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和“211”院校移动图书馆建设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2015-12-14王艳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4-79-3
收稿日期:2015-3-29
基金项目: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研究”(2014-qn-397)。
作者简介:王艳敏(1983.4-),女,硕士,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985”and “211”University Mobile Library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s
Wang Yanmin
(Library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By the end of April 2015, 87.18% of“985”universities and 87.18% of“211”universities have built mobile libraries. Through updating and transforming of service models, a new pattern of the mo⁃bile library service model, with WAP and client service-oriented, and supplemented by messaging and We⁃chat, coexisted with a variety of service models was formed.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readers’mobile reading demand will stimulate the production of more mobile libraries, finally forming a nationwide mobile library network. In the short term,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WAP and client service model will not be changed, but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Wechat mode is incalculable, new service model will appear at any time, then the pattern of the mobile library service model will be reorganized.
Keyword:mobile library; SMS; WAP; client terminal; Wechat
1 移动图书馆起源与兴起
2000年以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逐渐流行,人们的阅读方式也由传统阅读向移动阅读转变。图书馆要与时俱进,根据移动终端读者的信息需求特点及时调整服务模式,一种新的图书馆服务方式——移动图书馆应运而生 [1]。移动图书馆是依托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字资源构建的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传统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和经过专业选择的网络资源以及OPAC查询功能、文献传递功能、读者预约等功能,它克服了传统图书馆的时空局限,允许读者使用手机、平板电脑、PSP等移动终端通过WAP、客户端等方式访问它的服务和资源,为读者获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供了极大方便。
国内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始于2000年,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建成移动图书馆,2005年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建成移动图书馆;2006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建成移动图书馆;2007年以后移动图书馆的建设进入集中发展阶段,2007年深圳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建成移动图书馆;2008年国家数字图书馆、苏州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等建成移动图书馆;2009年厦门市图书馆、东莞图书馆、武汉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泸州医学院图书馆等建成移动图书馆 [1];到2015年4月底,87.18%“985”院校和82.69%“211”院校建成移动图书馆。另有文献显示,在36家省级图书馆中,有21所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占总数的58.33% ①,已经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网络 [2]。
2 “985”和“211”院校的移动图书馆整体状况
本文选择39所“985”工程院校和114所“211”工程院校的图书馆作为调研对象,采用文献调研法、网站访问法和网络调研法,从建设状况、服务模式两个方面,总结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状况。
2.1 移动图书馆建设规模
截止到2015年4月30日,39所“985”工程院校中34所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占总数的87.18%,18所移动图书馆建成时间无法考证,其余16所均建成于2007年以后。在114所“211”院校中,10所院校的图书馆网站无法访问。实际调查104所“211”院校,86所建成移动图书馆服务,占总数的82.69%。46所移动图书馆建成时间不详,36所移动图书馆均在2007年以后建成 [3]。
2.2 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
调查显示,目前移动图书馆提供短信、WAP、客户端、微信四种模式,本文分两步对调查对象进行统计。第1步,统计单种模式的使用数值。第2步,统计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种类和数值。据第1步的统计显示,“985”院校有18家使用短信模式,29家使用WAP模式,23家使用客户端模式,2家使用微信模式。“211”院校中,20家使用短信模式,73家使用WAP模式,60家使用客户端模式,26家使用微信模式。据第2步统计显示,“985”院校2家使用4种服务模式,9家使用3种服务模式,14家使用2种服务模式,9家使用1种服务模式。“211”院校中3家使用4种服务模式,23家使用3种服务模式,40家使用2种服务模式,还有20家使用1种服务模式。
3 “985”和“211”院校移动图书馆的特点
3.1 多种服务模式并存
统计数据显示,移动图书馆服务呈现多种模式并存的特征,“985”院校中11家提供3种以上服务模式,占总量的28.21%,25家提供2种以上服务模式,占总量的64.10%。“211”院校中26家提供3种以上服务模式,占总量的25%,66家提供2种以上服务模式,占总量的63.46%。可见,提供2种以上服务模式的移动图书馆是主流。服务模式的各类数量决定了移动图书馆的可用性和便捷性,多种服务模式并存的格局有利于移动图书馆的长期发展。
3.2 WAP、客户端为主,短信和微信为辅
