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鸭病毒性肝炎卵黄抗体提取方法探究
2015-12-14张桂荣王振辉刘玉梅刘
张桂荣王振辉刘玉梅刘 军
(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吉林 132101; 2.吉林省白山市松树镇畜牧站,吉林吉林 134704; 3.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吉林 132101)
抗鸭病毒性肝炎卵黄抗体提取方法探究
张桂荣1王振辉1刘玉梅2刘 军3
(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吉林 132101; 2.吉林省白山市松树镇畜牧站,吉林吉林 134704; 3.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吉林 132101)
为了探究抗鸭病毒性肝炎卵黄抗体的最佳提取方法。采用泊洛沙姆法卵黄抗体的脱脂方法试验。通过对浓度、蛋白质含量、效价等结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显示:由泊洛沙姆作为脂肪沉淀剂,其泊洛沙姆浓度为1.2%、辛酸浓度为0.2%时制得的抗体物理性状好,抗体收率最高,效价高,抗体效价为1:64。
雏鸭病毒性肝炎;卵黄抗体;脱脂
1 方法
1.1 免疫鸡蛋收集与蛋黄的分离
取收集的鸡蛋,浸入42℃的0. 1%新洁尔灭水溶液中消毒15 min;随后将鸡蛋浸入温度为95℃以上的水中消毒5 s,取出后于无菌条件下晾干或吹干;打蛋分离蛋清与卵黄,充分除去蛋清和卵黄系膜,将卵黄收集于一容器中,搅拌均匀,然后分别装在三个容器内。
1.2 泊洛沙姆法雏鸭病毒性肝炎卵黄抗体去脂试验[1]
泊洛沙姆法提卵黄抗体步骤
1.2.1 泊洛沙姆浓度的优化
分别取卵黄液20ml,用去离子水做4倍稀释,加入泊洛沙姆,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6%、0.8%、1%、1.2%、1.4%、1.6%、1.8%。静置后用纱布过滤,取上清。
1.2.2 pH值的优化
分别取卵黄液20ml,用去离子水做4倍稀释,加入泊洛沙姆,使其终浓度为上步所得的最佳浓度。用稀盐酸调pH值,使pH值分别为5.2、5.7、6.2、6.7、7.2、7.7。静置后用纱布过滤,取上清。
1.2.3 辛酸浓度的优化
分别取卵黄液20ml,用去离子水做4倍稀释,加入泊洛沙姆,使其终浓度为上步所得的最佳浓度和pH。静置后用纱布过滤,取上清,加入不同浓度辛酸,静置48h。此后去除上层脂肪层,将粗提的抗体液用微孔滤器过滤至澄清。
1.3 脱脂抗体的效价测定[2]
采用琼脂扩散试验测定抗体效价。将1%琼脂溶于100ml的8%NaCl溶液的适量稀释后的抗体与等量琼脂混匀加入约0.01%的硫氯汞钠盐作为防腐剂,浇注成板,凝固后,在板上打孔,孔径3mm,孔间距10mm,孔中加入抗原,每孔10μl,放置湿盒中,37℃温箱,抗原就会向孔的四周扩散,边扩散边与琼脂中的抗体结合。24~48h后观察结果。
1.4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将制得的抗体液用饱和硫酸铵法沉淀蛋白后,各组试验样品以同样的稀释倍数稀释,用ND-10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卵黄抗体的蛋白含量。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泊洛沙姆法的脱脂及效价测定结果
2.1.1 泊洛沙姆浓度的结果
表1 不同泊洛沙姆浓度的结果
表1可见,随着泊洛沙姆浓度的增大,卵黄抗体水溶液逐渐澄清,颜色逐渐变淡,蛋白质浓度逐渐降低。1%~1.4%为不影响效价的浓度范围,当泊洛沙姆浓度增加到1.6%及以上时,抗体效价开始降低。综合考虑,故选1.4%的浓度为宜。
2.1.2 泊洛沙姆沉淀法沉淀离心条件的结果
表2 不同离心条件的结果
表2表明,不同离心速度离心结果与不离心直接纱布过滤处理结果无明显区别。泊洛沙姆的沉淀脂肪效果很好,不用离心处理即可得到清澈透明。用泊洛沙姆提取卵黄抗体可以简化生产工艺。
2.1.3 辛酸浓度的结果
表3 不同辛酸浓度的结果
表3表明,随着辛酸浓度的增大,蛋白质浓度逐渐降低,辛酸浓度为0.2%时抗体效价为1:64。结果表明1.4%的泊洛沙姆浓度和0.2%的辛酸浓度是最合适的。
3 讨论
脂类约占卵黄总量的90%,大量脂类的存在导致卵黄粘稠度很高,未经去脂的高免卵黄液,容易堵塞注器,注射到动物体内吸收慢,在注射部位易滞留而影响肉的品质,并有医源性感染的危险。为避免上述缺点,泊洛沙姆可以使卵黄脂类迅速沉淀,提取的抗体液澄清,抗体效价降低较少,可以提高卵黄脂类的分离
速度,简化工艺流程。其缺点是价格相对稍贵;泊洛沙姆是无毒无害的药用辅料,所以本试验最终确定由更为安全的泊洛沙姆代替PEG-6000作为脂肪沉淀剂。
4 结论
采用泊洛沙姆法卵黄抗体的脱脂方法,可获得稳定效价、稳定性状的脱脂抗体液。综合比较,浓度1.2%的泊洛沙姆抗体效价结果最佳,抗体损失量少,制备工艺简单,更适合于工业进一步扩大生产研究。
[1] 闵嗣璠,李彬,万思平,等.PEG6000用于卵黄抗体提取条件初探[J].食品科学,2007,(2):8.
[2] 徐锡殿,臧福学.泊洛沙姆对鸡卵黄脱脂作用的研究[J].山东家鸡,2004,(2):10-11.
张桂荣(1962—),女,吉林省公主岭市人,副教授,硕士,预防兽医学方向。
此篇文章是教育厅2012年项目论文 论文项目基金编号:吉教科合字[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