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学研现状分析及实施举措*
2015-12-13范新灿温晓军
范新灿,孙 湧,温晓军,陈 健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工程学院,广东 深圳 5118055)
高职院校产学研现状分析及实施举措*
范新灿,孙 湧,温晓军,陈 健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工程学院,广东 深圳 5118055)
本文以深职院软件专业与相关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实施情况出发,研究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试图解决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和双赢模式,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制定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产学研;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产学研合作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有效模式,它是促进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14年6月23日,习总书记做了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指示,提出“四合”即“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同时,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产教融合、特色办学。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办学模式,以培养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施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深职院软件技术专业是广东省示范专业,坚持复合育人,不断开拓产学研合作,深入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本文以软件专业的一些举措来阐述产学研的一些核心问题思路及解决办法,包括如何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与人才培养的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和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
1 产学研合作模式现状分析
1.1 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对于产学研合作,德国提出“双元制”模式、美围和日本提出“产学合作”模式、韩国提出“订单培养”模式,这些为我国高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实施方式[1]。我国也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学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人才订单、校企联合、工学交替、股份合作、顶岗实习、创业实践等模式[2]。
1.2 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高校改革,校企产学研合作并不是一帆风顺,存在着一些问题,甚至是瓶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种模式的深入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1.2.1 校企合作意愿不同
学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高质量人才,而企业对培养人才的责任感不足,也缺少政府在该方面的资助,不愿投入过多地成本,同时高校和企业也缺少专门的经费来投入,两者存在目标方向和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1.2.2 实施模式定位不准
不同行业、企业与不同专业存在差异化,而且不同地域的高校与企业由于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合作模式不可能相同,而现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化严重,重形式的多,有实质内容和创新的少,定位往往摇摆不定,不够准确。
1.2.3 合作不够深入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企业工程师为委员会成员,组织师生到企业去参观访问,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作报告或讲座,建立双方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不够深入,学生和企业间的学习和交流往往是走马观花,不能深层次进行内涵式合作。与高职院校签订了实习协议的企业并不能保证常年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而经常是在企业面临用工短缺的时候依靠合作院校提供人力资源缓解用工短缺,并且提供的工作岗位往往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完全对口,锻炼学习的价值不足够大[4]。
1.3 问题分析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主动方常常是学校,企业往往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并不能从人才培养的结果中获取直接利益,对产学研合作其出发点只能是责任和义务,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企业只是在毕业生中或在社会上“选择人才”,而参与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政府、学校、企业、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国家对于校企合作没有相应的配套制度,导致校方、企业双方对自己的认识及定位不清,利益不平衡,双方的利益平衡点不够准确,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优势还没有很好发挥。 产学研对于教师的要求极高,甚至需要达到企业一线人员的水平,故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需要紧跟企业需求,定期培训,缩小教学与实践之问的差距。对于这些问题必须改善,突破瓶颈,提升合作高度,加强合作深度,真正实现产学研合作[5]。
2 产学研合作关键问题及实施方案
2.1 关键问题及思路
2.1.1 树立校企合作的专业办学理念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训环境建设等方面紧密联系当地行业和企业,充分发挥和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加强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不断提升专业办学竞争力,创出专业品牌。
2.1.2 健全保障制度,实施互惠互利为原则的合作模式
建立校企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有关问题,制定产学研合作专项管理办法,制定符合产学研合作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激励考核制度,建立促进产学研合作高效运行的保障机制。
学校和企业成立管理委员会,教学过程齐抓共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由学校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日常的管理,在企业实习期间,则可以由企业的管理人员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日常的管理。
2.1.3 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把握高校和企业双方的利益平衡点,建设既符合学校教学要求,又体现企业特点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技能培养和企业用人考察提供便利。同时,把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成校企双方科研和成果转化的平台,利用学校高端人才多、学科范围广的优势结合企业技术优势,共同申报科研项目,促进共同科研成果转化。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使产学研合作不会因为人的升迁、离职等原因而遭到破坏,形成一个完善的保障机制。
2.2 产学研实施举措
如图1所示,结合深职院软件专业工作思路及实施,以如下几点进行阐述。
2.2.1 以“产业主流技术”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产业融合度高等显著特点,为此,我们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既体现出专业核心技能,以模块化选修课形式贴近企业能力需求。