从单种服务模式使用数量上看,WAP排名第1位,客户端第2位,短信第3位,微信第四位。据此推断,在“985”院校和“211”院校移动图书馆中,WAP是最主流的服务模式,客户端紧跟其后,短信第三位,而使用微信仅能充当辅助角色。笔者认为,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短信模式最早出现并一度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大屏幕终端的出现,具有强大功能的WAP和客户端模式冲击了短信的地位,最终占据主导。微信是继WAP和客户端之后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它的份额很小,但从长远来看,潜力巨大。
4 “985”和“211”院校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分析
谈到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变迁,不得不提手机的更新换代。在2000—2015年15间,从诺基亚3310小屏接键手机到爱立信的触摸屏智能手机R380,再到苹果的IPone,数百种智能手机问世,安卓系统崛起,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直接受到手机性能的影响,2000前后刚刚兴起移动图书馆以手机短信服务为主,2007年以后伴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WAP网站和客户端逐渐兴起,并逐渐占领主导地位,近几年微信手机用户爆发式增长,移动图书馆随之将微信服务纳入服务体系。
4.1 短信模式
短信具有即时性、可保存性、重复查看的特性,当移动图书馆利用短信模式将定制信息发送给读者时,可以避免传送过程的延误和查询条件的限制给读者带来的损失,这个优势在图书馆推送读者逾期通知、预约通知、讲座通知等方面尤为明显。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整合图书馆管理系统推出基于统一认证和Web Service的个性化短信服务而建成的移动图书馆,为读者提供逾期、预约、罚款和讲座与培训的短信通知功能。移动图书馆的短信系统框架由“短信服务定制平台”和“短信服务发送平台”构成,整个设计框架由统一身份认证模块、短信服务定制模块、数据转换模块和短信发送模块组成,实现了个性化读者短信定制服务。在移动图书馆兴起之初,短信模式是移动图书馆的主流服务模式。但随着移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它逐渐退出了主流服务模式舞台。不过,部分移动图书馆仍然保留短信服务。比如,在本文调研的39所“985”院校图书馆中,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8所高校提供短信息服务,占总数的46.15%。
4.2 WAP模式
WAP(无线应用协议)是移动电话或其他无线终端访问无线信息服务的全球实施标准。利用WAP技术开发移动图书馆,就是建设一个支持WAP协议的图书馆网站,允许读者通过各种移动终端访问并获取信息和服务。
WAP模式的移动图书馆具有强大服务功能,它提供移动手机网站、移动聚合浏览器、移动书目查询OPAC、移动个人图书馆和移动阅读的服务内容及对各类数据库的统一检索。调查数据显示,74.36%的“985”院校提供WAP模式,68.87%“211”院校提供WAP模式,WAP模式的使用率远超过其他三种模式,是目前最主流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以清华大学为例,2012年清华大学与北京书生公司合作升级了移动图书馆系统。升级后的移动图书馆系统增强了阅读全文功能,全文电子资源的70%左右能够通过移动设备在线阅读,系统为读者提供:馆藏书目查询及个人借阅信息查询、续借、预约等功能;电子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和全文在线阅读;在线浏览图书馆通知公告;个性化的服务功能;图书荐购、读者反馈功能;学术交流功能;想要使用这些服务,读者只要使用手机、平板、PSP等移动终端登录WAP网站即可 [4]。
4.3 客户端模式
2010年以后建成的移动图书馆,很大一部分WAP模式和客户端模式同时上线,客户端模式使用量仅次于WAP模式。客户端模式由客户端、服务器和数据库三个模块组成。客户端负责与读者交互,将读者的请求发送给后台服务器;服务器负责接收客户端的请求,将客户端的请示翻译成机器可以识别的代码,根据需要调用数据库的数据,将调用数据加以处理,以特定格式发送至客户端。处于最里层的数据库是存储的介质它存储着移动图书馆的所有功能模块,包括身份验证、新书推介、馆藏查询、电子资源阅览,客户端不能直接访问数据库,只有服务器有权访问数据库。客户端模式与WAP模式提供的服务大部分相同,涵盖OPAC查询、电子资源检索阅读、文献传递、交流互动及个性化服务等。当读者使用客户端访问移动图书馆时,需要下载专用客户端软件,比如某移动图书馆与超星公司合作为读者提供服务时,读者先到指定页面(通常图书馆网站会给出相应链接),超星公司通常提供ios客户端和Android客户端两种选择,读者根据自己终端操作系统类型选择合适客户端程序,下载安装到终端设备上后。打开客户端,选择所属院校,输入验证身份的登录信息并保存,就可以使用了。
4.4 微信模式
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二维码订阅、自动回复以及群发消息等服务,允许个人和组织建立自己的平台,与特定群体进行文字、图片、语音等互动。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具有多重优级势,首先,它不仅具备请求应答和信息推送功能,还有多媒体交流方式。其次,它支持与第三方服务的连接,这使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打造一个综合性的服务模式成为一种可能,这个综合服务模式囊括信息服务、WAP服务及其他可能出现的服务内容。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例,读者在微信上扫描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主页下方的二维码,或查找微信公众号“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并添加关注,即可通过微信随时查看自己所借图书书目、还书日期等信息。太原理工大学微信图书馆还提供图书检索、热门借阅、图书推荐等服务,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检索图书,对所需图书能够进行预约委托、扫码续借等操作;若所需图书图书馆没有馆藏,读者还可以对该图书进行扫码荐购;图书馆也会通过微信平台发布各项活动的通知公告。 ②又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读者加关注图书馆微信号后可使用绑定读者证、解绑读者证、馆藏查询、馆藏公告、借阅信息/续借、热门图书、公开课、杂志精选、客户端下载、联系我们、常见问题等功能。
5 结语及预测
到2015年4月,87.18%“985”院校和82.69%“211”院校建成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从简单的短信模式,发展到功能强大的WAP和客户端模式和到潜力巨大的微信模式,形成以WAP、客户端为主导,短信、微信辅助的局面。显而易见,移动图书馆已经成为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与图书馆的传统业务互为补充,为读者提供方便、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在未来的发展中,移动阅读将会推动产生更多移动图书馆,最终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的移动图书馆网络。WAP和客户端服务模式的主导地位短期不会改变,微信模式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新的服务模式随时会出现,到那时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格局将会重新洗牌。
注释:
①过仕明,梁欣.国内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发展现状与趋势调研[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1):90-96.
②http://www.lib.tyut.edu.cn/webs/show/notice/56/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