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自己站成星空

2015-12-13庄颖娜沈基飞

军营文化天地 2015年9期
关键词:首例白血病干细胞

文/庄颖娜 沈基飞 本刊记者 王 前

把自己站成星空

文/庄颖娜 沈基飞 本刊记者 王 前

2015年7月15日下午,解放军第307医院在京正式宣布,经过16个月的术后观察,由该院陈虎团队率先开展的世界首例胎盘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获得成功。

时间回溯到2013年12月30日,河北省迁安市农村9岁女童王樱学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入院治疗。患儿病史已经长达5年,为重型再障,如果不采取移植治疗,将因反复出血、感染而导致死亡。2014年3月14日,在征得患儿父母同意后,307医院从女童新诞生的妹妹胎盘中提取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治疗,患儿出院。目前造血功能恢复正常,情况稳定。

今年年初,解放军第307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荣获我国造血干细胞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科主任陈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项世界首例胎盘干细胞的成功移植具有重大意义,有免疫原性较弱、配型要求不高的优势,且移植抗宿主病发率较低,但缺点是造血干细胞数量太少,不容易植活,难以满足移植要求;胎盘组织含有大量造血干细胞,通过分离胎盘中造血干细胞,从而弥补干细胞数量不足。胎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为治疗白血病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但这是生死攸关的医学新探索,容不得半点瑕疵,必须要有更多临床病例才能不断验证这条路移植方式的科学性、稳定性。

解放军第307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作为一支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团队,用30年的探索和坚守,以填补16项国内空白,3项达国际先进水平的系统性创新成果,用科技之光为白血病等重大疾病患者创造新生。

他们的脚步一直深沉并坚定,他们的目光始终仰望星空,就这样,把自己站成一片星空,点亮患者的漆黑长夜。

“守护神”与“造梦者”

上世纪50年代,在核威慑、核争霸、核讹诈阴影笼罩之下,军事医学科学院成立之初,就将核武器损伤的急救、治疗和医学防护研究作为中心任务,其附属的307医院是核辐射损伤的临床救治机构。

白血病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需接受全身放射治疗,彻底摧毁原有造血系统,因此是极重度放射病的理想模型。从70年代领风气之先,将我国实验血液学研究拓展到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领域,再到80年代中期,成立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协作组,朱任葆、叶根耀、吴祖泽、曹履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为解决核辐射损伤救治难题,率先在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实践。

当时,吴祖泽院士与叶根耀等临床医生密切协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利用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例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其中2例存活至今,是迄今国际上存活最长的病例。这一“零”的突破,为人类战胜放射病威胁另辟蹊径,吴祖泽院士也因此享誉国际血液学研究领域。

1984年,陈虎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投入这一前沿领域,并在参与1985年最后一例胎肝细胞移植、1990年上海“6·25”辐射事故处置等重度放射病临床救治中崭露头角。1994年,完成在法国居里医学院的学习深造后,陈虎回国担任307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主任,自觉地把攻克放射病和白血病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1995年,一位与患者配型吻合的供髓者在手术前最后一刻因恐惧拒绝抽髓,患者生命危在旦夕,陈虎果断决定抽取其外周血进行干细胞移植。这种方法供者几乎没有痛苦,易于接受,但在国际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没有先例。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患者最终康复出院。这一白血病治疗技术的重大突破,被评为1996年中国医药卫生十大科技进步新闻,并成为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首选方法。

为了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在实验研究显示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组织再生和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上,陈虎率领团队在国际上首先报告了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的随机临床对照实验,相关研究成果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力论文,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内首例骨髓配型半相合移植、首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首例成人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国际上率先开展细胞免疫治疗预防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率先开展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临床试验、建立全球最大规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30年来该团队先后填补16项国内空白,3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累计救治患者4万余人,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3200多例,其中65%得到根治。

“只有以最快的速度把现代文明成果应用在病人身上,才有可能摆脱死神的纠缠。”面对临床救治中一个个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陈虎团队以敏锐的科研思维和缜密的方案设计,大胆尝试,小心求证,不仅逐步建立起多种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体系,取得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重大突破,还将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向治疗多种实体瘤和免疫缺陷性疾病、神经及组织退行性疾病拓展。首例髓母细胞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首例多发性骨瘤序贯移植成功、首例骨髓移植治疗红斑狼疮……越来越多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看到希望的曙光,梦想就这样照进了现实。

