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学语言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5-12-15苏佳
苏佳
摘要:语言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与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语言能力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就业与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学语言能力是师范类大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田野调查,分析研究大学生教学语言能力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语言能力;教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60-02
一、研究背景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听、读是信息的接收和解码的过程,说、写是信息的编码、发送和传递的过程,大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应包括解码能力与编码能力的双向发展。语言的运用是一种实践、一种技能,语言的运用能力需要实践方能获得。语言的一项明显特征是具有双向性信息交流,其实践价值在编码环节只具有可能性,在言语解码环节才具有现实性。因此,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实践中,必须改变偏重编码的单向实践模式,转而针对编码的表达对象——语言接受者的各方面特征和需求,改变纯理论的编码实践,走向语言研究的田野基础,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能力双向互动的平衡发展。本文从大学生语言解码和编码两个角度研究其教学语言编码能力的发展与实践。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本校教育系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本校属于一般本科院校,较具代表性,调查对象包括文科和非文科多个专业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及目标
1.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调查问卷是由课题组及其指导的十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分别从“教”与“学”的角度,共同讨论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的。
2.研究目标:本问卷共含21个预测项目,根据问题的形式可以分为情况调查、实践能力调查和开放性问题3个部分。主要证实两个假设:(1)大学生对教学语言能力的了解不全面;(2)教学语言过程只考虑表达的一方。
3.数据分析法:运用SPSS 17.0对问卷的30个单项选择题进行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课题组成员根据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对教学语言的总体感觉
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上升,大学生对于课堂教学语言的关注也逐渐增加,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1)基于专业特点,随着专业课程的逐步深入,学生对于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逐渐聚焦,潜意识地有一个模仿的过程;(2)通过专业实习、见习,逐渐由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过渡,角色的转变促使大学生关注课堂教学语言。
进一步观察不同学科方向对教学语言的看法:由于本校教育专业为综合性专业,所以包含了一定比例的文科与理科学生。从图2可以看出,文理科学生对教学语言影响程度看法的联表比较,文科学生认为教学语言具备影响力的比例高于理科学生,说明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关注教学语言,知识获取途径主要是来源于教学语言,且重视自身教学语言的发展,而理科学生则对教学语言不太感兴趣。
(二)大学生的语言基础
1.大学生对自己语言基础的评价显现出比较明显的学科区别。在调查的221位学生中,由此可知,文科学生对于自我语言基础的评价比理科学生低,这反映出处于共同专业环境、相同起点的大学生,在对语言基础的自我评价方面,文科学生对待语言能力的态度更为谨慎,更显示出一种自省的重视,而理科学生本就对语言的兴趣不高,因而对自身的认识也不够充分。
2.大学生基本语言表达中出现的问题。包括:21.7%的学生认为是普通话不标准问题,40.3%的学生认为是表达不精准问题,25.3%的学生表达不流畅,12.7%的学生不知如何表达。在语言表达困难调查的基础上,大致了解造成大学生语言表达困难的最大障碍有:38.9%的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掌握表达技巧,20.8%的学生认为是因为胆怯,10%的学生觉得是因为对语言环境的陌生,也就是不能很好地适应陌生语言环境,30.3%的学生认为是语言表达不灵活,习惯性思维定式造成的。
(三)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教学语言的情况
1.与教学对象的沟通能力。在调查的221位大学生中,有81.4%的学生与小学生,也就是将来的教学对象交谈过。从图3的数据来看,对自己与儿童之间的沟通能力充满自信的比例仅为18.6%,认为沟通能力一般,勉强过得去的比例最高,为71.5%,觉得自己沟通能力很差以及不了解自己沟通能力的比例均为4.5%。语言能力包括编码和解码的能力,对于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见习和实习就是最好的调适双向语言的机会。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与小学生沟通,但是对于自己的语言能力没有太多自信,更多的是感到迷茫。
2.语言能力训练的现状。图4的数据显示,对大学生教学语言能力的发展,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重视程度的比例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明显高于大学一年级,接受教学语言训练的比例也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增加,但是仍有47.6%的学生认为没有接受或者接触过教学语言的专题训练,这个比例接近半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68.8%的学生认为专题训练偏向于提高普通话水平,这对于教学语言能力只是间接的发展关系。
3.接受教学语言的现状。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最直接接受的教学语言就是教师的语言表达,图5的数据显示,大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语言给学生的总体印象,排第前4位的分别是“与学生交流并引导”、“平淡无奇重复啰唆”、“幽默轻松,生动形象”、“完全抛开了学生,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评价的不平衡说明了教师教学语言给学生带来了利与弊,良好的编码方式有可能在解码过程中被模仿,影响大学生的编码过程,而不良的编码方式则易被复制,反复出现在另一种形式的编码与解码过程中。
(四)大学生对教学语言的了解
教学语言能力包括编码和解码的能力。问卷假设“大学生对教学语言能力的了解不全面”与“教学语言过程只考虑表达的一方”,立足于教学语言表达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语言信息活动进行分析: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表达者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是同时建立在教师主体经验和接受经验之上的,即教学语言是表达者结合主体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解码后的二度表达,因此,大学生对教学语言的了解从总体上说体现在对于表达与接受这个双向语言过程的了解上。
从图6可以看出,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有40.7%的大学生希望自愿举手回答,这体现了双向互动的意愿;29%的学生希望老师点名回答,说明这部分学生已经接受了教师提出的语言信息,并做好了表达的准备,但最终的形式不是建立在意愿的基础上;9%的学生希望按一定顺序回答,这部分的学生对于语言信息仅是任务式地接受;10%的学生希望集体回答,说明对语言信息没有接受的欲望,滥竽充数;11.4%的学生希望老师自己回答,那么这个教师的语言信息就成了单向表达,没有接受,语言过程就是失败的。只有百分40.7的学生能配合教师完成一次全面的教学语言过程。
其次,大学生对于教学语言能力的了解还体现在以自己为表达者,把握接受者——小学生的语言信息接受的程度。试验的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教学语言的表达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例如,在“根据你的经验,小学生喜欢老师在教授新知识时如何导入”这个问题的调查中,83.7的学生选择了“创设情境,激起兴趣”;在“你认为小学生喜欢哪种教学语言方式?”问题的调查中,50.7%的学生选择了“先讲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再呈现例题”;在“课堂中你认为小学生在哪种学习状态下学习最投入?”问题调查中,78.3%的学生选择“教师与学生交谈、表扬的状态下”。
教学语言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表达与接受相互促进,也正体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调查的数据说明大学生对教学语言能力的了解更多体现在对教学语言表达的认识之中,对于“学”这部分的认识不太多,也对教学语言这个“双向”的过程认识得不够完整,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考虑表达的一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