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使国家有了脊梁骨
2015-12-13兰宁远神剑杂志副主编
文/兰宁远(《神剑》杂志副主编)
他使国家有了脊梁骨
文/兰宁远(《神剑》杂志副主编)
上世纪初,漂洋过海寻求救国真理成为青年学子们的共同理想,而学成之后,面对贫瘠的祖国何去何从却人各有志。邓稼先,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在优厚的科研环境和一穷二白的祖国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后者,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批科技先锋。
1958年后的一天,邓稼先告诉妻子许鹿希工作调动的消息。许鹿希是许德珩先生的女儿、著名的医学教育家。但就是面对这样一个政治上可靠的人,去哪里、做什么、去多久,他的回答都是同样三个字:“不能说!”紧接着,他隐姓埋名,进入与世隔绝的西北戈壁,带领团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中子弹。许鹿希始终信守离别时相互托付的诺言,无怨无悔痴情等待。当罗布泊的东方巨响震惊世界的时候,她兴奋地一遍遍读着报纸上的喜报,但从没有把这一切和自己的丈夫联系起来。
28年后,当邓稼先再度出现在她的视野中时,已经是一个直肠癌晚期的病人。许鹿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中国的核试验,外面知道都是成功的,其实有好几次失败,而且事故很严重。一次空投预试,氢弹从飞机上下来,降落伞没有打开,直接掉在地上。因为没有准确的定点,100多个防化兵去找都没有找到。邓稼先心急如焚、决定亲自上阵。当他用双手捧起碎弹片时,也受到了最严重的放射线侵害。1年后,邓稼先在许鹿希怀中离开人世。
2006年10月16日,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纪念日,一向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的许鹿希出现在中国“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上。我想起了邓稼先生前写的唯一一首诗:“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用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会后,我拿出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纪念封请许鹿希写这首诗,她却很认真地拒绝了,“我不是搞原子弹的,也不够格”。但她却在我的笔记本上,认真地写道:“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等核武器时常说:‘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望共勉之……”本想收藏一份名人的墨迹,但“共勉”二字,却让我顿时觉出了老一辈科学家的殷切期望。
百姓心中有杆秤,同邓稼先生活在一个时代的科学家们相比,有没有获“诺贝尔奖”对于中国的百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在百废待兴的祖国大地上让自己挺直了腰杆。正如许鹿希所说,那个事业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有机会去贡献的,他使国家有了脊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