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园林历史及启示
2015-12-13段聚佳吴敏霞潘玲华
段聚佳,吴敏霞,潘玲华
(1.浙江省温岭市泽国农林技术推广站,浙江 温岭317521;2.浙江省温岭市农业林业局,浙江 温岭317500)
1 日本园林概述
日本从汉代起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文化,中国文化也从各方面不断刺激着日本社会。园林亦是如此,日本深受中国园林尤其是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因而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园林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其独特风格而自成体系。日本所特有的山水庭,精巧细致,再现自然风景方面十分凝炼.并讲究造园意匠,极富诗意和哲学意味,形成了极端“写意”的艺术风格。
2 日本园林历史
日本园林历史阶段亦据此而分成古代园林、中世园林、近世园林和现代园林4个阶段。日本园林主景的演变过程为:动植物(大和、飞鸟)—中国式山水(奈良)—寝殿建筑佛化岛石(平安)—池岛、枯山水(镰仓)—纯枯山水石庭(室町)—书院、茶道、枯山水(桃山)—茶道、枯山水与池岛(江户)[1]。
(1)大和时代(公元300年~公元592年)。公元五世纪,日本结束多年混战,建立大和国。大和国亦不断向中国派出使者,向中国学习文化,园林艺术就是其中一项。大和时代正值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20年~581年),故园林在带有中国殷商时代苑囿特点的同时,也带有该时期的自然山水园风格,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而且园中有游船,表明日本园林一开始就与舟游结下了不解之缘。
(2)飞鸟时代(公元593年~公元71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式自然山水园的引进期,此期园林亦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以池为中心,增设岛屿、桥梁建筑,环池的滨楼是借景之所,也是池泉园的标志之一。在庭园方面,首推古天皇时代(593~618年),因受佛教影响,在宫苑的河畔、池畔和寺院境内,布置石造、须弥山,作为庭园主体。
(3)奈良时代(公元711年~公元794年)。这个时期是日本全面吸取中国文化的时期,整个平城京就是仿照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而建,史载园林有平城宫南苑、西池宫、松林苑、鸟池塘和城北苑等,另外还有平城京以外的郊野离宫。奈良时代建园超过前朝,尤其热衷于曲水建制。
(4)平安时代(公元794年~公元1185年)。平安时代是日本伟大的时代,是日本化园林的形成时期和三大园林(皇家、私家和寺院园林)的个性化分道扬镳时期。京都气候优良,河流众多,土质肥沃,为庭园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一时代前期对庭园山水草木经营十分重视,而且要求表现自然,并逐渐形成以池和岛为主题的“水石庭”风格,且诞生了日本最早的造庭法秘传书,名叫《前庭秘抄》。
(5)镰仓时代(公元1185年~公元1333年)。这个时期日本社会开始进入封建时代,武士文化有了显著的发展,形成朴素实用的宅园。同时宋朝禅宗传入日本,与禅宗相应地产生了以组石为中心追求主观象征意义的抽象表现的写意式山水园,最后发展固定为枯山水形式。
(6)南北朝时代园林(公元1333年~公元1392年)。这个时期日本的庄园制度进一步瓦解,战争纷乱,人们在不安和惊慌中寄托于佛教世界,寺院及其园林受到空前欢迎,枯山水开始出现,枯山水与真山水(指池泉部分)同时并存于一个园林中,真山水是主体,枯山水是点缀。池泉部的景点命名常带有禅宗意味,喜用禅语,枯山水部用石组表达,主要用坐禅石表明与禅宗的关系。
(7)室町时代(公元1392年~公元1573年)。日本庭园的黄金时代,造园技术发达,造园意匠最具特色,庭园名师辈出。园林日本化成熟,日本园林设计中轴线式消失,以水池为中心成为时尚。枯山水独立成园;枯山水立石组群的岩岛式、主胁石成为定局。
(8)桃山时代(公元1573年~公元1603年)。这个时期是茶庭露地的发展期,人取代宗教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茶庭盛行,茶庭面积虽小,但秉承着王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理论,把自然浓缩于方寸之间,使人一旦进入茶庭好似远离凡尘一般。传统的池庭、豪华的平庭、枯寂的石庭、朴素的茶庭。用夸张的巨石,显示主人搬运的力量。雄健的石桥和浓绿的苏铁,以及龟鹤形和蓬莱式岛屿综合地表达吉祥和繁荣。
(9)江户时代(公元1603年~公元1867年)。这个时期是日本茶庭、石庭与池泉园的综合期,人文精神的发展、个性思想的抬头、文学艺术的发展使园林的儒家味道也渐渐地显露出来。儒家的中庸思想,和《易经》中的天人合一终于把池泉园、枯山水、茶庭等园林形式进一步地综合到一起。回游园林进一步发展。枯山水的几种样式定型如纯沙石的石庭、沙石与草木结合的枯山水。型木、型篱、青苔、七五三式、蓬莱岛、龟岛、鹤岛、茶室、书院、飞石、汀步等都在此朝大为流行。
3 日本现代园林的借鉴
3.1 关于传统的传承
