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设施农业
2015-12-14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编辑部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设施农业
文|本刊编辑部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构想。近年“一带一路”战略举措不断落地。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勾勒出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路线图,宣告“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务实展开阶段。放眼世界,我国设施农业独具特色优势,驾乘“一带一路”的东风,中国设施农业“走出去”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在非洲,莫桑比克和安哥拉都是有着大片肥沃土地、但人口稀少的国家。如安哥拉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600万。2014年,一家湖北企业在莫桑比克加扎省的一个水稻农场投资2.5亿美元。预计还有几家中国企业将在该国的农业部门投资高达25亿美元。在安哥拉,中信集团租赁了2万公顷土地,还承诺将在农业部门另外投资50亿美元。
这仅仅是中国农业海外“开疆拓土”的一个缩影。根据2014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有300多家企业在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农业合作,从业人员6万余人,涉及领域涵盖农、林、牧、副、渔各业,足迹遍及全球五大洲。2004~2011年,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的存量从之前的8.34亿美元增加到34.2亿美元,短短7年增加了3.1倍,年均增长22.3%,尤其是在一些非洲和南美洲、中东欧国家增速迅猛……中国农业正在全面“走出去”。
物联网蔬菜设施管理平台。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重要的生产方式,是可控、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代名词。作为综合性、技术性学科,设施农业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的集成,涉及生命科学中的多学科分支,并与多项非生命学科相互渗透,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环境、自动控制、品种、栽培、养殖、管理、经营、市场等多种学科和产业,是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设施农业的发达程度,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
中国设施农业二十余年来发展迅速。从最初的粗放、简易、跟风而上、遍地开花,到巨大丰富后有荣有衰,有赚有赔的市场选择,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的新的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无限生机。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构想。近年“一带一路”战略举措不断落地。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勾勒出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路线图,宣告“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务实展开阶段。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设施农业的进程也必将随着该战略的开放共通、阔步推进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放眼世界格局,我国的设施农业目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它将在新的形势背景下沿着怎样的方向前进?如何让更多“中国制造”的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设施农业企业,驾“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向世界?
4月24日,为探析我国设施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中国农村科技杂志社、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联合举办了第十八期“中国农村科技创新五方谈”,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地方处处长杨经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济民、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室主任杨其长、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乔晓军、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高丽红、河北石家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马书昌、以华融(天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树明、沈阳景泉气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栾景泉等专家、企业代表参加了研讨,会议由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调研室副主任袁学国主持。
发展势头强劲的中国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的概念涵盖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我国是设施农业生产大国,从面积和产量来看,中国设施农业均位列世界第一。
2011年发布的《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显示,2010年我国园艺设施面积超过350万公顷;生猪、蛋鸡、肉鸡、奶牛和肉牛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64.5%、78.8%、85.7%、46.5%和41.6%;设施水产中,海水与淡水养殖总规模已达156万公顷和4358万立方米。其中,设施蔬菜规模最大。
随着设施农业在中国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产量和效益也在提升。以设施蔬菜的发展为例,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早春和晚秋蔬菜供应的基本好转,90年代缓解了冬春和夏秋两个淡季的供需矛盾,满足了消费者“冬吃夏菜、夏吃冬菜、中吃西菜、北吃南菜”的需求。最新的数据显示,2014年设施蔬菜产量约为2.63亿吨,约占同年蔬菜瓜类总产量的32.3%;设施蔬菜瓜类人均占有量达190公斤左右。
