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幣匯率突然調貶 是否改變過去升值趨勢下的產業結構

2015-12-14

台商 2015年9期
关键词:產業國家

此次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儘管造成了短期貶值的波動,但仍然維持了「在市場供求基礎上,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機制;央行仍然牢牢控制著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人民幣走勢並未出現失控現象。因此,人民幣匯率實際上也難以形成趨勢性的貶值。而放宽匯率波動幅度,調整匯率趨勢,也為貨幣宽鬆及利率的進一步調降騰出了空間。更重要地,透過匯率貶值給物價注入了通膨的預期,消減了通縮傾向,有助於經濟回暖及景氣回升。

大陸股市走勢仍波瀾不興,匯市波動又隨之而來,令全球驚訝不已。不久前,人民幣一次貶值近2%,調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打破了過去人民幣堅挺的走勢,持續貶值,這也修正了過去大陸與亞歐國家匯率狂貶的差距。日本大地震、福島核幅射事件後,安倍經濟學的日元貶值政策,引發了亞洲國家競相貶值;但期間人民幣不僅貶值幅度幾乎持平,甚至一度還強於美元,大有要取代美元之勢,令美國也憂慮不已;但美元在全球的貨幣地位,也不是那麼容易撼動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仍然不能不考慮美元的角色。

匯率改革 必然帶來新的格局

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突然波動2%,打破了匯率固定的格局。10年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8.28至6.1,變化值達26%。但與日元等亞洲其他貨幣相比,人民幣更加穩健和相對節制。因此,在日元率先在2011年見到一美元兌76日元新高,並拉開亞洲貨幣的貶值競賽後,人民幣兌美元的走勢仍然不為所動。

當然有人會說,中國是要在亞洲經濟中扮演龍頭的角色,或者是在亞洲負起大國的責任,當週邊國家都不行時,中國就必須來當頂樑柱。

不過,時隔10年,2015年8月11日中國大陸再度匯改,政策調整人民幣匯率貶值1136點,中間價報6.2298,下降1.9%,為歷來單日最大降幅;這與10年前人民幣匯改調整如出一轍,只是方向改變了。這一波是否是貶值的開始,是否會引起國際金融市場紛爭,值得產業界好好省思。

匯改為人民幣國際化舖路

此次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仍然在「主動、漸進、可控」的三原則下進行,儘管造成了短期貶值的波動,但仍然維持了2005年採取的「在市場供求基礎上,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機制;央行牢牢控制著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仍然主動直接決定匯率的走勢,人民幣走勢並未出現失控的現象。因此,人民幣匯率實際上也難以形成趨勢性的貶值。

而人民幣的市場化,資本賬戶的進一步開放,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中國匯率政策的兩大趨勢。機制改革增強了人民幣匯率的彈性,更能充分反應經濟基本面——為了刺激出口,緩解出口企業普遍不景氣的壓力。畢竟,企業的景氣影響到就業,而就業人口的壓力,仍然是社會穩定的基石。

放宽匯率波動幅度,調整匯率趨勢,也為貨幣宽鬆及利率的進一步調降騰出了空間。更重要地,也讓通縮的疑慮,透過匯率貶值,給物價注入通膨的預期,也有助於經濟的回暖及景氣的回升。

匯率升貶 產業結構大調整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匯率升貶的趨勢變化,無論在哪個國家,都出現產業結構大調整。就以美國這個全球匯率主導者為例,在美元升值的年代,以資產、資源為主重資產的產業,也因價格不斷上漲而膨脹發展;隨後,在產能過剩,大量產業外移的情況下,匯率從升值到貶值,產業也開始進行轉型升級的調整,從受益升值的重資產產業,轉向受益貶值的輕資產產業,服務業比重逐漸取代工業製造,軟體行業也逐漸取代硬體成為要角。

亞洲國家在美元貶值後,產業發生轉移,資產也開始泡沫化。在過去10年,中國也是如此,因此,最明顯就是房地產的景氣一片大好,相關行業如水泥、鋼鐵、建材等也跟著受益;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現在又輪到美元的回升週期,過去受益的行業,現在方向大逆轉,過剩的產能、閑置的空屋,如何再利用,成為很多房地產老闆的心有所思,怎麼在裏面填上合適的內容,成為房地產業的新挑戰。

這個現象,也才剛開始。想想上世紀90年代初,從日本吹起的地產等重資產泡沫,剛開始消褪時,都沒有人會意想到這一局勢會逐漸漫延到全亞洲;尤其日本投資最興盛的東南亞成為重災區,隨著美元的走強,日元一路從一美元兌78日元,貶破百元,而且還停不下來,一路貶至亞洲金融危機的147日元。

這次日元又率先從一美元兌76日元的歷史新高,一路狂貶,貶破百元仍不止,現在都已到了125日元,給亞洲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貶值壓力,連最穩的人民幣也開始比價。似乎時光又重回上世紀90年代,重資產產業的沒落,新經濟正在堀起,德國工業 4.0、中國製造2025、綠色環境等新興產業,正逐漸取而代之。

猜你喜欢

產業國家
最新出版国家标准
一批重要国家标准发布
最新出版国家标准
最新出版国家标准2
最新出版国家标准
最新出版国家标准
陳志武 資本多了,為何創業反而越來越難
檢視澳門文產基金是否善用
時寒冰 第五次產業大轉移將為中國未來30年帶來巨變
樊綱 要用創新的精神來看待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