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碳排放量对比的效益前景分析
2015-12-14周妍如张敏言
杨 傲,周妍如,张敏言
(西安工程大学,西安 710000)
0 引言
电动汽车是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的一种交通工具,在未来10年,电动汽车将会迅速发展,电动车和传统汽车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用电动机取代了内燃机,使得整个使用过程零排放,如今许多人包括电动汽车生产厂商也在大肆宣扬零污染的优势。但是电力的产生本身也会带来污染。对这个问题,这里列举出多组数据,来对比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碳排放量,从而分析各自效益。
1 电动汽车碳排放分析
通过下表的数据,以一辆百公里油耗6.4L的传统内燃机车,以及一辆百公里电量消耗15kWh的纯电动车对比的数据,来自大众汽车的数据。根据中国2010年的发电情况,在中国投入高尔夫纯电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低于汽油车的,但不及大众在欧洲一直力推的TDI高效柴油车。但是从中国2008、2009、2010年三年的发电比较看,发电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正在每年减少(因为国内煤电比例始终最大,减少有限)。因此做到比大众TDI柴油车更低排放的水平是可以实现的。所以,如果能更多的普及天然气、核能和绿色能源发电,那么电力产生过程的排放将大大降低,电动车的普及才更有意义,纯电动车才能迎来它的转折点。
这些数据反映出电动车相对传统汽车非常环保。但这里还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因为电动车除了用电之外,还有一个关键部件:电池。电池的生产涉及到众多有毒金属的加工,如果没有上规模的企业参与其中,很难在环保层面达标,而就国内的实际情况来说,对于电池污染的把关力度还不够严格。另外,生产电池也要消耗更多的能源,不仅如此,电池还有一个回收环节。通常,普通电池的使用寿命只有3-5年,而传统内燃机汽车的使用寿命通常在10年以上,所以现在很多电动车厂商对其产品都做出延保或者更换的服务承诺,但这样并不能解决电池在回收环节产生的污染,特别是在国内电池回收利用率几乎为零的情况下。要知道,一颗锂电池可以污染几万升水,而一辆特斯拉电动汽车就有几千块锂电池的污染能力是难以估计的。
由此看出,电动车在某个层面上比传统的内燃机汽车要环保,可就整体而言,电动车也有很多弊端,所以还是要理性的看待电动汽车做带来的节能减排,不能单方面被电动车生产厂商的营销手段蒙蔽。
传统汽车和电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
2 电动汽车效益分析
如今的各个电动车厂商都没有特别强调电动车在效益方面的优势,目前市场上的电动车的价格是主流传统汽车的很多倍,不过也有个别厂商在价格方面做到了亲民,比如比亚迪,比亚迪一直以高性价比来提高品牌竞争力,所以比亚迪宣传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电动车的省钱优势。
以比亚迪长期测试的电动版E6汽车为例,从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国每年出租车(120万台)消耗的燃油为169亿升,公交车(50万台)消耗的燃油为176亿升,如果将全部公交车和出租车替换成电动车,每年可省下345亿升燃油。由于在能耗方面1台出租车相当于10台私家车,1台公交车相当于30台私家车,替换就意味着节省了2700万台私家车,1台公交车相当于30台私家车,替换就意味着节省了2700万台私家车的能耗,虽然比起中国目前私家车总保有量上亿辆的数字还差了很远,可至少在公共运营这个层面上,电动车是值得推广,而且是能直观降低成本的。
在具体成本方面,大众的数据显示:目前欧洲生产锂电池的单位成本为150欧元/kWh,以高尔夫电动版为例,其采用的电池容量为26.5kWh,那么这组电池目前的生产成本就为25.6x150=3975欧元,约合人民币4万元。比一台传统汽油机的成本要高上3到4倍,还没算入电机、控制系统的成本。
所以说电动车目前的高价位一是受制于研发成本,一是受制于高昂的制造成本。而这些多出来的金钱,暂时都需要消费者来买单。
3 结语
以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电动车并不能比传统汽油车环保,或许电动车现在一次投入大,后期投入小,需成规模使用的特性更适合在公共营运的范围内使用,不管是公交车还是出租车都能比现在的内燃机更适用。如果是个人使用,相对传统汽油车来说价格过于昂贵,而且并没有凸显出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优势。不过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在关键技术研究、标准体系建立、示范工程建设、运营服务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与各级政府、汽车生产企业、电池企业等相关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电动汽车相对于传统汽车的环保和效益优势应该会逐步显现出来。
[1]万钢.中国电动汽车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环保产业,2003,55(02):30-32.
[2]阚萍.中国电动汽车的研究概述[J].安徽科技,2004(07):33-34.
[3]张翔,赵韩,钱立军等.国内各主要单位电动汽车研发项目进展情况及主要产品介绍[J].汽车技术,2004(05):42-44.
[4]陈清泉,孙逢春,祝嘉光.现代电动汽车技术[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1-48.
[5]胡树华,杨威.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战略分析[J].北京汽车,2003(03):20-25.
[6]白志峰.电动汽车超级电容 蓄电池复合电源系统开发及其H 鲁棒控制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