尤其是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有效缓解了我国“菜篮子”产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成为中国保障蔬菜市场供应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与此同时,设施农业也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据悉,全国设施蔬菜产业可解决2580万人就业,创造约1500万个就业岗位,带动棚室建材产业、农膜产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 014年,设施蔬菜产值突破1万亿元,净产值6146.06亿元,使全国乡村居民人增收993.45元。
在“创新五方谈”会议上,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高丽红指出,近三十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生产管理逐步科学化,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代表的设施园艺,改变了传统的大水大肥的管理模式,引领着设施农业向精细化管理迈进,筑建了科学量化的新型生产模式;二是病虫害防治无害化,无害化控制技术如隔离栽培、物理防控、高温消毒,以及其他综合防治应用技术取得突破,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三是在园艺作物种苗生产专业化方面飞跃发展,实现了种苗生产商品化;四是设施生产技术逐步提升,作物种类不断丰富,单产水平稳步提高,生产方式不断创新。中国设施农业类型多样,适应南北东西各地自然气候条件。北方发展以日光温室、塑料大中棚保温增温为主的早春、秋冬季设施蔬菜生产,南方则发展以遮阳、避雨为主的大中棚生产,再与各地春夏秋季露地蔬菜生产相结合,实现了中国四季蔬菜生产、南北互补余缺的总量保障目标,有效解决了中国冬春蔬菜淡季(由于低温户外难以生产)、夏季蔬菜淡季(由于高温户外难以正常生产)的蔬菜供给不足问题;五是设施栽培专用品种选育成就突出。此外,设施农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农业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我国设施农业正在由大国向世界强国转变。
2015年4月,第十八期“中国农村科技创新五方谈”召开,深入探析了“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我国设施农业“走出去”的问题与对策。
发展快,实际问题也多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设施蔬菜产业飞速发展。据统计,1978~2012年全国设施园艺栽培面积扩张了747.7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设施农业面积就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中国设施农业面积约占世界总面积的85%以上。但是,设施农业规模巨大并不能掩盖设施水平落后的问题,我国设施农业生产水平总体上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一是简易设施居多,精准农业技术推广慢。2012年中国设施农业结构分类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设施农业简易设施所占比重超过74%,小拱棚、大中棚、日光温室等简易设施面积占总设施农业面积的98.22%。同时,新增设施农业生产利用率不足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经营成本高、获利能力差)。
据统计,1998年,中国蔬菜设施园艺面积为2084万亩,其中小拱棚和大中棚的面积为1604万亩;2004年,中国蔬菜设施园艺面积增长至3866万亩,小拱棚和大中棚面积为3083万亩;到2014年,中国蔬菜设施园艺面积为5793万亩,小拱棚和大中棚的面积为4272万亩。但是,从2004年到2014年的十年间,加温温室的面积仅从22万亩增加到了25万亩,连栋温室的面积从11万亩增加到44万亩。这些小拱棚和大中棚大都功能简单,绝大部分仅具有防风、保温、防雨等基本功能,对温度、光照、水分等小气候环境的调控能力比较差。相应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较差,尤其在冬春季节,有很大的生产安全隐患。例如,在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造成大棚60多万亩损毁,损失蔬菜904万吨;2009年,北方雨雪灾害损毁温室大棚88万亩,损失蔬菜213万吨。
由于中国设施蔬菜价格偏低、波动大,投资简易棚(简易设施)显得比较经济,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农户经营投资能力还普遍较低,设施农业布局呈现出高比例的简易设施分布现状。简易设施比重过大带来的问题是,蔬菜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自然气候制约、最新的栽培技术成果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中国设施农业技术研发更多关注对自然光、温等条件的利用,设备、农艺等研究也更多侧重环境适应创造。虽然近年来开发出不少新技术,诸如温室太阳能补温、暖气增温、电热增温,以及静电除雾、水肥一体化灌溉装备、精准施药装备等,但是在生产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中国设施农业以简易设施生产为主,生产管理以经验为主。栽培设施内温、湿度调控以人工或简单机械开闭风口来调节,肥料营养、病虫害防治大多还处在凭经验决策时期。发达国家已进入信息技术成果运用阶段,中国设施农业水平与发达国家设施农业水平依然存在差距,直接表现就是工业化技术、信息化技术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支撑不够。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乔晓军表示,由于设施简陋,管理不到位,我国设施农业产出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单位面积产量仅相当于荷兰1/4~1/3。例如,在荷兰,番茄单产在50~70公斤/平方米,黄瓜单产达80~120公斤/平方米,而我国两者的单位面积产量基本是在10~30公斤,产量差距巨大。
二是规模产能大,效益偏低。全国设施园艺1978~2012年统计数据表明,1978年全国设施农业仅5333公顷,到2012年发展到386.47万公顷。其中2008~2012年5年间,设施农业由334.7万公顷基础上增加了51.8万公顷,相当于荷兰设施农业总面积的47倍。短时间内设施农业的过快发展会导致产能过剩,过多的设施农业会造成产品生产过剩,会影响到原有的正常产销格局,会导致产品积压、价格下降,影响经营者的实际收益。
现代设施奶牛工厂。
目前全国各地仍然对设施农业规模扩张热情高涨,设施农业原本具有“高产出、高回报”的预期已经开始受到一些制约。根据北京市1990~2012年产地蔬菜价格监测结果,大宗蔬菜产品价格20多年间增幅不超过20%,个别品种(西瓜)价格2.2~2.5元/千克,到2012年北京产地西瓜价格平均仅为1.6~1.8元/千克。与会专家表示,中国设施农产品单价明显偏低,国外设施农产品价格是国内产品价格的数倍。
