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商业银行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对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2015-12-16李玮玮
李玮玮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会计系,安徽 合肥 231131)
中小企业是安徽发展中具有生机活力的重要经济主体,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创新的重要抓手。但是由于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担保机构不完善以及中小企业自身问题,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其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融资困境没有明显好转。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金融机构考虑中小企业管理经营信息不透明、抗风险能力低、诚信状况不乐观、缺少有效担保等因素,想贷给企业又不敢贷,导致中小企业告借无门。为此,区域性商业银行应因时而变、顺势而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中小企业“输氧供血”,为做强实体经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作出应有贡献,进一步完善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合作共赢。同时,要把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脉搏,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市场需求,服务中小企业二次创业。
1 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30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在经济发展的助推下,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助力军,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数据表明,2014年安徽省约有277户大型工业企业和16095户中小工业企业,其中大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49.5亿元,同比下降12.2%,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67.4亿元,同比增长10.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利润总额约占全省工业利润的75.3%。2014年中小企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提高,贡献率达到75.7%,比上一年增长了4.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中小企业增加值增长13.8%,高于全部工业2.6个百分点[1]。可见,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工业利润增长的主力。
2 安徽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2.1 融资渠道过窄,外源性融资能力有限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小企业发展主要靠自身经营积累及其融资能力,因此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考虑自身融资能力问题。为充分了解安徽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笔者组织对六安、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地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实地调查看,安徽省多数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发展,部分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外源性融资的支持。从权益资本融资来看,由于资本市场门槛过高,大多数公司不具备上市条件,致使很多中小企业难以通过权益资本融资解决资金问题;从债务资本融资来说,由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以及企业社会征信制度的缺失,使得中小型企业通过发行债权进行融资的成本提高[2]。问卷调查数据得示,企业选择银行贷款融资方式的占81.7%,选择股权融资方式的占6.4%,选择向亲朋借款融资方式的占4.5%,选择民间借贷融资方式的占3.1%,选择引进外资融资方式的占1.1%,采取其它融资方式的占3.2%。可见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还是依托商业银行,形式比较单一。
2.2 大银行“惜贷”,信贷支持小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商业化运营理念的增强,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更加注重其资产业务的安全性,不断加强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为规避贷款风险,最大限度地压缩风险资产的比重,商业银行将大部分资金投向了大型企业。从防范风险和控制成本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较高且贷款风险较大,这使得大多数银行对中小企业存在“惜贷”现象。为了降低不良资产比率,减少逾期贷款以及呆账、坏账损失的比重,商业银行改变原有贷款管理方式,严格贷款申请受理、审批手续和发放程序,更加重视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管理现状和信用状况的考察,对中小企业普遍采取收紧贷款权限并要求其提供贷款抵押担保[3]。以六安市为例,据2014年人民银行六安中心支行调查显示:67.5% 的企业认为从银行获得融资支持比较困难。
2.3 缺乏抵押担保品,融资成本过高
2013年下半年以来,银行资金面的紧张状况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加之受互联网金融产品冲击,多数银行存款流失均较为严重。在当前银行利差收入逐渐减少的背景下,多数银行针对企业经营性贷款的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普遍上浮20%以上,有些银行甚至上浮50%。此外,部分银行除要求提供“抵押+担保”外,还制定了其特殊的申请门槛,除了要求提供固定资产抵押外,对企业注册年限及法人从业年限提出要求。此外,为防范信用风险,商业银行要求借款者提供足够的抵押担保品,由于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动产或权利作抵押,缺乏有效的信用记录,使得融资成本加大。
3 区域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分析
近些年来,区域性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中的新生力量,业务范围和分支机构不断扩大,在经营体制、方式、管理策略和政策支持上优势凸显。
3.1 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形成经营体制优势
区域性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这两大经济实体都具有地方性企业组织的特点,它们在经营体制、组织运行、技术层面、营运效率、服务等方面有很多类似点。区域性商业银行属于中小银行,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客户资源与网点布局、金融创新与科技支撑、资产规模与业务品种等均落后于大银行,竞争优势并不明显。相对来说,从资金成本和贷款便利的角度,区域性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资金服务都是较为适宜的。所以,在大型商业银行追逐中高端客户的同时,区域性商业银行则应把自己的服务对象定位于中小企业客户群。尤其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内外约束机制的加强,作为区域性商业银行这一传统体制外的新生力量,可以以自己特有扁平化管理体制和面向“两小”的市场定位克服体制性因素影响,使自己与小企业实现具有实质上的对称性,既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也加快自身前进[4]。
3.2 信息、资源集中,发挥区域性优势