从最初的移植小组发展成为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这支拥有胡亮钉、江岷、张斌、王丹红、宁红梅等国内知名干细胞移植、细胞治疗专家的团队,始终代表着国内领先水平,在干细胞基因编辑技术治疗艾滋病和地中海贫血等前沿领域正与国际顶尖科研团队“赛跑”。

他们为患者保驾护航,重燃他们的又一次生命,让他们再一次走进现世安好的平稳人生,放飞生动多姿的梦想。他们是血液病人的“守护神”与“造梦者”。

陈虎团队正在开会讨论治疗方案

抵不过的无力,放不下的坚持

2009年6月6日,北京下了一天的雨,在解放军307医院为罗京布置的追思堂里,被雨水打湿的百合和白菊显得格外凄楚动人。6月5日凌晨7点05分,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罗京在这家医院因淋巴瘤医治无效,悄然离去。

随着罗京的离世,陈虎这个名字密集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他是解放军307医院血液科主任,我国著名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同时,也是罗京的主治医师。

罗京的死,让很多喜欢他的人情感上难以接受,人们感到悲痛、惋惜,甚至还有人愤慨地质疑为何那么多知名专家却挽救不了他的生命。

这种质疑,也许是源于对医生的不信任,也许是为了寻找一种不用负责任的情感宣泄口,但无论如何,这都无法让罗京重新活过来,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每个关注罗京的人来说,笼罩着他们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这也是陈虎有时会面对的一种情绪。

每当接到记者打来的电话时,作为罗京的主治医生,陈虎很长时间都没法从罗京猝然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非常伤心和遗憾,一个正值壮年的生命就这样匆匆凋谢了。我们多么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挽救他的生命,可有的时候,人们就是这样无奈,不得不在和疾病的抗争中败下阵来。”

罗京起初是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进行化疗,医院出于医疗风险考虑,只做了多个周期的联合化疗,结果效果不好。在罗京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够选择307医院进行押注,自然是各方面经过慎重考虑的。作为全国著名的骨髓移植专家,陈虎头上的光环虽然很多,却无法给任何一个像罗京这样落入病魔之手的生命一个斩钉截铁的“活下来”的承诺。

很多专家曾这样认为,人的疾病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可以不治而愈的,一种是治疗后能好的,再一种是治也治不好的。罗京所患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非绝对的不治之症,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早期发现的病例,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以上。

“罗京所患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又有很多亚类型,专业地讲,罗京体内的一个分子表达非常高,肿瘤的倍增时间也特别快。”陈虎的这番解释,从另一个角度似乎宣告了罗京的宿命。

“事实上,在病魔面前,根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对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来说,只有两种结局,要么就好了,要么病人就没了。有时候,当我们对一个病人满怀信心、觉得他一定能被挽救回来但却没有成功的时候,无论是院党委还是具体负责的医护人员,大家都异常难过。毕竟,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而不是失败,更何况是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解放军307医院政委刘丙瑞如是说。

“这种无力的感觉更多是源自于人类对某些疾病的认识还很有限,更无法阻断和改变它们的发展和转归,就像人类面对某些自然灾害一样感到无力,无助。但不管怎样,还是要坚持。”陈虎说。

“你们健康地活着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奖赏”

2006年7月30日,100位接受过骨髓移植的白血病康复患者重返307医院,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的8岁,移植后无病生存时间最长的达21年。面对重获新生的患者,陈虎哽咽着道出肺腑之言:“感谢你们在生命垂危时选择和我们一起与疾病做斗争,你们健康地活着就是对我们全体医护人员最大的奖赏。”

不抛弃、不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陈虎带领团队成员始终坚定地和患者站在一起,齐心协力对抗病魔。1986年首例成功异基因骨髓移植患者,因家境困难只能在京郊租房住,陈虎不仅说服医院领导免除病人的治疗费用,还每天骑自行车40分钟到病人家里出诊,直到病人痊愈,陈虎记得当时患者家属想给他倒水喝,家里竟连一个干净的碗都找不到。为了首例无关供者移植病人能够度过危险期,陈虎7天7夜没有离开重症监护室,就在患者旁边支开一张床,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这是陈虎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团队成员自觉的承诺。李欲航医生怀孕8个月依然参与抢救病人,被神志不清的患者踢倒在地,爬起来接着投入“战斗”。

