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SAM的三大优势

2015-12-15庞涛

培训 2015年10期
关键词:草图课程设计线下

庞涛

躁动的培训圈今年颇不宁

静,微课、M-Learning都在想尽办

法吸引眼球、扩大版图,但专业

圈内最具话题性的,则非ADDIE和

SAM之争莫属。

ADDIE与SAM两种课程开发方

法论,到底孰优孰劣呢?我们作为

企业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角观

察这样的争论,并让之帮助我们擦

亮双眼提升专业素养呢?显然,偏

听偏信与事不关己都不可取,如曾

国藩《挺经》所言,“必躬身入

局”。当然,“入局”不是去凑热

闹和膛浑水,而是理智观察、深刻

反思。甲方站的是实用主义的立足

点——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都

是好猫。

我自己对ADDIE非常熟悉,在

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应用ADDIE开发

了不少精品课程,深感ADDIE的博

大精深。同时,我在今年4月深圳

参加了“SAM敏捷迭代课程开发”

中国第一次公开课程工作坊,在

5月的奥兰多ATD年会上及后续也

跟美国一些同行交换了看法,对

SAM也有了逐渐深入的认识。总体

而言,在对一些观点进行梳理之

后,我认为SAM作为培训领域新事

物,可借鉴之处主要有三点。

天然优势:以学员为中心

在国内外都有很多人抨击

SAM,其一条重磅理由就是“SAM

源自于对e-Learning的总结和归

纳,不适用于线下传统面授课

程”。我对于前半句并无异议,但

认为后半句大大值得商榷,因为这

等于是说e-Learning赖以成功的要

素与线下学习泾渭分明甚至毫不相

干,可谓真正的混淆概念。

企业学习的确是先有线下才

有线上,但线上学习是否就没有任

何可取之处,不值得线下学习借鉴

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至少在一

个异常重要的点上,e-Learning天

生强于线下学习,那就是真正以学

员为中心。

线下学习不以学员为中心也

许能蒙混过关,而线上则不然。学

员在线上进行学习时,注意力集中

时间更加短暂,耐心更加匮乏,因

此对干货的需求程度远远高于线

下,对在线学习设计与开发的挑剔

程度和要求因此也高于线下。鲍

勃·派克(Bob Pike)在其《重构

学习体验一以学员为中心的创新

性培训技术》一书中指出,人们在

线下带着吸收力听讲的上限时间可

能只有15~20分钟;而美国2012年

的一项社交媒体研究发现,美国成

年人平均每8~9分钟就会刷新一次

社交媒体。拜微信强大绝伦的碎片

化资讯推送能力所赐,中国人在

线上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应该不会比

8~9分钟更长,或许也只有线下

的一半时间甚至更短。

这导致了线上课程的设计

与开发必须要更加顺应学员的需

求,否则学员很容易离开或者切换

到其他更有吸引力的应用。而面授

课程,因为有社会压力和相互的情

绪影响,即便学员需求得不到满

足,想要逃逸或表达自己真实的态

度也没那么容易。于是,基于在线

课程开发经验总结出的SAM,其对

于“学员为中心”理念的落地方法

很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当然,ADDIE也可以做到以学

员为中心,而一大堆在线课程,

不管其开发方法论基于ADDIE还是

SAM,也照样有可能或干瘪或臃

肿。但是,从面授课程衍生出来

的ADDLE是逐步进化到以学员为中

心,而脱胎自e-Learning的SAM必

须天生以学员为中心,在本质上仍

有差别。

淡化KSA界限:强调在任务

场景下解决问题

传统的课程设计需要做知识

类别分析,即判别教授主题到底

侧重知识(K)、技能(S)还是

态度(A),但事实上很多时候

并不容易区分这些主题,或者实

际上教授主题是一个混合体。而

SAM则强调淡化知识、技能、态

度的切分,直面学员任务场景,

助其解决问题即可。

某企业要上市一个啤酒新

品,需要为此开发一门面授课

程,武装其一线销售人员,使其

掌握这一新品的特征、卖点,从

而有助于在市场上推广成功。如

果按照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法,则

产品特征和卖点属于知识,要做

知识梳理,学习卖进推广的技巧

属于技能,要做工作任务分析。

但不管怎么分析,一门典型的课

程结构设计出来很有可能会如图

表1一样,大致按照Why-What-endprint

How或加上What if(遇到问题怎么

