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横山地区下石盒子组盒8段优势砂体研究
2015-12-15高路恒高小刚
宋 平,高路恒,高小刚
(1.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69;2.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陕西 西安710075;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长庆油田采油十一厂,甘肃 庆阳 745100)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北起雷龙湾 ,南达王家湾,西自三岔梁,东至艾好峁,面积约 7.5×103km2,储层主要发育于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盒8段[1]。本次主要研究层位为下石盒子组盒8段,该期研究区处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内,河道改道频繁,砂体沉积分散,寻找较大规模的沉积砂体成为储层研究的前提。
1 沉积背景
下石盒子期,兴蒙海槽西段褶皱关闭,受其挤压应力的影响,北部的阿拉善、阴山古隆起边一步拾升,坡度随之变陡,北部物源区携带大量粗碎屑物质进入盆地,沉积砂体粒度普遍较粗,冲积平原扩大,三角洲体系快速向湖中推进[2-7]。横山地区位于伊陕斜坡北部,盒8期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处于三角洲平原亚相与三角洲前缘亚相过渡地带,分流河道与水下分流河道交互沉积。由于地形平缓,间歇性水流供给使得水流具有空间上的不稳定性和时间上的短暂性,使河道分支改道频繁[8,9]。
2 砂体空间展布特征
横山地区盒8段砂体具有以下特征:砂体横向连通性差,纵向砂体被泥层隔开呈孤立状,平面上砂体发育较厚的地区常为多个孤立砂体。由此可得出平面上累计砂厚较大的地区只显示出河道的长期承载,未能显示出河道沉积期的改道频率与沉积砂体的空间叠置情况,因此单独从砂厚平面等值线图来确定潜在储集砂体,其精确性受到较大的影响。
3 优势砂体的确定及分布
3.1 砂体沉积特征
单砂体通常为同条河流连续沉积而成,其砂体的性质基本一致,为优势砂体的基本单位,厚度较大的单砂体能够形成优质的储集层。确定优势砂体的前提是弄清楚单砂体的空间展布形态。砂体横向连通性差与单河道的弯曲以及砂体厚度相关,平面表现出的河道为多期大小、方向均不相同的小河道叠加而成(见图1),因此沿平面主河道方向的连井剖面显示的是部分河道的局部段。纵向砂体被泥层隔开呈现为孤立状这与河道的改道息息相关,由于地形平缓,河道沉积不久便趋于地势的改变发生迁移,河道砂体便被泛滥平原或水下分流间湾所沉积的泥质成分覆盖,泥质沉积厚度取决于前后两次河道沉积的间隔,间隔越短,两次河道砂体间的泥质夹层越薄;间隔越长,两次河道砂体间的泥质越厚,砂体间形成隔层。辫状河三角洲多河道的沉积、迁移与交错使得单砂体间的泥质厚度薄厚不一,河道砂体被较厚泥层隔开时,形成孤立砂体。累加厚度较大的砂体可能由多个孤立的单砂体组成,然而具有实际生产意义的优势砂体多为厚度较大的单砂体。为了弄清楚单个河道所沉积单砂体的空间发育特征,必须对单砂体空间延伸状态进行追踪。
选择研究区砂体连通性较好的连井剖面 T38—T2—S223—S224—S30—S364—S400为目的剖面(见图 2),垂直该剖面分别做 S91—T2—S221连井剖面、S181—S224—L3连井剖面、S181—S30—S70连井剖面和 S365—S364—S63—S71连井剖面。
图1 平面叠加河道的剖面示意图
图2 目的砂体剖面图
3.2 单砂体空间分布规律
根据5条连井剖面所提供的砂体展布信息,从底到顶绘制每条单砂体条带的发育范围和各部分厚度(见图3)。由图可以看出:单砂体条带在延伸过程中其厚度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河道的交汇处通常为地势较低的区域,在沉积物供给量充足时,形成厚度较大的单砂体,砂体延伸较远。砂体在无河道供给时,砂体厚度随着河道向前推进逐渐变薄。由此可知单砂体厚度越大,其空间延伸范围也就越大,越能形成好的储集体。通过统计发现,3 m以下的单砂体其空间延伸规模较小只能型成“土豆”状的砂岩透镜体,单砂体厚度在3 m以上时其连续性逐渐改善,当单砂体厚度大于5 m时,其空间延伸性最好,延伸距离最远,井间联通性变好,砂体成条带状分布。
3.3 优势砂体定义