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要将理论与实际统一、整合,具有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尤其是较为全面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我们的人才培养确立 “紧跟技术发展,瞄准业内主流”的指导思想,以搭建“持续双赢”的校企战略合作平台为基础,在“专业办学方向(目标)的确定、专业办学条件(环境)的建设和教学组织方式(手段)的探索”三个层面,立体交叉、整体推进。
图1 深职院软件专业产学研实施思路及举措
2.2.2 强化 “复合式创新”育人模式
加强复合育人工作,开设主干+拓展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三年完成总计120学分的学习,我们拿出15个学生供学生选择第二专业(拓展专业),专业同时开设15学分的一组课程供全校其它专业学生学习,学生自由选择,不绑定拓展专业。在拓展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上,既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文化素养方面的培养,也重视其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既保证了对原主干专业知识的促进,也保证了与主干专业的差异性,极大地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拓展专业的管理上,制订了完备的拓展专业设置方案,严格按照拓展专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工作,规范拓展课程的实施和教学开展。这种复合式人才培养思路强化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提升了学生能力宽度,与主干专业形成互补。
2.2.3 多种措施并举,共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一方面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多参与到企业的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以及企业相关创新性课题的研究中,提升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娴熟操作技能的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职从事实践教学工作,以弥补专业教师自身专业理论有余而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打造一支专兼结合、职业素质优良、专业技能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2.2.4 践行“政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
汇聚现有学校资源,吸纳社会多方支持和投入,开展“主动访政府部门,谋政策经费支持;勤力访行业企业,谋校企产学合作”,以合作多赢为出发点,以特色资源作为途径,共建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
专业与微软、Oracle、Google等国际主流IT企业进行合作, 引进企业教学包进专业教学,在学生学习、项目开发、参与大赛、技能认证,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环境,积极开展教学与科研服务与开发。深入行业协会,广泛交流、广结人脉,邀请行业知名人士进技术讲座、授课、研讨交流。加强教师下企业,校企深度合作。
2.2.5 深化专业内涵,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轴,动态进行转型升级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紧跟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调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需求变化,持续动态设置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全面深化专业内涵。专业内涵紧跟产业主流技术变迁,课程设置适应行业和产业需求,强化专业与产业的对接,与行业企业联合,加快开发新职业技能标准,推动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和职业标准的衔接。通过文化育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复合育人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
2.2.6 强化实习实训
学生从大一开始就通过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循序渐进地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针对每个实训/实习学生制定相应的阶段实习规划和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并细化的实习指导,加大了教师在实习指导时的作用。企业具有技术、设备优势,学校具有人才、知识优势,充分利用双方优势,把实训基地落实好,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提升教师实践教学业务能力、加强学生一线的实践实习。
总之,高职产学研的研究及实施要符合区域经济特点,结合高职发展现状,借鉴国外在产学研方面的成熟制度和先进经验及国内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实际,探索实施真正适合自身的模式,研究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内在需求,并建立企业和学校的产学研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以学校、行业协会合作为突破口,通过合作办学形式建设学习、实训、研发三位一体的平台,把产学研结合引向深入,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
[1] 张荣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85-87.
[2] 汪建云.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13(17):97-100.
[3] 吴慧明.高职教育校企“订单+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7):5-7.
[4] 桂文龙,葛竹兴,朱其志.高职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66-67,71.
[5] 张荣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85-87.
Analysis of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FAN Xincan, SUN Yong, WEN Xiaojun, CHEN Jian
(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Based on the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collaboration between software major from Shenzhen Polytechnic and relevant enterprises, different cooperation patterns are analyzed. It is expected to create a long-term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a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that can share resources, complement advantages and design a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to train high-quality and multi-skilled talents.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collabor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G311
A
1672-0318(2015)02-0015-04
10.13899/j.cnki.szptxb.2015.02.003
2014-12-16
*项目来源:2013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协同创新的计算机应用型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0201101,项目负责人:范新灿
范新灿(1978-),男,河南平顶山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Web应用、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