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在英语世界里的文本形态

2015-12-16阮玉慧戴俊霞

关键词:雅各冯友兰哲学思想

阮玉慧,戴俊霞

(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02)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一书以其博大的哲学思想和极高的文学价值吸引着诸多中外学者致力于对它的翻译和传播。“从1881年的第一个译本到20世纪末,有全译本和节译本共十余种,在时间上覆盖了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中期、下半期、末期等各个阶段;译者来自中、英、美各国,其中有外交家、汉学家,也有哲学家。”[1]那么,这些出自不同国籍、不同时期的译者的译本到底有何特点呢?又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特点呢?本文将从中外国籍两个方面对几个重要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外籍汉学家译本

关于中国典籍到底应由外籍译者还是本土译者翻译的问题,译界一直难有定论。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几乎不能放手给中国人,因为按照一般规律,翻译都是从外语译成母语,而不是从母语译成外语的,这一规律很少例外。”[2]而且事实上《庄子》的诸多译本确实大都出自外籍汉学家之笔。

(一)以忠实于原典为目的的《庄子》(理雅各译本)

作为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西方汉学家,詹姆斯·理雅各(James Legge)于1891年翻译出版了《庄子文集》(TheWritingsofKwang-dze),与《道德经》(TheTaoTehKing)的译文一起发表在由英国语言学家缪勒(Max Müller)主编的《东方圣书》(The SacredBooksoftheEast)丛刊中,分别为第三十九和第四十卷。理雅各在翻译中国经典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力求做到“忠实、准确”,译本在西方受到广泛好评。

理雅各的《庄子》译本除英译正文外,还有长篇前言、研究导论、各章提要、脚注、附录和索引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理雅各在翻译《庄子》时,不辞辛劳、不厌其烦地查阅相关资料,以历朝历代的多家注释本作为参考,综合各家所言,再加以研读,最终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该译本的脚注极其详尽,全文脚注多达1 141处,用以解释《庄子》中出现的众多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术语,以及大量的人名、地名、动植物之名称。因此,理雅各译本的注释几乎是无所不包的。而在翻译这些人名、物名、地名及篇名时,更多使用的是音译加直译的方法,以体现对原著的忠实性。此外,该译本是对各章题旨进行解读并且解读得最为详细的一个版本,长达36页,共计一万多字,不仅指出了篇名的本义,还整理了各篇的思想要点和论证过程,成为该译本的一大特色。为了说明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总体概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理雅各参照《史记》对庄子以及老子、孔子、孟子、惠施、墨子等人进行了极尽可能的介绍。可以说,理雅各通过翻译《庄子》以及其他中国典籍,使西方人对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有了最初的了解,而这种传播,也对西方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及文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通俗性和文学性兼顾的《庄子》(华兹生译本)

美国汉学家伯顿·华兹生(Burton Watson)于1964年出版了《庄子》选译本——《庄子:基本作品》(Chuang Tzu:BasicWritings),包括内七篇和部分外、杂篇。四年之后,他翻译的《庄子全书》(TheCompleteWorksof ChuangTzu)出版,该译本成为继翟理思、理雅各、韦瑞之后的第四个《庄子》英语全译本。

华兹生翻译《庄子》主要以刘文典的《庄子补成》为参考底本,同时还参考了多种《庄子》的哲学解读本和一些主要的《庄子》英译本。同理雅各相似,华兹生力求译文能忠实地再现原著的行文风格,尽可能多地保留原著中的词语和意象,因此,其版本的注释也非常之多,达508处。所不同的是,华兹生版本的《庄子》英译本所采用的是流畅的现代英语,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使得该译本在注重《庄子》哲学思想传播的同时,也很好地兼顾了其文学美感的传译。正是由于此版本集思想性和文学性于一身的特点,自出版后受到的评价极高,被引用的次数也最频繁,并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

关于《庄子》的主题思想,华兹生认为,那就是“自由”二字,即庄子的思想就体现在对“自由”的追求。他的这种观点在英语世界得到了普遍认可,《逍遥游》篇名的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其译本的前言部分,华兹生对庄子的生平、思想和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有助于西方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庄子及其思想,也反映出西方世界对中国道家思想所抱有的强烈兴趣。当然,华兹生在对《庄子》一书进行介绍时,对一些历史事实辨别得不是很清楚,他自己也坦言,由于庄子经常使用卮言、寓言和重言的言说方式,这使得他在翻译《庄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所有这一切都并不能妨碍其成为英语世界学者研究《庄子》的基础。

(三)篇目排列独具一格的《庄子》(葛瑞汉译本)

葛瑞汉(Angus Charles Graham),英国汉学家,1981年出版了《庄子》的选译本——《庄子·内七篇和外篇选》(Chuang-tzu:TheSevenInnerChaptersandOther WritingsfromtheBookChuang-tzu),虽是选译本,但内容涵盖甚多,有原著近五分之四的内容。