单砂体是组成优势砂体的基本单元,厚度较大的单砂体是理想的优势砂体。单砂体是指一期河流连续堆积所形成的砂体,其内部具有相近的矿物成分、颗粒大小与沉积构造,砂体物性较为均一[10-15]。单砂体之间由冲刷面和岩性界面分开,厚度从几厘米到十几米不等,在岩心和野外中容易识别。实际研究中,砂体信息多以测井数据为媒介侧面表现,测井识别范围内的一套砂体,其可以是一期形成的单砂体,也可以是多期河道砂体的叠加[16],单砂体不易识别。由于测井分辨率的限制,砂体厚度在2 m以上可较为准确的识别出来,低于2 m则误差较大。从实际生产来看孤立存在的单层砂体厚度较薄且孤立存在,其对生产的意义不大,优势砂体为多期次叠加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整套砂体。由于5 m以上厚度的砂体其在空间延伸较远,能够形成较大规模潜在储集体,因此以单砂体厚度大于5 m,且无夹层或者有多个单砂体且厚度大于等于2 m(工业生产下限),夹层厚度小于1 m,累加厚度大于5 m的砂体或单砂体厚度小于2 m,无夹层叠加,累加厚度大于5 m的砂体作为优势砂体(见表1)。研究区盒8段受辫状河三角洲多河道的影响,多数砂体为厚度不一的单砂体连续叠加,更易形成优良的油气储集体(见图4)。优势砂体在实际中常为三种优势砂体类型的交替组合。横山地区盒8段优势砂体以层数为单位,每层优势砂体大于5 m,平面图上表现出以下特征:优势砂体与主干河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主干河道相较于其它河道更易形成优势砂体,两层以上的优势砂体常出现在河道的汇聚与转向处。
图3 单砂体空间分布规律图
图4 S222井优势砂体识别剖面图
4 结语
横山地区盒8段河道多为方向、形态不同的多期河道组成,沿主河道方向的砂体剖面只能显示子河道的部分砂体,横向与纵向砂体连通性差。通过单砂体追踪,认为连续沉积或叠加沉积厚度大于5 m的砂体条带,其延伸性最好,为河道长沉积与交汇的区域,能够形成规模较大的潜在储层砂体。优势砂体的剖面划分确定优势砂体的厚度与层数,优势砂体的平面分布确定了优势砂体的分布及延伸区域,为有利储层的确立提供初步依据。
表1 优势砂体识别划分表
[1]杨华,付金华,刘新社,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成藏条件与勘探开发[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3):295-302.
[2]张岳桥,廖昌珍.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与鄂尔多斯盆地改造[J].中国地质.2006,33(1):28-36.
[3]张抗.鄂尔多斯断块构造和资源[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赵重远,刘池洋.华北克拉通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及其油气赋存[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
[5]赵重远.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赋存状态[A].见:李德生.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410~426.
[6]王双明.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和构造控煤作用[J].地质通报.2011,30(4):544-552.
[7]何自新.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74-79.
[8]陈全红,李可永,张道锋,等.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太原组扇三角洲沉积 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中国地质.2010,37(2):421-428.
[9]李洁,陈洪德,林良彪,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盒8段浅水三角洲砂体成因及分布模式[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8(2):132-138.
[10]封从军,鲍志东,张吉辉,等.扶余油田中区泉四段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对单砂体的控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42(2):63-42.
[11]李佳鸿,宋新民,王友净,等.安塞油田王窑老区特低渗透油藏储层厚砂体精细解剖[J].地质科技情报.2014,33(1):129-135.
[12]张庆国,鲍志东,宋新民,等.扶余油田扶余油层储集层单砂体划分及成因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2):157-162.
[13]马世忠,吕桂友,闫百泉,等.河道单砂体“建筑结构控三维非均质模式”研究[J].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2008,15(1):57-63.
[14]金振奎,时晓章,何苗.单河道砂体的识别方法[J].新疆石油地质.2010,31(6):572 -575.
[15]于兴河.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16]楚泽涵,黄隆基,高杰,等.地球物理测井方法与原理[M].第一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