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靰鞡:远逝的“抗联密码”

2015-12-13张智育郭道宝

军营文化天地 2015年9期
关键词:牛皮抗联匠人

文·图/张智育 郭道宝

靰鞡:远逝的“抗联密码”

文·图/张智育 郭道宝

抗战之初的东北抗联,物资极匮乏,加之冬季的长白山脉,冰雪弥漫、滴水成冰,于是靰鞡鞋成为抗联官兵的旷世“暖宝”,直至50年代末才逐渐被棉胶鞋、棉皮鞋所取替。靰鞡大多是牛皮缝制的,形如船,前脸有褶,帮上有皮耳子,用以穿绳绑在腿上,脚底钉有圆钉,既防滑又耐磨,样子虽不雅观,但保暖、耐穿。

耐人寻味的是,靰鞡鞋之所以成为抗联官兵最终认可的“暖脚宝”,主要在于其耐寒性,穿上它无冻伤之忧。诚然,较之缴获的日军冬靴,靰鞡无疑是个笨拙的“丑八怪”了。抗联女战士李敏在《回忆抗战艰苦岁月》一文中写道:

抗联一般都在山里活动,我们到处建密营。所谓密营,多半是地窨子,在地下挖个半人高或一人高能藏人的坑,再用树枝、草盖上,就好了。密营里什么都没有,只能靠烤火取暖,像歌里唱的那样——“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1939年春节,我们找到了一个作废的密营。那时山中无日月,但据营长推算说,这天晚上是农历年三十,因没有吃的,小刘把自己裤子上缝的几块羊皮拆下来,烧着吃,这是荤菜。指导员杜景堂把自己那双破牛皮靰鞡鞋放到铁桶里,化点雪水煮着吃,煮了一宿也没烂。大家都很饿,不断地用棍去捅那牛皮……

1945年随罗荣桓渡海北上的八路军山纵1旅老兵、“四野”三纵战斗英雄晏世禄老将军,将自己挺进东北所穿的一双牛皮靰鞡鞋,赠予沈阳军区后勤军史馆时,含泪讲述道:“当年,东北抗日联军就是穿着这种靰鞡鞋同敌人转战于白山黑水的,它是东北老百姓送给我的,穿着这样的鞋,在严寒里行军打仗不必担心冻伤脚,我把它捐赠出来,让更多的后人了解那段军史。”一位抗联老战士看到这双靰鞡后,即兴写下了如是谜语——“有大有小,农夫之宝。皮里没肉,肚里有草。脸上有褶儿,耳朵不少。放下不动,绑起就跑。”

尽管上世纪50年代东北人对靰鞡鞋可谓妇幼皆知,也了然抗联战士就是穿着这种靰鞡鞋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寇周旋,但真正让外界知道这种靰鞡鞋的,却是著名作家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该小说让读者知道了“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靰鞡草(亦称乌拉草)”。

光阴荏苒,回眸斯史,尽管这种鞋子“面目丑陋”,穿着不便,但作为抗联官兵特有的一种御寒军鞋,其隐藏于林海雪原中的“抗联密码”,其民俗与军史价值,至少有如下解读:

超强的“冻不透”。地域的奇寒与物质极度匮乏,使抗联官兵别无选择地沿袭了靰鞡鞋这一古老的御寒鞋,足见其在白山黑水的耐寒性——再冷的天儿,也“冻不透”。

行军的“滑雪板”。长白山脉的冬雪,沟谷处深达几米,阳坡、阴面也雪厚没膝,但雪上行军仍有窍门可循——脚踩雪壳,一脚一个深坑;把底部宽而硕大的靰鞡当成滑雪板,双腿一屈即可顺坡借势滑行,且速度快、滑得远。切莫小瞧这一滑雪功能,林海中或许几分钟之差,便决定了战斗的胜败。

辨敌友的“密码”。据老匠人讲,抗联官兵所穿靰鞡鞋,看似与老百姓的靰鞡鞋一样,实则暗藏密码——基于防奸保密、辨别敌友之需,各抗联部队相约:凡集体定制靰鞡鞋时,靰鞡鞋面上的“包子褶数”皆独授靰。褶数上,通化以北的长春、吉林、黑龙江一带的部队,皆为17个褶,先缝出中间一个褶,每边再缝8个;通化以南的桓仁、宽甸等辽宁一带的部队,中间有一个褶,每边14个褶,共29个褶。凭此,遇有特殊情况,即便无其他准确信息,只要细核看一下所穿靰鞡鞋鞋脸上的“包子褶数”,就可大致判断其主人的部别与地域。

饥时的“煮食”。抗联官兵常年风餐露宿,实在饥饿难耐了,可如李敏所言脱下靰鞡鞋放在雪水里煮着吃,虽硬而不化,但终不至于饿死;不仅是靰鞡鞋,牛皮腰带、袍子皮裤子,饿了都可煮着吃。

实力的“外化”。靰鞡鞋的皮质、重量,看似匠人的手艺,实则能透视出诸多信息:仅从靰鞡鞋的皮质与重量,即可断定其主人的职级及所在部队的装备、战绩——皮质上乘、重量沉的,绝非等闲士兵,必居要职。何故?——不贪占群众利益的抗联部队,其经费、物资主要源自作战缴获,在一时难以全部换装的情况下,只能量力向散布于乡野的靰鞡匠下“订单”,双方商谈好数量、价格、时限及鞋脸上的“包子褶数”。

兵法的“斗智”。据一位靰鞡匠的后人讲:也有不按所在地域的“包子褶数”定制的,但仅限于抗联的侦察人员。之所以这样,主要源于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防奸需要,也是用鲜血换来的教训。因此,为隐真示假、迷惑敌人,有的部队故意错定褶数,而匠人出于一家老少的安全与糊口,除依约及时赶制这些靰鞡鞋外,其他一概守口如瓶。★

责任编辑:方莉

猜你喜欢

牛皮抗联匠人
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东北抗联精神赓续传承的价值意蕴
流动的壁画 匠人的传承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青年匠人
汽车匠人
牛皮的用途
牛皮吹破不要紧,赚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