葛瑞汉的《庄子》英译是建立在其对《庄子》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在其译本的第一部分“前言”中,葛瑞汉分8小节分别讨论了道家起源、庄子其人其书、庄子思想要点及语言特点等内容,对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成就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但葛瑞汉并不认为《庄子》是庄子一人所著,他认同学界的一般观点,即认为内篇主要出自庄子之手,而其他篇章则出自包括庄子学派(the school of Chuang-tzu)、原始主义学派(primitivist)、杨朱学派(the Yangist)、调和论学派(syncretist)的作者。因此,葛瑞汉认为,翟理思、理雅各、华兹生等人对《庄子》文本的处理,即采取整体全译的方法,就会面临翻译的内容越多,表达的思想就越少的危险。故此,葛瑞汉首先对原著进行了删减,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剩下的五分之四的内容重新编排篇目次第及段落顺序。他没有采用惯常的内、外、杂三分法,而是把内容重组为五大部分,译本的每一部分译文都以葛瑞汉对《庄子》相关研究解说开始,几乎每一篇也都有译者的题旨评说和相关注释说明,其个人研究庄子的成果占了译本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由于葛瑞汉不仅从事《庄子》的翻译工作,同时还对《庄子》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因此他的译本具有更强的学术性。可以说,葛瑞汉的译本几乎成为其个人研究成果的直观体现。

(四)注重原作文学成就的《庄子》(梅维恒译本)

1994年,由美国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Henry Mair)翻译的《庄子》的第五个英语全译本出版,译本名称为《逍遥于道:庄子的早期道家寓言故事》(Wanderingon theWay:EarlyTaoistTalesandParablesofChuang Tzu)。1998年再版。

梅维恒译本采纳的是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本并参考了哈佛燕京学社编的《庄子引得》。该译本包括译者前言、译本介绍、译者注释、译文正文、术语汇编、参考书目及省略不译的一小部分段落。其中,导读和术语汇编比较详细。术语汇编分为人名、地名、典故三个部分,颇具特色。为了方便读者了解该章的主旨,他在每篇开头都有一个扼要的简介,他还把每篇分成几小节以利读者更好地把握该篇的思想脉络。同葛瑞汉等其他译者一样,梅维恒《庄子》的英译研究也重视对原典的时代背景进行研究。他认为,要想真正理解《庄子》的内涵,就要对其成书的历史背景和学术潮流有所了解,因此,他在译本介绍中分七个部分对庄子其人其书进行了探讨:(1)《庄子》是名副其实的文学杰作;(2)《老子》和《庄子》是圣贤的集体创作;(3)《庄子》的文风远胜《道德经》;(4)《庄子》并非庄周一人所作;(5)《庄子》文学价值远胜其哲学价值;(6)庄子是一个相对主义者;(7)倡导多视角的庄子研究,对比分析庄子与伊拉斯谟。梅维恒的庄子研究篇幅不小,颇有深度,突出强调《庄子》的文学价值,这不仅反映出他很好地吸收了前人译本的相关内容,也体现出译者对先秦时期的认识和见解逐渐深化,同时,也表现出译者自觉比照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意识的提高。“其多视角、多维度的庄子研究之倡导标志着英语世界对《庄子》研究视角不断扩大,不断深入。”[3]

二、华人学者译本

正如前文所述,有关典籍译者的国籍问题,译界意见不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汉学家再怎样对中国文化进行研究,他们对中国文字中的内蕴理解总很难透彻。他们用西方人的习惯思维考察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哲学和伦理,就可能有误解。因此,今天为了使中国文化让西方读者分享,就得有新的译本,最好新的译者是中国人,而且应当是学贯中西的中国译者。”[4]

(一)与西方哲学相比附的《庄子》(冯友兰译本)

冯友兰(1895~1990),当代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所译的《庄子》最初源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时给学生讲授《庄子》时使用的读本,可以说这是他译《庄子》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但绝非唯一的原因,这一点在该译本的导言中有着明确的表述:“翻译是一种解释与评论。就目前的《庄子》英译本而言,从文学或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或许是好的,有用的,然而在解释《庄子》一书时,这些译本似乎并未触及作者真正的哲学精神。……看来我们需要一本更注重庄子之哲学思想的译本。”[5]与前面几位译者身份不同,冯友兰在国内外大学哲学系学习及教学的经历,使得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研究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还在哲学方法上形成了注重严密的逻辑分析的西方特色,这种身份必然使得冯友兰在翻译《庄子》时会更为强调《庄子》一书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冯友兰一直认为,不能主观臆断内、外、杂诸篇的作者,而应以庄子整体哲学思想出发,“以《逍遥游》和《齐物论》为主要线索,参考其他各篇”,来对庄子哲学思想作全面的认识、分析和批判。[6]