“如果病人出院5至10年后还能来看望我们,那才是对我们真正的肯定。”在移植科,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陈虎1985年参与了最后一例胎儿干细胞移植抢救白血病患者,病人存活至今,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校长。20多年后,病人的父母坐着“夕阳红”旅游专列来到北京,辗转找到陈虎:“我们这次来不是为了旅游,是专程来看你!”他们给陈虎送来一包自家做的芽菜,被当作最珍贵的礼物郑重收下。

真诚赢得赞誉。2011年,造血干细胞移植科被评为“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科室”,作为团队代表,陈虎先后被评为首批“军中名医”、新华网首届“中国好医生”,以最高票当选“首都健康卫士”。

2010年4月,正在南方随部队执行驻训任务的武警战士小董,突然出现头疼、发烧症状,并被苏州附属大学医院确诊为白血病。当远在山东农村的父母知道消息后,顿时感到晴天霹雳。好在部队领导迅速协调总后卫生部,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安排小董到307医院做造血干细胞移植。“当我第一次听到白血病这个消息后,心里确实‘咯噔’一下,但因为有组织的帮助,加上自己年轻力壮,因此,心里也没有悲观绝望。”小董如实说。幸运的是,他和同在一个部队服役的弟弟配型成功,陈虎团队的楼晓医生为他做的移植手术非常顺利。五年过去了,记者打电话询问,24岁的小董表示自己生活一切正常。“除了因为食宿、购买营养品花费了2万多元之外,家里没有再掏其他费用。”小董回忆。事实上,按军队相关政策,白血病患者治疗一次性补助经费由13万元提高到17万元,但剩余费用全部由医院垫付。为此,2013年,弟弟小文退伍后,主动要求来解放军307医院特勤队工作,用行动报答陈虎团队的救命之恩。

全国百名骨髓移植康复患者向307医院陈虎团队捐赠书法作品表示感谢

“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好的治疗”

2010年的一天,有一名南京军区的陆军战士来到307医院治疗,27岁的他,身高1米82,面色苍白,身体尤为虚弱。陈虎主任亲自带着他做检查,一个一个部门地跑,一项一项检查地过,最后确诊为急性白血病,急需积极治疗,并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然而,患者是非体系内的军人服务对象,还是家里的独子,顶梁柱。

孩子妈妈已是泪流满面,焦急、无助和不安一下子涌了上来。忽然,她站了起来,两腿颤抖着,紧紧拉着主任的手说:“主任,求您救救我的孩子,救救他吧!”

陈虎扶起孩子妈妈,说:“我一定尽我的所能。先住院治疗,转体系的事交给我吧。”然后,陈虎立刻给分管院领导打了报告,递了申请,过程虽然有些曲折但最后还是解决了。患者收治住院后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并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恢复较好,目前仍然健康生活。

白血病患者中儿童占有很大比例,为了切实解决家境贫寒患儿的困难,2009年,陈虎与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王振翼司长共同起草内参,引起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0年,国家民政部、卫生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试点,将14岁以下儿童急性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为成千上万个患儿家庭解除了后顾之忧。

“要让患者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好的治疗。”为了给病人省钱,移植科的医护人员常常跟自己“较真”。骨髓移植的治疗费用昂贵,一支进口药物的价格就超过万元,有时一支药的剂量一位患者用不完,科室就会征得患者同意,几人共用以节省开支。在307医院的所有科室中,移植科的药费比始终是最低的,在全国开展干细胞移植的医院中,这里的移植费用也是最低的。为家庭困难患者捐款在移植科更是家常便饭,以至无法统计到底捐了多少次、多少钱。医护人员的善行感染和打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拯救患者及其家庭的接力中。一位病人家属在自己女儿去世后,坚决要求将获得的10万元保险赔偿留给医院,被婉言谢绝后,他们将这笔钱捐献给中国红十字会,指定专门捐助在307医院进行骨髓移植的患者。★

责任编辑:王前

猜你喜欢

首例白血病干细胞
白血病“造访”,人体会有哪些信号?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山西首例给未成年人文身被判停止侵害公开道歉
干细胞:“小细胞”造就“大健康”
首例猪心移植患者活了2个月
首例成功的猪心移植人体手术已酝酿了一个世纪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老年衰弱研究进展
健康成人尿源性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研究发现造血干细胞年轻的“秘诀”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