三是中国设施农业分布地域广、经营规模大,单位经营面积偏小。中国各省市设施农业发展普遍,并均具有一定规模,已经形成环渤海湾及黄淮海地区设施蔬菜产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设施蔬菜产区、西北设施蔬菜产区等集中发展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布局区域化特点。但是,根据各地抽样调查结果,中国农户经营设施农业规模一般在0.33~0.53公顷。高丽红教授认为,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限制了规模化设施的使用,是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
四是设施农业产出能力偏低、设施农业经营者科技素质总体偏低。以设施农业单产水平比较,中国设施蔬菜多为每年2~2.2茬,每茬平均产量为3.35吨/亩,是世界先进水平的1/4~1/3。设施农业从业者以农民为主,他们受教育程度以小学、中学为主,科技素质总体偏低,同时农民培训远远跟不上,设施农业的经营水平、经营收益有限。
五是设施农业产业链条短。一项对北京蔬菜基地调查的显示,产地采购蔬菜以鲜净菜上市为主,造成的损耗率一般在20%~25%;在终端销售上由于缺乏冷链设备,又形成不低于10%~15%的损耗,两者相加实际蔬菜利用率仅为蔬菜产量的55%~60%。我国设施农业对产品的贮藏、加工、销售的挖掘仍然不够充分。
与国外差距明显
无可争议,我国是设施农业大国,几十年来设施发展势头一路高歌猛进。但大势之下,不忘差距。
以设施蔬菜单产为例,根据资料显示,设施蔬菜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设施番茄产量30千克/平方米。这与国际上设施温室番茄生产水平较高的荷兰,其温室番茄平均产出达65~70千克/平方米,相比差距明显。
当前,欧美国家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经营主体为家庭农场主。农场主经营显著区别于个体农户经营。欧美国家设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一般在3~5公顷,最少也在1公顷,也有经营10公顷以上规模的设施农业。二是栽培设施标准化,设施运行自动化水平高。欧美国家在温室建造上实现标准化、系列化,设施内部环境监控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上以无土栽培为主要栽培模式。其结果是使农业生产进入工厂化作业环境,生产者摆脱自然气候的影响,减轻传统农业劳动强度大的弱点。由于栽培设施标准化,设施运行自动化水平高,因而降低劳动力使用数量和使用成本。同时,设施农业产出能力高,设施农业从业者具较高经营素质。三是设施栽培呈现出国际化、专业化、产业化趋势。围绕市场需求安排温室生产,如荷兰的番茄、玫瑰生产,西班牙的甜瓜、辣椒等生产,其产品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更是大量出口到国际市场;种苗采用设施栽培的专用品种,这使设施栽培逐步实现了多样化与特色化;设施农业规模庞大,成套技术普遍应用,技术设施更加完善;形成完善的设施蔬菜产品市场销售体系,使设施农业产品出口量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目前,全球设施蔬菜出口量最大的为西班牙,其后依次为荷兰、意大利、墨西哥、美国、中国。
与此相比,中国设施农业规模、技术水平差距大,而其中最大的差距在于设施的成套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杨其长如是表示。
“走出去”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如上所述,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自身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切不可一味妄自菲薄,要清醒地认识我们的优势。杨其长认为,深查细究国内发展与国际形势,应该注意到,中国设施农业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和时机。
政治政策环境利好。基于对粮食安全和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判断,2000年前后,中国农业“走出去”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尤其是2013年以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具体举措落地,中国农业走出去迎来新的机遇。杨其长表示,“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它们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多数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尤其是设施农业发展来看,从国内西安出发,到沿线一些中东欧国家,这些都是设施农业拓展的重要地方。中国向来与这些国家保持着良好关系,这些国家大多地大物博,对中国农业设施需求巨大。
技术独具特色,需求广泛。会上,杨其长指出,我国设施农业技术总体水平在世界排名上虽非翘楚,但一些特色技术竞争力首屈一指。比如,我国一些日光温室的节能和需能技术可以在完全不用任何外在能源情形下,在非常寒冷冬季实现果蔬生产。与此相比,欧美总体水平先进的耗能型技术也略显暗淡。此外,我国低成本栽培工程技术、手/自动控制技术优势明显。这些技术,在国际不算“高大上”,但是适用于很多国家,尤其是一些中东欧国家需求巨大。
因此,从这几点上而言,放眼世界,可以说,中国设施农业已经具备走出去的条件。
走出去:打造设施农业“中国符号”
从全球范围来看,以色列设施农业主攻研究热带地区的温室结构,讲究通风;荷兰受制于其光热条件差,设备集中于改善光热条件;而根据我国的地域气候特色,设备更多的是解决保温、去热问题。由此,杨其长认为,中国设施农业“走出去”必须扬长避短,制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设施农业装备、产品,走中国特色的设施农业发展道路。
面对缺乏成套化设备等技术限制,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地方处处长杨经学认为,农业设施业界应抓住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机遇,解决规模化、成套化设施发展问题。杨经学表示,目前我国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已达164个,作为农业技术“高地”,园区规模、技术、联盟以及巨大的园区发展基金等条件为设施农业升级转型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来自河北石家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马书昌也表示,高新设施农业技术一直是园区发展特色之一,经济效益和示范功能效果明显。
中国设施农业“走出去”的基础是企业,而当前中国几乎没有国际影响力的设施装备企业,这是“走出去”所面对的最大挑战。通过对以色列现代农业设施发展经验的借鉴,以华融(天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树明表示,中国设施企业要广泛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从具有国际标准的“种源、种养装备、病虫害预防、饲料肥料、保鲜加工、物流交易等”全产业链领域寻找投资路线,打造设施强企业。沈阳景泉气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栾景泉认为,面临着标准化、规模化不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大等问题,国内设施企业实现走出去,必须寻找“中国特色”,打造设施农业“中国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