式与企业联系密切,以社会和企业的行业标准对学校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命题设计”。该命题的意义在于既是对学生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检验,又是对学校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课程体系的“质检”,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改进,提升教学质量。

(四)加强师生之间交流与互动

作为一门动手实践制作课程,模型制作本应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但由于存在大量的重复性工作,让学生感到非常枯燥,甚至还要占用他们的课余时间来完成作业,整个过程很缓慢,并且不到最后看不到成果。学生甚至认为许多重复性的工作没有意义,丧失了学习热情和兴趣。还有一些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做的比自己的好很多,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情绪。此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交流互动,分类指导,肯定其作品的优势,指出不足的地方,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给出合理建议,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合理安排作业和评价

环艺模型制作课程是一门以实训环节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其课程性质决定了该门课程不仅仅是某个空间的虚拟表达,还要求学生具有识图能力、对材料工艺的掌握能力及动手制作能力,因此,在作业的布置上要注意以下要素。

设计选题:选题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模仿制作,包括实物环境的模仿和已有虚拟设计作品的模仿;另一种是自行设计制作。模仿制作主要是巩固理论知识,通过调研查询,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结合自身实际,确定选题。自行设计部分的主题主要结合环境设计的专业课程(住宅室内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环境设施设计、商业空间设计)进行选取。

分段式作业评价:对模型制作课程来说,国内大多数学校都采用对学生制作的实物模型进行一次评分,由一位或多位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实物作品及设计分析进行评分,对作品的设计理念、比例结构、形式美和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该方法利于学生自由安排设计选题、设计构思、作品制作的时间,但学生制作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影响下一道工序效果和质量。还有部分同学前面构思时间过长,甚至拖沓和浪费了前面的时间,到后期疲于赶作业,粗制滥造,应付了事。

运用分阶段考评的方法,把整个课程分成几个关键阶段,进行考评。该模式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能有效保证教学质量。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选题和设计方案阶段,此阶段对学生作业评价的重点是设计选题和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我们注重学生作品的创意性,但一定是建立在合理性基础上的创新。创意是要把生活、自然形态中的关系重新处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意就意味着要创新。此外,创新需要一种合目的性,否则,为新而创,就会本末倒置,从而扭曲了“新”的价值。超越现实的奇思妙想最后仍要归结在理性的目的当中,创意的目的不明,新意也就无所附丽。[2]146既不能限制学生想象力,又要保证选题和设计构思与专业切实相关,并能最终制作成模型,方可深入绘制设计图纸。要充分考虑选题和方案的难度和工作量的大小,过于复杂的模型,可分组制作,既可以减轻负担,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模型制作初期阶段,注重学生作品比例尺的设定、制作材料的选择、下料尺寸精度,对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对不合格的要求立即返工,以免影响下一步的制作效果。模型制作的中后期阶段,教学的重点除了主体建筑的制作外,另一个重点就是整体环境氛围的制作。要及时纠偏,合理评价。模型制作结束后,学生针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讲解陈述,教师要点评总结。这种方法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三、结语

将二维平面转化为三维空间,将感性认识付诸于理性实践,将美术形式服务于设计实用,都是学生要掌握的能力,也是模型教学所追求的目标。通过单一课程与多课程融合,将实践项目融入实训教学,将毕业设计融入模型教学,强化形式美法则的视觉表现训练,合理安排作业和分段式评价等途径,能优化模型制作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1]周至禹.艺术设计思维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2]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马驰.项目式教学在建筑模型制作课程中的应用[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83-85.

猜你喜欢

环艺模型教学模式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自制空间站模型
环艺设计中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研究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小览(二)
江芳环艺设计作品
郑燕宁环艺设计作品
环艺与动画专业交叉性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