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工资、养老金替代率与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基于因素分析法的分解分析
2015-12-14司文晴
赵 怡 司文晴
(1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一、引言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水平高低和数量的多少是衡量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预测,2030-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中国人口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将分别保持在60% ~70%和40% ~50%,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1]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增大的双重压力,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有利于缓解基金供需矛盾。目前社会各界把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而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与职工工资、养老金替代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职工工资、养老金替代率与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之间的定量关系一直以来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国内现有定量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对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关系,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经济增长对养老保险支出的影响等指标进行一般描述统计分析(李敏等,2010;章晓英,2011;李旭东,2010)。李敏等(2010)基于人口老龄化程度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养老金支出水平进行了定量的测算和分析,测算出养老金支出的合理水平。[2]章晓英教授(2011)和李旭东教授(2010)都利用协整检验方法。章晓英教授对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3]李旭东教授(2010)则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和1991-2007年统计数据,就贵州人口老龄化程度、经济增长对养老保险支出的影响做了定量探索;[4]另一类是建模分析(封铁英,2010;王鉴岗,2000;朱冬梅,2009;傅新平,2007;薛新东,2005)。封铁英(2010)运用社会保障精算方法与技术,以社会养老保险现行政策为导向,分别构建了四类人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与基金支出测算模型,从而推导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预测精算模型。[5]王鉴岗(2000)给出了给定目标期间的养老金收支平衡模型,指出影响养老金收支平衡的因素较多,除缴费率、替代比例、退休年龄、工资增长率和养老金增值率、通货膨胀、养老金计发办法等基本因素外,人口迁移、失业等也会对养老金收支平衡产生影响。[6]朱冬梅(2009)则运用精算学原理预测基金收支平衡,涉及人口预测、个人账户预测、基金收入和支出预测、收支缺口预测,以济南为例,以点带面,总结提出全面的收支平衡精算预测模型,并就制度内影响基金收支平衡的因素做出精算分析。[7]傅新平通过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对象的研究,分别为老人、中人、新人建立了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三个因素:利率、退保率和工资增长率。[8]薛新东采用2005-2009年的全国各省的面板数据,利用GMM的方法,定量地研究了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因素,提出大力发展经济、发挥政府财政职能来应对养老保险支付危机。[9]
上述研究为认识职工工资、养老金替代率与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之间的定量关系提供了一定成果,但鉴于分析方法各自的局限性,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并不能同时揭示三者之间更加深层次的关系;建模分析所揭示的依存关系由于模型误差的广泛存在,难免不精确。如何应用规范的统计分析技术定量分析职工工资、养老金替代率与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应用统计分解分析技术,基于2008-2012年的相关数据对职工工资、养老金替代率与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实证分解,以期得出更具价值的结论。
二、因素分解分析技术
因素分析法,又称连锁置换法或连环替代法,它是根据指数体系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个方面分析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现象的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的方法。
从理论上讲,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因素有养老金替代率、退休人员增长率、人均养老金增长率、人口抚养比、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等等。本文从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基本理论入手,依据我国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收支办法,用影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主要因素来建立等式,如下:
式中,Qi为第i年度养老金支出,Ai为第i年度城镇在职职工平均工资,Bi为第i年度养老金替代率,Ci为第i年度参保离退休人数。
显然,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是包含在职职工平均工资、养老金替代率、参保离退休人数三种影响因素的综合指标,研究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两期变动,可以从发展速度和增长量两方面进行考察。
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发展速度分解,也称乘法分解:
式(2)中将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以乘法方式分解为三部分:QA为乘法分解下的工资效应,表示养老金替代率和参保离退休人数不变,由职工工资引起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变动。QB表示仅有养老金替代率变动引起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变动。QC表示仅有参保离退休人数变动引起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变动。
养老保险基金增长量分解,也成为加法分解:
式(3)将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长量以加法形式分成三部分,ΔTA、ΔTB、ΔTC分别表示加法分解下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工资效应、养老金替代率效应和离退休效应。
分解分析的关键是式(2)和式(3)右侧三项的确定,常用连环替代法,通过逐个替换因素,从数量上确定相互联系的各因素对经济指标变动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10]由此可以得到各指标为:
因素分析法使综合指标中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发展速度和养老保险基金增长量被分解尽净,在乘积分解与加和分解之间还可以建立一定关系,从而使两者可以互相换算。该方法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同与应用。
三、因素分解分析实证
(一)指标与数据
我国2009年开始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1年在全国层面试点推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这两项政策在养老保障制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数据主要选取2008-2012年的相关数据。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及其影响因素情况的初步分析
1.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暗藏危机
毋庸置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使得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在2009-2012年之间以20%(表1)左右的速度持续上涨,这一趋势必然会促使养老保险支付危机的到来。
2.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与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长速度不匹配
2009-2012年期间,在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最高的2011年,为14.3%(表1),而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长率最高点则是出现在2012年为21.9%,由此可以看出,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仅仅是促使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加的一大部分,并不代表全部,即使在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再快,也不一定就能促进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迅速增长。
3.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与养老金替代率呈反方向变动
