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美育”感悟化学魅力
2015-12-14顾丽春
顾丽春
美育是感性教育,是对学生本质力量的肯定与发扬,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知识、方法和态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科学能力。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蕴含着许多学科特有的美,为培养学生的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价值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无论是实践性的实验,还是逻辑性的事物规律,都能引领学生进行缜密、深邃、冷静的思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品味事物内在的美。
一、物质结构中理解美,激发美的兴趣
微观的物质世界是化学研究的主要范畴,其中蕴含着魅力的架构、图案和色彩,这些美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再给学生展示物质结构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中真实存在的美,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增强学生对学科内涵的理解,加深对美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晶体类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看各种晶体类型的球棍模型,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观察,使学生感受到不同晶体中的对称美、规则美。
问题导入:
(1)认真观察氯化钠晶体,查看每一个钠离子周围有几个氯离子?每一个氯离子周围有几个钠离子?
(2)认真观察二氧化碳的晶体,查看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排列,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周围有几个二氧化碳分子?
(3)观察金刚石晶体,查看每个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的排列,总结相互之间的规律?
通过对不同晶体的一一观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物质的内部排列,更深层地理解了离子键、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明白了它们之间的熔沸点大小比较。同时学生还感受到了物质内部结构的美,深深为各种排列所折服,感叹世界的奇妙,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实验操作中理解美,体会美的缜密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喜爱化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化学实验这个平台,使用实验仪器、操作和现象来再现化学之美,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分析,并发现问题,从而调动自己的原有认知进行猜想、推导和演绎、缜密细致的思维,进而在不断反复的实践中获取新知。这种思维之美激发了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理解了科学发现探索之美。
比如,在学习“氯气制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仪器,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仪器选择和实验操作,面对各种各样的仪器,学生们都非常的兴奋,积极地建立学习小组,对实验原理进行分析,进而设计出了完美的实验流程。
实验讨论:(1)实验选用的是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反应来制取氯气,故可以选择圆底烧瓶和分液漏斗;(2)实验制得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杂质气体,需要利用饱和食盐水进行除杂;(3)氯气的干燥可以使用浓硫酸,收集利用向上排空气法;(4)氯气有毒,最后要利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处理。
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设计出了完整的实验流程图:制备装置——除杂装置——干燥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学生缜密的思考,使得实验的操作非常顺利,学生还理解了仪器的安装顺序、仪器的使用方法,不仅做到了知其然,还做到了知其所以然,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样的实验操作,学生感受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养成了实事求是的实验精神,无形中向学生渗透了“美育”。
三、探究合作中理解美,形成美的态度
化学的进步要靠无数先人的不断努力,通过积极的探索合作来推进化学的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让学生进行探究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新者,还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品位探索之美,从而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端正学生对美的态度。
比如,在学习“钠与水的反应”时,教师给学生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学生也非常直观地看到了“浮”、“熔”、“游”、“嘶”、“红”这五个现象,深深地被实验所吸引,顺势就可以建立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向更深处发现探索。
探究问题:实验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
鲜明的现象增强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成立讨论小组,尝试对现象进行解释和猜想,从实验中收获了信息:浮——说明金属钠的密度比水小;熔——说明了金属钠的熔点低,且该反应为放热;游、嘶——说明了有气体生成,该气体可能为氢气;红——因为盛有烧杯的水中滴有酚酞,说明钠与水反应生成了碱。据此学生积极进行验证,通过激烈的讨论,利用铝箔包裹钠块的方式,收集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当听到爆鸣声时,学生知道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顿时欢呼了起来。这样的探索,学生对钠与水的反应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在大脑中产生了强烈的美感,使学生获取了学习的自信,建立了勇往直前的学习态度。
四、化学人物中理解美,培养美的观念
在化学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化学家的足迹,强有力地推动了化学事业的发展。教师就要利用好这些榜样,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生平、从事的研究和取得的成绩,阅读他们为化学事业而付出的辛勤和汗水,品位他们对化学事业的热爱。以此,来树立学生心中的榜样,使学生从化学人物中理解美,正确理解美的观念。
比如,在学习到“氟气”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人们对氟气的认识历程,利用其中的精神来感动学生,从而体会化学的美好与神圣。
氟气被发现的历程:“氟元素”被称为“不可征服的元素”。曾经,人们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制备氟气都没有成功。直到1886年,法国化学家——莫桑,利用电解法制得了氟气,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而他年仅五十五岁的生命也就此止步,他因氟气中毒而为化学事业献出了生命。
课堂变得沉重,而后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学生们都被打动了,深深地感受到了化学家们不畏失败、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感受到了化学家们在探索道路上顽强的意志品质。另外,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侯德榜突破重重困难所研制的“侯氏制碱法”、近代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这些事例的引入,极大地点燃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建立了学习的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
五、生活生产中理解美,体会美的力量
生活生产中离不开化学,化学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种应用形的美,更要引入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化学生产中的工艺管理,生产操作中的技能技巧,体会流程设计、仪器组装的有序、匀称、和谐的美感。同时,学生在观看一件件精美的产品的同时,感叹其中的化学力量,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比如,在学习“石油的用途”时,首先给学生投影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物品,从身上穿的到我们平时吃的,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石油提炼过来的,都是我们化学工作者通过不断的努力得来的成果,利用神奇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石油的用途: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燃料;舒适耐穿的旅游鞋;化妆品、洗涤剂;五颜六色的晴纶衫;水果的催熟剂。
各种各样的产品,学生们目不暇接,更是想不到可以做化妆品、洗涤剂,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石油的用途,促进了学生对石油提炼的学习,真正理解了石油为何被称为“工业制血液”、“动力之源泉”。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化学的力量之美,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升,了解了社会进步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深层了解学生的认知、兴趣、情感和经验,站在学生的角度引领他们去观察美、体会美,从而积极主动地寻找化学美、创造化学美,从而真正地将自己融入到化学的学习中,为培养科技型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收稿日期:201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