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社會責任變成一門創新的「好」生意 台灣創新軟實力 從發展SE平台開始
2015-12-14
我們都知道,21世紀的市場不再是企業與企業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甚或是產業鏈對產業鏈的競爭,對應CSR與SE的產業合作及專業分工,將藉由SE平台的成熟發展,創造出一種新的夥伴型商業模式,也就是所謂的SE產業鏈。這樣的產業鏈因為講求互信、互助、互補,並關係緊密,未來將為台灣在國際市場上,開闢一種難以取代的核心競爭力,屆時台灣的軟實力將由「人心」取代「技術」。
CSR大水庫政策,為台灣產業界創造一支超級軟實力的潛力股
為了迎合世界產業升級新趨,台灣金融管理部門責令證劵交易所2014年成立了「公司治理中心」,自2015年起,預計分3年完成上市櫃企業的「公司治理評鑑」績效與排名的公告,並落實出具CSR責任報告書。
6月25日,台灣金融管理部門主委曾銘宗釋出訊息,說明預備修法,分三階段要求上市櫃企業一律提撥獲利的3%~5%,作為企業落實社會責任之用,並宣告旗下的14家金融機構,率先強制提撥約新台幣2億元投入其CSR的運作;同時,行政部門負責人毛治國也補充強調:「企業履行CSR不應該只作為企業形象的公關包裝或慈善活動,而是融入其經營體制,由上而下落實於董事會的決策行為」,其中由台灣行政部門制定的「社會企業行動方案」,更是表明企業應將CSR的部份資源導入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簡稱SE)的發展;這些政策與行政力,不但展示台灣決心與世界各國展開CSR的角力賽,更宣示台灣全力推動SE,預備以企業力解決社會問題。
至此,預見上市櫃企業企業的CSR龐大預算,配合台灣推行的「社會企業行動方案」政策,以責任投資方式挹注CSR經費及資源於SE的市場不斷來臨,更為台灣創造了新的產業鏈模式。看來,傳統視善良為文化與教育的台灣人,正準備將社會責任變成一門創新的「好」生意。
中秋企業公益採購,看台灣SE鏈的連結與發展
2015年中秋節,台灣企業的禮品採購呈現出一股CSR氛圍,許多企業雖早就推動公益採購政策,但執行手法卻與往年有著顯著的不同,CSR禮品及社企商品漸漸淩駕了傳統的愛心產品,成為企業的最愛;因為「愛心產品」大多來自於非營利事業(NPO)非主流業務的附屬供應,許多製品商品化不足,呈現出來的品質及價格也較不具競爭力,有時容易讓支持公益採購的送禮者及受禮者,產生「愛心十足、禮數不足」的小小遺憾。
但有別於愛心產品的CSR禮品,大多為企業依據其CSR理念,與小農、小商合作生產的主題性禮品,其中最常見的就是企業支持原住民或偏鄉小農的契耕、契買農作物,而有機茶葉及米,更是目前台灣許多企業喜歡選擇的CSR禮品合作項目。因為其製品來源友善,不但可協助台灣小農保護生態、保障受禮者的食安問題,更符合台灣人的飲茶及米文化,並藉由企業的生產履歷背書,突顯送禮者想表達的價值及誠意。其外,比CSR禮品契買、契作更具社會價值的社企商品,在2015年更是一枝獨秀地開出紅盤,因社企商品製程的背後,有著比CSR禮品更深入社會問題的解決精神及積極作為;而這些更成熟、完善的生產理念與社會貢獻力,讓送禮者更能展現對台灣社會的深度責任。
唯公益採購畢竟只是一個單純的採買交易,雖然台灣的CSR資源及SE,有一條政府頒發的「社會企業行動方案」相繫者,但如何將「獲取最大利益」及「解決社會問題」兩者截然不同目的的兩端企業繫上紅線,卻是當下看起來最簡單,做起來卻最困難的任務。所以台灣的SE界開始建立了不同層次、功能與定位的產業生態:從社群媒體、產業交流、教育推廣、資金創投、創新育成、顧問諮詢、原物料生產、產品加工、商品行銷及產業鏈整合等,都有著不同專業及理念的志業團隊進駐。這些如雨後春筍般開枝展葉、分層行事的SE,快速編織著台灣SE界的網絡,而其中,SE平台的健全發展,將牽動著SE產業鏈的價值及競爭力。