随着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增加,养老保险替代率逐年以平均2%的速率递减。一般情况下,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越多,养老保险替代率会越高,因此可以通过适当降低养老金替代率的方法来减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
表1 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与各影响因素的增长率 单位:%
(三)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分解分析
1.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中,工资效应起主导作用
2009-2012年,工资效应在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中贡献率高达88%,虽然期间有所波动,但最低年份的2009年贡献率也达到65%(表2)。从增长量加和分解看,工资增长效应从2009年的900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00万亿元,从乘法分解来看,工资效应增长速度平均在1.13左右,成为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长速度的主导因素。
2.在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中,参保效应也起到重要作用
2009-2012年,参保效应在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中贡献率为40%,2010年贡献率曾高达56%虽然期间有所波动,但最低年份的贡献率也达到47%(表2)。从增长量加和分解看,工资增长效应从2009年的700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100万亿元,从乘法分解来看,工资效应增长速度平均在1.09左右(表3),成为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
3.在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中,养老金替代效应不容乐观
2009-2012年,养老金替代效应在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中贡献率为-28%(表2),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与养老金替代率成反比。从增长量加和分解看,养老金替代效应从2009年的-190万亿元变化到2012年的-300万亿元,从乘法分解来看,工资效应增长速度平均在0.96左右(表3),成为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长速度中占比重最小的效应并且呈现反方向变动。同时目前我国养老金替代率较低,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2010年养老金替代效应达到-700万亿元,贡献率高达-51%。
表2 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长量加和分解 单位:亿元、%
表3 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长速度乘积分解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基于因素分解方法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进行了分解分析,这在国内养老保险研究领域是新的尝试。主要结论是: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长的影响效应中,工资增长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影响的产出效应最大,参保效应次之,养老金替代效应最小且呈反方向变动。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中工资效应起主导作用,在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中参保效应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中养老金替代效应不容乐观。基于以上结论,相关建议如下:
第一,因素分解方法是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变动分解的有效方法,应基于该方法建立“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变动因素指数体系”,科学量化职工工资增长、养老金替代率变动和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之间的定量关系。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总增长量掺杂了过多的其他信息,剥离了其他效应的工资效应、参保效应和替代率效应才是衡量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变动的可取指标,应以此作为有关部门监测的主要指标和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
第二,应加快工资制度改革,增加职工工资收入,为基金收入开源。从养老金支出公式中可以看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最大因素。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资水平还比较低,这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受到极大的限制,无法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养老目标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因此要加快工资货币化进程,同时对工资外收入实行规范化、劳动收入货币化,推行合理的、科学的年薪制和计时计件工资制薪酬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费基数。[11]同时要强化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实施激励征缴的财政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养老保险费的征缴管理程序和办法,加大基金征缴力度。严格查处少缴、不缴的行为,进一步解决缴费工资基数不实的问题,从而减少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的损失。
第三,应规范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管理,严格执行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是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其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全国亿万参保人的切身利益,进而影响到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漏洞,导致大量养老保险基金被侵蚀、占用,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形成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各级社保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将基金纳入财政预算和社保基金财政专户,规范养老保险的经办流程,堵塞支付环节漏洞。[12]
第四,应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收入。通过设计灵活的缴费率,设计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统一养老保险政策,降低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的门槛,逐步将在城市打工的青壮年人群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从而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人数,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缓解基金缺口问题。
第五,应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前提下,综合国家养老保险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养老金替代率,加快工资制度改革,采取弹性退休年龄,使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工资增长、养老金替代率和参保人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02-23,http://www.laoling.com/yanjiu/lunwen/llh/2006-04-25/569.html.
[2]李敏、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支出的量化分析》,载《社会保障研究》,2010(1)。
[3]章晓英、黄玉林:《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关系实证分析》,载《商业时代》,2011(13)。
[4]李旭东:《贵州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对养老保险支出影响实证研究》,载《西北人口》,2010(6)。
[5]封铁英、刘芳:《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预测研究》,载《西北人口》,2010(2)。
[6]王鉴岗:《养老保险收支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载《人口学刊》,2000(2)。
[7]朱冬梅、杜立金、陈瑞新等:《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原理分析与对策建议》,载《创新》,2009(8)。
[8]傅新平、沈姗姗、胡亚琴等:《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模型及其应用》,载《科技创业月刊》,2007(12)。
[9]薛新东:《我国养老保险支出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5-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载《财政研究》,2012(6)。
[10]龚攀、刘金兰、张婷婷:《基于因素分析法的石油企业利润影响因素分析》,载《价值工程》,2012(3)。
[11]李莉、郑慧、余亭:《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精算模型分析》,载《经济师》,2009(12)。
[12]周建霞:《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省级管理的几点建议》,载《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