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理论

2015-12-15冯甜甜

党史文苑 2015年22期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

冯甜甜

[摘 要] 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随着时代焦点和时代需要的不断转化而不断变革自己的理论主题,包括理论上对精华的继承、观点的创新和错误思潮的反驳;另一方面随着理论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断胜利,其基本原则日益与地域、国家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包括在欧美的传播、在苏俄的实践以及在中国的发展,这些都有力地鉴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发展

马克思主义为时代精神演进、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并在时空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中,不间断地丰富和发展了理论本身。马克思主义经历的每个历史时期,在得到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创立之初,马克思就明确提出立足于“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实践的需要而创新[1]p8。

一、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批判继承与创造发展

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创立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不断概括自然科学新成就、社会实践新经验,不断地补充、修改、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他们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理论看做是不可改变的教条,甚至“限制”实践的发展。恰恰相反,他们从实践中不断汲取理论源泉[1]p11。

(一)理论批判与继承。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产生是马克思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总结,是马克思对19世纪各种社会学说的批判与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集中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欧洲社会理论的最高成就,从不同方面提出和探讨了当时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根本问题[2]p18。它们所营造的理论环境,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肥沃土壤。对于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其理论中所体现的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以及唯心主义的抽象思辨形式,肯定了辩证法中的合理成分以及费尔巴哈对于唯物主义权威的恢复,在看到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同时,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关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系统地研究了该理论中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探讨,对其唯心的、形而上学的方法进行了批判,把劳动价值理论中的科学因素与庸俗因素区分对待,摒弃了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说成是自然和永恒的观点。对于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借鉴了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于未来社会设想的部分合理猜测等,同时批判了他们理性支配世界和否定阶级斗争、拒绝暴力革命等主张,为人类指出了克服异化的道路——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一边,频繁地活动于国际工人运动中,争取在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以实现在世界范围内的理论批判和科学创造,最终创立了崭新的指导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科学——马克思主义。

(二)两大历史性发现。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批判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改造并汲取黑格尔辩证法思想,把对历史变迁的说明建立在社会物质生产或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唯物史观抽象与概括出人类的存在与发展的历史本质和一般规律,凝练出现实性与合理性、时代性与恒久性辩证统一的历史观念,而且从社会领域里人们的愿望、目的及动机与行动后果的矛盾入手,揭示出隐蔽在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以及偶然性内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论述了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规律性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发展史上第一次重大发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恩格斯改造和汲取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因素,批判了蒲鲁东等人的经济观点,实现了经济史上的革命。从威廉·配第到李嘉图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都对剩余价值进行过探究,但却是从利润、地租等特殊形式上来考察。马、恩针对剩余价值的起源以及本身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异化理论分析,阐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与劳动产品、与劳动活动本身、与自己类本质相异化的状况,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和特征,发现了剥削的秘密,提出了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这一观点[2]p23。

(三)同错误思潮的斗争。自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诽谤从未间断。尽管从20世纪起行行色色的阶级敌人一直在叫嚣“消灭”和“埋葬”马克思主义,并为此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征讨和围剿,可是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越来越发成熟,日益為亿万群众所掌握[3]p89。

19世纪末,以伯恩施坦、考茨基为代表的修正主义者背弃辩证唯物主义,篡改剩余价值学说,鼓吹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造成了国际共运内部极大的思想混乱。对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森堡、拉法格等对修正主义进行了批判,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内核,推进了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之后不断有自由主义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孟什维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诘难的出现,这些理论都采用肢解和割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截取、歪曲其中的只言片语妄图替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对其进行了有力的反驳,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前仍旧有“马克思主义僵化论”者搬弄是非。这些人把马克思主义描绘成“教条主义”的总汇,继而想方设法给它打上“僵化体系”的烙印,然后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完全不畏惧,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给以有力回击,并最终在这些论战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由实践赋予活力并获得检验发展

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其理论始终同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新、同无产阶级实现其历史使命的斗争创造、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息息相关。无论是最初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有特殊地位的欧洲与北美,还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的苏俄,又或是帮中国人民找到振兴民族的出路和发展前途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都用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并由实践赋予活力和获得实践检验发展的科学。

(一)在欧美的传播和嬗变。马克思主义最初的影响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即欧洲和北美地区。由于各国不断频发的工人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美各国逐渐开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和发展。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巴黎公社用自己的光辉实践有力证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旧世界的掘墓人和新世界的创造者。考茨基、伯恩斯坦等人用修正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歪曲,但马克思主义在对其反驳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以奥地利阿德勒和德国希法亭为代表的第二国际改良派和机会主义派主张资本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義,认为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发达,无产阶级占人口多数的国家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以左尔格为代表的美国马克思主义,反对美国社会的改良主义。

面对不断爆发的资本主义危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以及社会主义实践呈现出的巨大优越性,资产阶级不得不直接或者间接、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从马克思主义学说及实践过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挽救自己的统治。同时,从马克思主义对种种新挑战、新课题的科学回答之中,我们看到了深深扎根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既随着孕育自己的时代前进,又在旧时代向新时代的转折中仍然走在前列,作为新时代的旗帜发挥其行动指南的伟大作用。

(二)在苏俄的探索和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最早是由民粹派的知识分子翻译成俄文介绍给俄国读者的,之后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俄国第一批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日内瓦建立劳动解放社作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开始。十月革命的胜利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俄国的具体实际,开启了世界无产阶级的实践。列宁学说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他丰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把对立统一规律确定为其核心,指出唯物辩证法的发展须同时代提出的任务相联系;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结论,在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中阐述无产阶级革命在落后国家中首先取得胜利。为了解决俄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这其中的部分正确理论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内容。列宁认为革命胜利以后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要坚持符合本国情况的经济政策;斯大林阐发了列宁主义并且分析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实践证明,苏俄虽然没有按照马克思根据他们当时的情况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够在多国同时爆发并共同取得胜利的个别结论去做,但并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相反是在实践中总结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大飞跃,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新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遭遇了自己历史上的最大挫折,多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先后失去政权,苏联解体,然而正如很多马克思主义者所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和错误态度的失败。马克思主义者必将从错误和挫折中崛起,在新的实践中开拓前进。

(三)在中国的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真正在中国传播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自此中国开始了在实践中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对于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的领导阶级和同盟军、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等一系列问题都做出了准确的回答,虽然这些论述并不见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中,但却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地分析中国国情的必然结果,其理论成果便是毛泽东思想[4]p5。而这一代领导人在探索中的弯路和挫折,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并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突出改革与建设的特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贯穿到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中,以经济建设为载体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制度的邓小平理论;从社会整体发展角度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思考,对现阶段的社会关系、意识形态进行了科学的阐发,对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理论有了创新性发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功利性与理性化目标涵盖了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以新的衡量标准作为各项转变的依据,形成完善战略体系的科学发展观;以强国梦指导国家发展道路,不断推进中华文明格局展开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在进行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事业复兴的一个灯塔,也为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的最终实现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结语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历史的重要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始终与实践紧密相连,它的内在生命力和本性要求它必须参与实践和改变世界。在这种参与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历史和时代总是向马克思主义提出新的历史课题和历史任务,也总是会在这种艰辛的探索过程中产生出新的伟人和新的理论成果,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自身也得到了检验、补充和发展。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始终向前在实践的推动下发展。因此,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针对新的实际,适应解决当代的各种新课题的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新发展,进一步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贾松青.马克思主义永具生命力[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张雷声,李玉峰.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徐佩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1998(04).

责任编辑 吴自锋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