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构筑和实现“中国梦”的原因及启示
2015-12-15蒋跃波
蒋跃波
[摘 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实践国家如何建设问题,并动员广大人民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中共构筑和实现“中国梦”经历艰难的探索历程,并取得巨大成就,已经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崭新局面。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后 中共 “中国梦” 社会主义现代化
构筑和实现“中国梦”的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确立和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构筑和实现“中国梦”,反映其始终是中国人民利益的谋划者和捍卫者,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同时也说明中国社会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2013年3月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中国梦”作了高度概括和精辟论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中国梦”理论。他指出,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质就是中国人民的梦;并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构筑和实现“中国梦”的历程
构筑和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问题,就是为人民构筑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建设国家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重大会议探讨了这一核心问题,不仅勾画了社会主义现代的宏伟蓝图,而且形成并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本质上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实现“中国梦”的过程。综观这一宏伟目标确立的历程,它经历了从注重物质层面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阶段,到政治、物质与精神文明并重的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再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
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宏伟目标,强调中国人民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p350。在随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任务。这是有关“四个现代化”的最初提法[2]p126。该提法后来几经修改补充,到1964年底召开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后来,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一度脱离实际。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重新成为党的重大会议的中心议题。1977年8月,中共十一大重申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过,由于受“两个凡是”错误方针影响,“左”倾错误未能及时纠正,这一目标并未得到落实,直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战略决策时才真正走上正轨。会议号召全国人民,为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3]p15。
此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党的重大会议的中心议题从未中断,内容也日臻完善。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4]p849。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进一步确立了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到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定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之一,还作出了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至此,基本确立了富强、民主、文明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党中央根据“三步走”战略实施情况,针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制定了更加切合实际、反映人民利益要求而又有利于战略目标实现的政策策略。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随后几次党的全会提出了“九五”时期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中共十五大确立了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基本纲领,作出了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和实现“九五”规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等总体部署。党的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提出与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以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等等。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划更加全面,对完成“三步走”战略部署中后两步任务的紧迫感更加强烈。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物质与精神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一致认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应当协调发展,并取得新进展,会议还提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强调要推动社会建设同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努力将中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文明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至此,基本确立了建立政治、物质、精神和社会文明相统一的“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就推进改革开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2012年,中共十八大对上述重大问题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确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二、构筑和实现“中国梦”的原因
作为“中国梦”具体表现形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其确立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现实要求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为民不断谋福利的结果。
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是中国共产党总结近代中国落后挨打、贫弱受欺的悲惨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侵略,国权受损,人民受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的贫穷落后。诸如洋务派、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等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尽管力图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然而由于找不到正确的道路,结果均以失败告终。只有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了通向自强和幸福的航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取得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面对脱胎于旧中国千孔百疮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如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要课题。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大胆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成果,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变化情况,探索出了强国富民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时代的“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梦和邓小平时代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梦,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构筑的。由于现代化强国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重要目标,它的实现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以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分别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后任接过前任的接力棒,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向纵深推进,出现了“四位一体”和“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其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復和发展,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逐渐变成了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地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需要[5]p255。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为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由于“左”的错误影响,片面强调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曾一度偏离了“四个现代化”强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拨正了中国的航向。1987年中共十三大强调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党中央确立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此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社会主要矛盾虽未改变,但围绕解决主要矛盾所涌现出来的社会问题日趋复杂尖锐。例如,经济领域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实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凸现,城乡经济与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分配不均导致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政治领域中的以党代政、政企不分现象严重,民主法治观念淡薄,官员腐败严重等;社会生活领域中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泛滥;生态环境领域中的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江泽民之后的历届党中央对先前的现代化强国目标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强国目标。
再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断谋求人民全面幸福、世代幸福的结果。为人民谋福利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压迫,建立新中国,开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根本上说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建设“四个现代化”强国,为的是使人民已有的幸福有保障和幸福的内涵不断扩大。由于人民的幸福指数随着时代和社会进步逐步提高,如何满足人民对日益提高的幸福指数的要求,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探寻和解决的课题。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将注重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发展到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等全方位的需要,由注重满足当代人民的需要发展到不仅满足当代人民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后世人民的需要。由此,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由注重物质需要的“四个现代化”强国梦,推进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相统一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强国梦。
最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探索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企图将新生的人民政权扼杀在摇篮里。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人民政权,维护人民权益,通过学习和借鉴苏联经验,逐步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目标。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旧有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威胁没有消除,中苏关系恶化,又面临着苏联对中国的威胁,中国共产党提出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一方面与受苏联赶超战略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来自苏联等国际敌对势力的威胁有关。改革开放后,根据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论断,中国共产党在恢复了建设“四个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探索建设更加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倍受质疑;同时,中国由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受到了来自资本主义世界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如何通过自身的成功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何应对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确保中国主权和人民权益不受损害,考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能力。“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提出,正是中国共产党为应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三、构筑和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积极构筑和实现“中国梦”,将“中国梦”由注重单一物质层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发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统一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梦”的构筑和实践,不仅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第一,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人民利益的谋划者和捍卫者。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一直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一直在为谋求和捍卫人民幸福而呕心沥血。革命战争年代,为了人民的自由和解放,共产党人敢于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年代,为了让人民能够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共产党人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广泛吸取西方国家有关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规划和完善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拟定等是中国共产党借鑒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果;市场经济、民主法制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对西方国家有关社会建设积极成果的借鉴;“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制定和实施,社会建设目标从单一注重物质层面现代化阶段发展到经济、政治等“五位一体”现代化阶段等,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吸取世界各国在国家与社会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逐步推进和完善的。中国共产党所做的这一切,根本上说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也真正体现了胡锦涛对共产党人所提出的要求,即共产党人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矢志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利益服务。……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6]。
第二,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共产党把准时代脉搏,引领社会潮流,与时俱进。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主义中国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不断加大,中国共产党要保证中国在国际社会赢得应有的话语权,保障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不受损害,需要与时俱进。国内矛盾日渐凸显,人民需要日益广泛,中国共产党要化解国内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生命力,也需要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领导构筑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冷静分析国际形势的变化,准确抓住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充分考虑人民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不失时机地规划和实施强国富民的目标,表现出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它才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它所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背景下依然保持着勃勃生机。
第三,“中国梦”永无止境,应当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而不断修订、完善和发展。“中国梦”的构筑和实现是以一定的社会条件为基础的,而这种社会条件又受到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制约。由于生产力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发展,进而引起社会条件的发展变化,因而“中国梦”的构筑和实现也将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与发展。此外,由于建立在一定社会条件基础之上的“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完成,以及国际社会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等的评价标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提高等因素影响,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梦”在内涵和外延上也会不断丰富和扩大。基于此,我党应当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和发展“中国梦”,使其更加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发展的条件和规律,反映世代炎黄子孙的利益与需求。只有这样,“中国梦”才是科学的梦、人民的梦,才是中国人民不断追求的梦。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艰苦不断的努力,科学的、人民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田克勤.毛泽东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郭德宏.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2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6]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N].人民日报,2003-01-03.
责任编辑 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