传统元素既包括日本古典园林中的实体要素如竹篱、石桥、块石等,又涵盖传统造园中的技艺和手法,更涉及到日本的文化如禅文化在设计中的体现。新一代日本设计师们把握住历史的文脉及民族文化,在继承传统,推成出新的道路上不停探索,设计出延续着传统的现代作品[2]。在设计中不局限于对传统的形式的照搬而是虔诚的领悟传统的造园精神,运用现代的材料、技术及手法重新诠释,创造出蕴含日本传统设计元素的作品,即适应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审美,让现代人身处其中也能感受到日本的经典与传统。中国造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但园林景观设计者在传统的传承和创新上做的还不够,有全盘接受传统的园林设计风格,也有照搬西式的造园方式,缺乏在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的精神和态度。
3.2 关于对自然的尊重
日本园林设计以尊重自然的理念为基点,对自然材料特性的深刻挖掘,对于形态质感、色彩组合的提取,不追求过分的人工修饰,保持其自身的纹理,通过合理的比例和分割,变得十分条理和规整,从而显示出理性化的自然美。日本园林建筑少,体量小,极力尊重自然造化,很少用围墙,即使用,也以“虚”和“薄”为特色,园林建筑小品都与野趣庭院结合,表现人与自然的亲近。在山水方面,日本园林无论山水尺度都偏小,不用假山,水域也更接近自然溪流沼泽,人工味较淡。在植物方面,日本的绿化多,更偏重使用本土植物。树木间的间距符合树木的生长习性,精心控制树形而又尽量保持它的自然生机之美。国内好多树间距上安排过密,短期内看上去壮观,有规模,其实不符合树木的生长树干的舒展,扭曲了树形。
3.3 关于细节的刻画
日本园林设计对于构成整体景观的每一个细部进行精心打造,对细部的关注更胜于其他民族对微小事物所作出的感性表现,显得极其关心并看得非常重要。从铺装图案的人性尺度把握,到园林小品的风格化设计;从神秘氛围的精心营造,再到灯光环境的细致处理;正是借助于这些细微处的“完美”成就了大的构想和布局,决定了园林整体的成效[3]。反之我国园林在设计、建设与管理上,更重视重视表面,讲究面积上的大体量、装修上的豪华、植物上的名贵、活动上的热闹,然而在细节上,对比别人的“精”显得特别“粗”:园林建筑上仅注意外观,做工粗糙;植物栽植上只重速度,质量不高:很少考虑土壤、容器苗、排水设施等环节,造成树木花草虽能成活但长势不佳;国产的园林机械设备虽然价格便宜,但不经久耐用;对人性化与环保的设备设施更是非常漠视:指路牌不够规范,罕见饮水处与洗手处,垃圾箱、园灯虽然具备,但很少与园林绿地的性质特点融为一体,选择上略显随意。非常缺少日本人的精益求精的态度。
3.4 关于意境的营造
日本著名的造园家上原敬二先生在《造园大辞典》一书中写道:日本人的意境在日本庭院中独一无二地展现出来[4]。日本作为岛国国家,被海洋包围,自然灾害频发,催生出日本人对自然的敏感,对返璞归真的自然美的追求,并在园林设计中有意识地通过造园手法、材料等的运用而让身处其中的人们得到心灵的感悟和感情的流露,唤起人们对世间万物甚至人生价值的深思。同时也让日本传统园林能够超脱表象,由内向外诠释着造园者心中对大千世界和自我人生价值的理解[5]。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深远,由景及情,情景交融,现代园林设计中模仿和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从抄袭概念、抄袭风格到抄袭具体的园林小品、植物配置等,尤其是抄袭或模仿国外知名公司的作品,使得优秀的园林作品泛滥,造成“千城一面”的景象,没有了自身的风格特点和地方特色,更谈不上所谓的意境。
4 结语
中国与日本的交往源远流长,应该学习日本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突破。中国传统园林中有许多深邃的理念和机巧手法,体现“人”的精神需求的观念和形式,是随着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华,应该成为现代园林作品背后的深厚底蕴,是现代园林今后设计思想的灵感与源泉,不否定过去,不全盘接受,重新诠释传统,领悟文化内涵,在传统中求创新,适应当今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并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融合,是时代对于园林设计者的要求。
[1]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2]罗丹荔.“枯山水”在日本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演变[J].装饰,2011(5):125~126.
[3]周向频,郑春燕.从传统中蜕变——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8(6):99~105.
[4]章俊华.内心的庭园.日本传统园林艺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12~14.
[5]张云路,李 雄,章俊华.日本传统园林中的意境表达在日本现代园林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11(5):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