办)的思路,看起来逻辑清晰,

却让业务人员学了之后难以落

地,症结在于没有对应其真实工

作场景中的棘手问题。

SAM当中有一个十分方便的

互动学习事件设计工具——CCAF

四要素工具表(见图表2),可以

帮助解决此问题。基于该工具表

来设计课程,将会激励和启发设

计人员以学员在现实任务场景下

面临的典型挑战为核心,聚焦于

解决典型问题,开发出来的课程

会更类似图表3,从而更容易获得

务实、功利的销售人员的一致认

可。

有人会说,线下以ADDIE为

指导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现在也

在强调情境化课程的设计。我

个人认为这恰恰说明大家不谋

而合,或者说此乃面授课程受

到e-Learning和学员学习时间压

缩双重冲击的自然反应。而在

e-Learning背景下,几乎每一门

精品在线学习课程都需要情境

化、场景化,否则很难吸引挑剔

的在线学员的眼球和持续关注。

最近,著名课程开发导师李文德

老师也在大力倡导情境微课(线

上、线下均适用),他说:“培

训机构或培训公司要研究和开发

更加通用的方法论,而对企业来

说,应该更多地研究各种知识的

整合与情景结合应用的问题。”

结合企业和学员真实任务情境来

设计和开发课程是大势所趋,而

以SAM为代表的e-Learning课程开

发方法论在这个方面积累了大量

经验,可供线下学习借鉴。

有效响应动态多变的需求

当培训需求稳定且易于

描述时,瀑布式的开发流程

(ADDIE)显得系统而高效;然

而,随着VUCA时代的来临,业务

环境越来越瞬息万变,培训需求

也变得日益动态善变。即使在传

统企业也会发现,有时连项目发

起人都无法描述或解释清楚他想

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培训,或者

他还需要找到远在异地的不止一

位sponsor(培训资助人)澄清模

糊的需求。这时,固然我们还可

以增加更多的访谈,进行更好的

解构和沉思,但最有效的思路莫

过于小步迭代快跑,即以最快的

速度先拿出一个成文的初稿让相

关人员拍砖。在这方面,SAM提

出了认知启动会和草图/样图的方

法,特别是借鉴了软件开发的样

图(Prototype)概念,十分具有

推广价值。

图表4是一个项目管理立项

阶段需求结构化访谈课程的草

图,通过锁定培训的情境(C)、

挑战(C)、活动(A)、反馈

(F),借助图文并茂的方式,我

们得以很快地勾勒出一个该培训

的骨架和核心要素。而且,有了

简图的支撑,在表述给项目发起

人和其他利益干系人时,会更加

清晰,不仅提高了沟通效率,在

早期就获取他们的必要反馈,还

可以进行需求的澄清和内容的初

步评估。SAM鼓励拿这种草图去

跟项目发起人、业务方还有学员

开展面对面的工作坊(即“认知

启动会”),从而及早获取他们

的反馈并尽快确认方向。

2015 ATD年会上,著名培训

及项目管理专家Lou Russell在主

题演讲中提到,美国培训同行不

但拿SAM来开发e-Learning,也

有不少人在线下面授课程中应用

SAM。演讲结束后,我跟她请教

了什么时候该用SAM,她提到的

一个核心点就是“当需求动态多

变时,项目经理必须要能很快做

出响应,这时SAM或者说迭代的

理念几乎是当仁不让的选择”。

其实,草图的概念是互联网

时代的核心管理思想,我个人在给

团队布置任务或自己作为项目经理

时,几乎总是要求大家不要立即

做PPT,而是先尝试在自己的笔

记本或者白板上绘制一个草图,将

想法表露在图上,然后拿给其他人

拍砖和探讨,这样往往能够更快得

到反馈、澄清共识,节省时间。

SAM源自e-Learning,目前

国内外对其认识、理解和应用都

还在探索和建构过程中。我们作

为甲方,对于新事物不能一棍打

死,而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100

年前,T型车颠覆了大行其道的马

车;100年后,特斯拉正在试图颠

覆整个汽车业。培训行业或许也

走在相同的道路上。前车之鉴,

我们似乎应该对来自互联网的新

事物保持更多的好奇与宽容。endprint

猜你喜欢

草图课程设计线下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重回线下
线上与线下混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探讨
草图家具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画好草图,寻找球心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
ONE⁃MAN UNIVERSITY
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