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15-12-13李文静王全权

绿色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政治

李文静,王全权

(南京林业大学 思政部,江苏 南京210037)

1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的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1]这明确表示了贯穿生态文明建设始终的应该是生态文明的观念,是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所以对公民进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且必不可少。

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2]这句话深刻反映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首先就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还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的发展,而不是自觉的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3]这句话警示了我们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应是将这三者妥善的处理好,让三者和谐发展的这样一个社会形态。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带给中国的是生产力水平极速提高,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迅速发展。然而,传统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造成了我国生态环境存在各种严峻的问题:能源资源的约束强化,人口多而资源紧张的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达不到空气质量的标准,2013年全国平均霾日数为35.9d,为1961年以来最多,我国水环境质量也不容乐观,全国十大水系水质一半污染;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严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大。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着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也会阻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更加会破坏我国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中国梦。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党和国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势在必行。在国内,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为起点,党中央就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从10个方面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4]。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中也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又前进了一步。在国际上,也提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比如,第九届怀特海国际会议中,生态文明不仅成为一个专题,而且成为中外学者和专家热议的焦点。其中外国学者对于中国“生态文明”的理念给予高度的认同。

3 生态文明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3.1 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简单说就是人与自然、社会三位一体和谐共存与发展,实现这个目的的核心要求就是要培养具有生态世界观、生态文明观以及生态安全观的社会主义生态新人。因为整个社会是由人类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客体也都是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5]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生态新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通过对其成员进行生态思想政治道德观的教育,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思想的意识,引导人们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自觉养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并顺应自然思想政治品德和行为习惯。我们应该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之一是要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我们不应该被动的让人们接受这种思想,而是培养他们自觉自愿地提高自身的能力,而且我们不仅仅要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更应该保护这个世界,将生态安全观摆在首位[6]。思想政治教育还应突破原有的界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7]。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应作为建设服务的一部分,还应该将此理念贯穿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而且生态文明价值观还应作为其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3.2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8]如果要实现这个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必须要求我们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3.2.1 生态意识观的教育

目前,人们对生态意识观念还是很淡漠,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就是要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其相关理论的宣传教育,一部分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相关理论的指导,还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突显出生态伦理思想,超越西方传统观念“人类中心主义”[9]。比如说中国传统思想儒家很多都反映了人与自然应该建立的一种和谐的关系。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朱熹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朱熹:《四句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3.2.2 生态价值观的教育

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论基础。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应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培养人们的理性思维,然后将理性思维与价值观有机的结合,生态价值观本来就是要调动起人们的理性思维去正确认识自然界并且支配着人类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正确处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摆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唯金钱至上”理论的束缚。另一方面,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传统的消费是建立在物质上的,表现出来的是带有功利性、盲目性和奢侈性的一种短期的消费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帮助人们扭转这种消费观念,要以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为基点,教导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利益是否能长久存在是与集体利益如何密切相关的。更加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人们这样一种观念:过度消费就意味着我们的自然资源超前消耗,我们的生存环境极度恶化,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受到严重威胁。

3.2.3 生态世界观的教育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与世界各国联系紧密,而且生态问题本就是全球各国都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这种全球性的问题与人的世界观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内容之一就是对人们的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我们不仅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还要丰富正确世界观的内容,将生态世界观的教育融入到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世界观教育中,必须要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树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4 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需要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方针政策,而且要有适当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付诸实施。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随着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所以我们需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环境的客观实际,采取恰当的具体的方法从而有效的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长期有效的开展。

4.1 正面说理,灌输与疏导相结合

所谓“灌输”,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0]这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其实就是内化与外化相互作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只有先通过将一些科学理论及正确的思想传授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并对客体所汲取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客体通过所吸收的知识自觉外化为正确的行为。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就应该将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通过灌输给人们正确的生态思想政治道德观,然后引导人们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自觉地养成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和建设环境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4.2 实践锻炼,将理论知识实践化

马克思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11]这说明了只有实践才能检验一个理论是否能反映客观实际,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实践锻炼的方法,通过接触和了解社会的客观实际,开阔视野,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以及生态观的正确认识,通过实践锻炼,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改掉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能力和实践的自觉性,从而达到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3 环境熏陶,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会受到外界环境的深刻影响,活动内容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努力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氛围:一方面是宏观环境。首先前提条件营造生态经济环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认为:“人们头脑中发生的这一思想过程,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12]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将“生态”思想作为前提,转变原有的只要经济快速增长而不管生态环境的观念,促进绿色经济的循环发展。然后是政治生态环境,积极向上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生态制度建设保障的前提就是民主与法制。最后是生态文化环境。转变传统价值观,由“人类中心主义”转向人、社会及自然和谐共存共生的良性循环的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就是微观环境。也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生态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的因素有很多,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情况,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比如,企业就应该建立起生态文明理念,并将此贯穿于企业文化中,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员工的生态意识。第二就是生态家庭环境。每个家庭都应该树立自觉的生态意识,倡导“绿色生活”,不仅要从平时生活的点点小事做起,家长更要在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各个方面都该给下一代起着带头示范的作用。

4.4 借鉴经验,实现改革与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这就需要借鉴经验,无论是历史的经验还是外国先进的理论实践经验。当然,只是借鉴也是不够的,必须要清楚是否适合本国实际这就需要比较,毛泽东曾说过:“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13]这充分说明了比较的重要性,通过比较,联系我国实际,找出适宜的方法。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如此,在进行各方面的建设中,要借鉴各国的经验,也要借鉴新兴学科的方法,但是,不能盲目借鉴,要通过比较和联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创新,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更加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投身于这个关乎于全人类命运的伟大建设工作中。

4.5 法律法规,激励与惩罚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开展,需要有法律法规制度的有力支撑。生态制度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14]通过奖惩机制,一方面可以调动人们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对于那些不能遵守法律的人们起到警示和督促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的靠理念与口号,这样只能让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人更加肆无忌惮,严厉的法律法规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且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将两者加以结合,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

[1]习近平.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3-05-25].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3~05/25/c_124762798.htm.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0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6.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R].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201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52.

[6]袁翠莲.试论生态安全观及其应对措施.[J].赤峰学院学报,2014(5):119.

[7]田修胜.思想政治教育新拓展-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诉求下的理性思考.[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4(1):73.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5.

[9]叶 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

[10]列 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4.

[13]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5.

[1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政治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