中小金融机构的区域性优势,为其获取地方竞争优势提供了前提。由于区域性商业银行熟悉本地客户的资信与经营状况,获取当地企业准确信息的能力较强,对所在区域的市场需求信息把握得更为准确细致,能够灵活地就近收集并处理本地中小企业的各种信息,更容易集中优势资源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与服务并根据其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灵活地制定信贷契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从而确定最适当的、最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信贷条款。
3.3 经营方式灵活,突显效率优势
区域性商业银行规模普遍较小,与大银行相比,具有决策层次少,组织链条短,信息传递快等特点,有明显的效率优势。以中小企业融资为例,向大银行申请贷款时,调查内容多,审批手续繁杂且需要足够的抵押品。区域性商业银行则对贷款企业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能贷不能贷有较为准确的预判和评估,且管理层级少,无需层层审批,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决策。同时,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有“短、小、频、急”等显著特征。这恰恰能够体现区域性商业银行的效率优势。区域性商业银行,可针对中小企业需求,从发展理念、组织架构、业务模式、资源配置、产品开发等方面,打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专业化、精细化以及品牌化融资服务。此外,区域性商业银行经营灵活,在创新金融产品和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独具优势,可依据市场变化和不同客户群体,不断调整营销策略,创新金融产品。
3.4 运用政策规定,发挥利率优势
中央银行政策规定,中小商业银行在从事信贷业务时,可以对规定的基准利率进行上下浮动。其中,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利用上下浮动幅度可达30%。区域性商业银行可有效利用利率这个杠杆,针对不同信用等级、借贷风险的中小企业开展借贷业务。更为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可通过利率空间吸引优质担保机构,分担借贷风险,优化资产质量。
3.5 服务地方发展,延续关系优势
从区域性银行发展历程来看,它是在原五类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合并而成。这五类金融机构分别为:各地方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农场合作银行。由于根植当地,此类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一般较为密切,在业务开展中定位地方中小企业,以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为战略目标。由于长期服务并致力于地方经济发展与建设,为地方经济增长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它们在今后的业务经营和市场开拓中更易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和扶持,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一定的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
4 区域性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面临的问题
4.1 经营风险大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信用风险仍是其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当前我国的社会信用环境体系建设尚不完善,部分中小企业主缺乏诚信以及法律意识淡薄,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依然存在。虽然部分银行在开展贷款业务过程中会提高10%~15%的贷款利率来抵消部分交易成本,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对利率的不敏感性以及违约行为的低成本性,部分企业主宁愿毁约而不履行还款责任和义务,这给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
4.2 信息获取难
规范的财务制度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在我国,由于多种原因,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并不完善,财务管理缺失,这导致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较差,透明度不高,在经营管理和财务核算出现混乱的情形下,诸如数据不真实、报表不规范,甚至虚账假账等现象普遍存在。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前一般要对企业进行常规的信用等级评估,由于获取中小企业的真实信息较难,对其信用评级就比较困难。
4.3 抵押担保方式单一
为加强流动性,降低和控制风险成本,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往往要求资金需求方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但是,中小企业往往规模小且知名度不高,符合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条件的抵押担保物少,实际操作中很难找到合适担保中介。在申请抵押贷款时,相关手续办理过程繁杂,审批时间久,收费项目多且费用较高;抵押品不规范且估值较低,不符合贷款银行的相关要求,导致抵押和担保要求难以实现。此外,从安徽乃至全国来看,承担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中介机构,发展起步迟、规模小,尚未建立与信贷业务密切相关的、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和信用评价制度。而且,大多数担保服务机构的规模较小、实力不强,不能真正发挥降低风险和转移风险的作用。同时,政府扶持也不到位,政策鼓励和资金投入力度有待加大。
4.4 激励约束难
由于贷款政策的不断调整,银行对基层分支行的信贷审批权不断集中到上级,有些银行甚至将信贷审批权限上收总行。总行根据各方面原因,会优先满足大企业这些“存量”客户的贷款需求,而中小企业这些“新增”客户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往往会受到一些阻碍。由于贷款审批手续严格,审批时间长,往往导致审批效率降低,一些中小企业放弃了银行贷款申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信贷人员开拓市场的信心。同时许多商业银行实行“谁贷款,谁负责”的责任制度,此项制度明确了贷款风险责任,强化了信贷人员贷款风险责任约束,但与之相对应的内部激励机制却没有跟进或者晚上。这种贷款发放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
5 区域性商业银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2004年以来,区域性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体系的第三梯队,不断推进改革步伐,尤其在引入战略投资者方面做了很多大胆尝试,并借助投资者的调整进一步完善了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有效提高了商业银行市场化运行、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化管理水平。但是,从区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看,过于聚焦贷款规模,而忽视了经济资本约束和经济增加值。商业银行必须主动适应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大力推进内部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积极落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3年启动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特别是《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释放出来的信息就是要大力稳妥地发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特色中小金融机构。这对现有区域性商业银行来说,既是压力更是机遇。安徽省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培育面向中小微企业、“三农”的地方法人中小金融机构,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服务水平,支持新设民营银行。为了应对银行之间的发展竞争、空间竞争,抢占先机、把握主动,现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激活机制、做优平台,提高管理水平、融资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为此,安徽区域性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优化股权结构,强化市场主体,减少政府干预。同时,要积极相应并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创新经营理念,以分行或中心等形式创立中小金融机构,专门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并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5.2 强化内控机制,防范信贷风险