多元成熟的SE平台,為台灣SE發展的核心馬達
2010年創辦的愛樂活社會企業,屬於資深級的SE平台代表之一,創辦人張佑輔當初放棄IBM的百萬年薪,與身為商業分析顧問的妻子黃海琳攜手創立。他們提倡「志工企業家」的理念,並以自身專業背景及資訊技術,來協助小農及非營利組織(NPO)降低數位落差,建立了農產品銷售平台。公司除了提供客製化的品牌推廣和產品銷售的顧問服務;同時也建立了「愛公益」志工媒合平台,目標串聯公益團體,尋求資源共用。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以陪伴者的身分,義務協助創新團隊跨入SE的創辦及營運,扛起孵化器的責任。
而網路專家林富裕,於2011年迎合「我的開心農場」全球遊戲風潮,隔年為良心小農建置了實體的網路契作認養平台。但第一代的SE平台很快就掛掉了,原因是因為台灣的農夫多數不會使用網路。為了真實體驗小農的處境,他捲起褲管下田學習一年,打造出第二代真正能發揮SE精神的「FCARE我的開心農場」產銷媒合平台,以推廣友善耕作,帶動多元化農業發展,創造新農業願景,吸引青年返鄉,希望能落實農村發展及自然環境的永續經營。
因該SE平台採B2B經營,以契約交易推動先銷後產的觀念,所以產程品質的管控成為他們最核心的企業價值。故林富裕善用自身的數位專業,研發相關的品管及行銷機制,其中數位生產履歷APP的研發及推動,不但能掌握生產者的執行細節,更能為企業提供完善的CSR量化績效參數,讓採購的企業能因消費行為,直接創造出企業CSR的內涵,進而反映在非財務性報表的表現。
另外,2015年3月12日,由公益團體社團法人台灣樂活聯盟-社會企業推動委員會所育成、以狹義型SE型態(包含:組織章程明定解決社會問題之內涵、每年提供會計師簽證之財務報表及公佈公益報告書、每年稅後盈餘提撥30%用於社會企業之育成工作等)通過政府立案的台灣品牌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更是由參與社企及CSR議題將近10年的元老級團隊所組成,因有感國際市場及台灣的急迫需求,故依據團隊的核心專業,以CSR公關、責任投資、責任品牌、社企育成為主力業務,期望以公關、媒體、政策、整合、育成、CSR暨SE社企智庫等專業,引導台灣上市櫃企業以CSR議題,融入SE的合作與發展中,並串連SE界各類平台及合作資源,協助建立在地的SE產業鏈,業務初期於2015年中旬整合國泰金控與台灣北部權威新聞電台-News98,三方共同製播台灣第一個專訪社會企業家的廣播談話性節目-「永續台灣」,利用專訪台灣百家社企家的創業故事與產品社企力,完成台灣第一部SE業界教材,並開放給社會大眾共學。另於News98媒體官網合力建構「社企主題館」電商平台,預計開發台灣1600多家上市櫃企業為其B2B的目標客戶。
這些SE平台與一般的商業平台,在目標設定及營運作為上十分不同,他們抱持大愛,追求理念,以夥伴關係講究共榮共利,必要時願意讓利給生產端,真正關心利害關係人,如:我的開心農場社會企業,雖然購買端為企業客戶,但他們堅持提供產品的小農夥伴才是他們真正的客戶,所有的商機及立場都要以小農為考量,把生產端像客戶般地捧在手掌心上,尊重並支持他們的產品及利益。愛樂活社會企業則堅持提供免費的孵化器陪伴機制,並利用志工平台,建立支持團隊,目前已陪伴12個創新團隊,將自我經驗及社企價值無私地傳承下去。