冯友兰的《庄子》译本《庄子内篇》(Chuang-Tzu:A SelectedTranslationwithanExpositionofthePhilosophyofKuoHsiang)最初于1933年出版,由导言、内七篇译文和附录组成。内七篇的正文翻译中穿插有部分郭象注和少量的译者注,附录以“郭象哲学”为题。但译本并没有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郭象的哲学思想区分开来,对于两者哲学思想上的分歧没有进行仔细分析,而是以郭注为基础去阐释庄子哲学。这种对郭象注的先入为主无疑影响了冯友兰对庄子思想的准确理解,使其英译本的表达在很多地方都更接近郭象义理。“所以我们可以说冯友兰的《庄子》英译本字句取自庄周,而义理却承袭于郭象。”[7]除此之外,冯友兰在序言中常将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与西方的哲学概念进行比附,也就是说,以西方的哲学概念来解释道家哲学,甚至将两者等同起来。如在译序或译文中,冯友兰频频提到西方哲学家的名字诸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等,以及一些西方哲学名词诸如“纯粹经验”、“精神自由”等;并引用他们的观点来比较与解释庄子的道家思想。冯友兰把道家纳入新实在论,称它是自然的、科学的,也是神秘的、宗教的。这恐怕也与他的留学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在赴美留学期间,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Dewey)和新实在论哲学家孟太格(Mantague),从而使得他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新实在论的倾向。冯友兰版的《庄子》英译本不同于上述译本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第一部由中国本土译者翻译的译本,从而在《庄子》英译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二)以可读性为中心取向的《庄子》(汪榕培译本)

汪榕培,中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汪榕培版的《庄子》译本是以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为底本进行校点和今译,英译借鉴了现有的各种英文全译本和选译本,是目前最新的《庄子》英文全译本。该译本被收入《大中华文库》,分为I,II两册出版。在前言中,译者首先表明了重译《庄子》的目的和意义,认为《庄子》虽然早就被译成英文传入西方,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差异以及部分译文的失真,引起了不少误解和争议。因此,汪榕培认为中国译者有义务向西方读者介绍庄子及其《庄子》的真实面貌,让庄子真正从中国走向西方,走向世界,让中华古典文化这颗璀璨明珠更加绚丽多彩。随后,译者高度评价了庄子其人,认为庄子是:甘居淡泊的学者、思想深邃的哲人、才气横溢的文豪。最后,译者从《庄子》的版本、《庄子》各章要旨、《庄子》的英译本这三个方面对《庄子》一书进行了介绍。汪榕培认为,庄子的思想体系是博大精深的,概括起来可以包括“以道为本”、“万物齐一”、“自然无为”及“逍遥而游”四个方面。而庄子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浪漫主义的手法、现实主义的描写、千姿百态的寓言和汪洋恣肆的语言。

该版本的正文分三个部分,左页分上下两截,分别为“原文”和“今译”,右页为与之对应的“英译文”,非常清晰明了。译本的最后部分是“译名对照表”,按字母先后顺序收录了各章节中出现的人名、地名、书名等专有名词及其英译文。

关于《庄子》英译所遵循的原则,汪榕培在前言中指出:“我们遵循的翻译原则是以流畅的当代英语表达原作的精神实质,再现原作的艺术风采。”[8]也就是说,以英语读者接受力为取向,能直译的就尽量使用对应词语或对应结构进行直译;如采用直译可能引起误解或词不达意时,则采用灵活多变的处理方式,即使是同一词语,所处语境不同,译文也会有所不同;为了不打断读者的阅读思路,译者通常采取解释性的译法,而在有的地方还增译了庄子的“不言之言”和“言下之意”。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汪榕培在英译《庄子》时所遵循的翻译标准可用“传神达意”来概括,汪译的文字清新易懂、平实优美,而汪译《庄子》的这种以可读性为中心取向的翻译策略在“西学仍在东渐,中学也将西传”的当代无疑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

三、结语

综合考察以上这些中西方译者,理雅各、冯友兰等比较注重传译《庄子》一书的哲学内涵,而华兹生、葛瑞汉、梅维恒、汪榕培等则兼顾其哲学内涵和文学特点。由于译者的翻译目的、角度和侧重点均有不同,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尽相同,有的几乎是逐字翻译(如:理雅各),有的过于自由甚至改变原文的格局(如:葛瑞汉),有的通顺流畅、通俗易懂(如:华兹生),有的灵活处理、可读性强(如:汪榕培)。总之,虽然译者国籍不同,译本各有千秋,但都倾注了译者大量的汗水,都为中国古籍的西译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为日后《庄子》更好地重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徐来.英译《庄子》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2]潘文国.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J].中国翻译,2004(3):40.

[3]黄中习.典籍英译标准的整体论研究——以《庄子》英译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09.

[4]罗志野.读《庄子》新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49.

[5]Fung Yu-lan.Chuang-Tzu:ANewSelectedTranslationwith anExpositionofthePhilosophyofKuoHsia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89:1.

[6]胡道静.十家论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8.

[7]姜莉.冯友兰英译《庄子》之义理源流——以《逍遥游》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108-112.

[8]汪榕培.庄子(汉英对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前言41.

猜你喜欢

雅各冯友兰哲学思想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我不想让你误会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遇事不要轻易下结论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我不想让你误会
现代新儒学在韩国的发展研究——以朴钟鸿的哲学思想为中心
黄雅各 不会音乐的健身教练不是一个好演员
请尊重我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