安徽省作为全国第三批试点信用报告查询系统,已于2014年5月开通互联网查询个人信用信息报告系统。目前,全省社会征信系统和相关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中。区域性商业银行应主动介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将信贷诚信纳入重要评估监测内容。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组织开展信用调查、分析等工作,建立地方中小企业诚信信息资源平台。强化贷前常规调查,通过对非财务因素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发挥非财务因素对贷款风险识别的预警作用,把好第一关。强化贷中审查,严格审查抵押、质押以及担保符合相关法律手续,熟悉抵押、质押财产的用途,注意抵押物的变现能力。强化贷后跟踪检查,掌握还贷情况,特别是掌握延期还款原因,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确定是否存在抽逃资金、财产转移等现象,最终评估是否给予展期。加强内部控制,严格执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明确责任和责任追究。同时,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责、权、利,积极整合监督资源,创新内部监督机制,提高监督效率[5]。
5.3 创新金融产品,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区域性商业银行应立足于区域资源,针对特色的产业集群,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积极开展各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首先,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根据客户需求打造销售渠道及流程,以满足客户特性化信贷服务需求;其次,创新金融产品,实现批量化销售。在还款方式、担保方式、服务机制等多各方面大胆创新,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和风险防控手段,开展批量集群式营销,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实现批量化营销。比如,在还款方式上,可借鉴商品房按揭的形式,实行等额本金、等额本息、一次性利随本清、不定期、不定额等多种还款选择。《2015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区域性商业银行要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发挥“接地气”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特别是要针对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特征,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产品。例如,徽商银行对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商贸服务业等融资需求旺盛的行业,在中小企业发展快速的合肥、芜湖、安庆、马鞍山等地设立特色支行,开展专业化、精细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截止2013年底,已经成立总行小企业银行部、10家分行小企业经营中心和43家小企业特色支行;开通运行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徽派e+”,涵盖存、贷、汇等主要业务,提供电脑和移动Pad终端渠道服务。
5.4 创新担保形式,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不断优化资产抵押、质押、第三方企业保证、企业联保、组合担保、知识产权抵押在内的多样化担保方式,弥补完全抵押授信方式的发展限制,提高专业化能力,充分满足中小企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金融服务需求。与此同时,还应不断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诚信奖励、失信惩戒”制度,以改善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信用环境,让诚信真正成为财富。目前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已初见成效,因此可考虑设计专门针对企业的信用评分系统。通过不断加强社会征信系统建设,有效收集企业各项信息,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综合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应加大失信者违约成本,通过建立企业不良信用记录信息和“黑名单”共享机制,增大企业违约所要付出的代价,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6]。此外,可尝试由银行、政府等多方出资,建立风险担保“资金池”,一方面撬动更多资金、盘活信贷资产用于中小企业融资所需;另一方面切实为商业银行分担风险,以更好地调整银行借贷结构,保证银行资产质量。“政银担”项目是安徽省成为“中央与地方财政担保风险分担补偿”政策试点省份之后的首批贷款项目。目前,此贷款政策已惠及淮北、蚌埠、阜阳、六安、宣城等地,为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共计700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5.5 创新服务理念,推动大众创新创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指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新设或改造部分(支)行,作为从事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或特色分(支)行,提供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方式的金融服务。区域性商业银行,要紧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形势,按照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资本化途径,推动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融合,鼓励中小企业二次创业和初创企业发展,帮助个人尤其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毕业大学生创业。探索成立区域性商业银行联盟,设立创投基金,定向用于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此外,建议地方政府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在加强对商业银行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从考核评级指标体系、货币政策、市场机制完善等方面,对商业银行适度“松绑”,调动其积极性和性主动性,鼓励进行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和产品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
[1]吴量亮.中小企业成工业利润增长主力[N].安徽日报,2015-01-17(02).
[2]刘曼红.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2-86.
[3]陈进忠.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定位与中小企业融资[J].中国金融,2005(11):15-16.
[4]冯涛.城市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支持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9-81.
[5]谷良俊.利用中小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促进中小企业融资[J].生产力研究,2009(6):48-50.
[6]吴赐联.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破解途径——基于城市商业银行的视角[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4):1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