而扮演SE育成平台的台品,今年中秋協助社會企業行銷佳節禮品,這兩個狹義型的SE組織,在合作過程中,發生出貨端價格制訂疏漏的情況,原因為往年中秋團購收單,生產端單筆的企業訂單最多僅有數十盒,為了鼓勵企業會員提高團購數量,以往在團購價格上做了很大的組距差價,但之前並未依賴第三方團銷,所以並沒於第一時間告知接下行銷案的台品,雙方僅以單盒報價進行簽約及合作,沒想推廣B2B公益採購的台品,收到的第一筆企業訂單就高達400盒。過程中,秉持資訊公開透明的台品,知悉優惠措施後,因重視利害關係人的權益,主動展現SE平台的讓利風範,選擇保護生產方、通路合作方及消費方,自動吸收優惠差價,短少了超過2/3的利潤,但此舉溫暖了上下游的合作夥伴,為大家創造了互信互諒、共榮共利的誠信基礎,成為了一件好事。反之,這樣的事件,若發生在傳統的商業供應鏈中,一定會出現上下游強壓彼此的利益紛爭,由此可見,SE的競爭力打的是團體戰略,夥伴關係及共榮共利才是SE產業最大的利器。
鼓勵並協扶SE平台發展,才能創造出SE產業鏈價值
需要努力的是,幾乎所有的SE平台都比生產端SE更艱辛難走,因為身為大客戶的企業團體,多數以公益採購或員工團購方式進行採買,許多企業擔心經過行銷平台會剝削生產端的利益,或因此提高商品的成本而降低了優惠折扣,所以慣性選擇跳過平台直接與原產端採購,切斷了產業鏈的重要維繫系統。其實,SE與販賣愛心產品的非營利組織不同,講究製品或服務對消費者及社會的均贏層面。從技術或原物料來源、服務或生產品質、商品對社會的貢獻與影響力等都要考量到位,加上多為微型企業,在研、產要求周全,但量化力不夠的困境之下,許多產品提供端的SE,僅能擠出微薄的利潤作為自我行銷的收益,根本無法提供額外的利潤給協助行銷或媒合的SE平台,讓有心投入SE平台的專業團隊走得艱辛及孤獨,更讓SE產業鏈面系統建構的困境。當然斷鏈、不健全的SE產業,在未來產業發展及國際市場上的競爭,都易受到嚴苛的挑戰。
所幸,目前市場上願意投入SE行銷或媒合平台的組織,其理念及願景都比產品來源端的上層及國際化,一般產品來源端的SE,大多只重視一個或少數核心社會環節,但SE平台卻需要「線」或「面」地悟透社會各層問題。SE平台的團隊多數具備比商品來源端更多的市場經驗及專業,其人脈及資源相對豐沛,而台灣的SE因以微型居多,若沒有SE平台協助搭建其健全的產業鏈,很難讓SE產業蓬勃發展,進而茁壯。面對台灣市場的小眾,這些走不出海峽的SE,自然易面對狹小市場的弱肉強食。因此,許多SE平台及育成組織,雖面對初期發展的嚴苛挑戰,但都願意撐起SE產業鏈的系統建構責任,以犧牲眼前利益完成SE大業的心態堅持著。
專業合作、責任分工、共榮共利是台灣SE界最需要的產業發展手段及共識,藉由SE平台的功能,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商品價值、建立市場透明資訊、避免資源重疊耗損、引導SE業種均衡發展、協助政策制定、擴大區域對話、拉近目標客戶、推廣市場面向、整合市場及社企產業、教育公民消費意識等;而其中光是做好「避免資源重疊耗損」及拉近目標客戶、推廣市場面向」,就能促使商品來源端的成本下降,其利潤除轉為平台收益,甚或能回饋消費大眾。重點是,將市場做大、做好,讓生產或服務端的SE能專心生產及提升服務,讓客戶端能於資訊透明化下,選擇最適切的合作對象或商品,讓台灣SE界能攜手面對全球市場,早日脫離資源不足、島內廝殺、好心沒好報的困境。
SE產業鏈與傳統產業鏈的不同,甚至身為SE的當局者都經常礙於無奈或無知,不論資金取得、業務合作、資源分享、銷售委託等,「不得不」或「不小心」將自己的命脈與傳統商業組織相繫;而不對等的公司營運目的,經常造成SE方的挫折感,也嚴重影響了SE的存續問題,因此,整合上下游的SE平台,明顯成為台灣SE建構產業鏈的最大黏著劑。當SE不再單打獨鬥,不再攪和於傳統商業泥沼時,才能真正創造其產業競爭力,走出台灣、躍上國際,為台灣的4生(生命、生活、生產、生態)找尋永續發展的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