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阅读文化信息环境发展现状及影响分析
2015-12-13霍延超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1-86-4
收稿日期:2014-12-2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读者需求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与服务创新研究”(14ATQ002)。
作者简介:霍延超(1976-),男,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大学生阅读推广。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e and Influences of Read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College Environment
Huo Yanchao
(Library of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The change of network information production,information carrier,and transmission mode of infor⁃mation,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ublication industry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unique industrial structure mainly supported by education publishing,hav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perfection of college reading idea,adding more reading methods,and changing reading time and space,etc. At the same time,some new problems,including the contradiction of college reasonable reading and utilitarian reading,contradiction of main stream cultural reading and popular cultural reading,etc. are brought about.
Keywords:college reading culture; network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publishing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problems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需求信息成为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信息的巨大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发展。在信息社会中,大学阅读文化信息环境给大学阅读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环境,大学阅读文化呈现出新特征、新趋势。然而,目前图书馆界对信息环境影响大学阅读文化的研究,缺乏整体性的探讨。以大学阅读文化作为基点,通过对大学阅读文化信息环境发展现状的了解,探讨对大学阅读文化的影响,对进一步认识大学阅读文化信息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大学阅读文化信息环境的内涵
1.1 信息环境的内涵
我国学者由于认识角度的差异,对于信息环境的含义理解也不同。有人认为,信息环境是指与信息活动有关的所有自然、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总和 [1]。有人认为,信息环境是以信息为主体,与人类信息活动相关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2]。有的认为信息环境就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资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3]。有的认为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信息的生长、传播、利用等环节的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或协调关系 [4]。事实上,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信息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方面讲,信息环境就是信息及影响其的外部条件和信息影响其他事物的关系的总和。从狭义方面讲,以某一事物为中心,信息环境就是影响这个事物的产生、发展的信息资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的总称。
1.2 大学阅读文化信息环境的内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大学阅读文化的信息环境是以大学阅读文化为中心,影响大学阅读文化的信息资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的总称。具体地讲,大学阅读文化的信息环境包括信息资源、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和信息传播渠道等方面。信息资源包括阅读所需要的所有文本的总和;信息基础设施是以现代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基础,以光缆传输为骨干,连接各地电子信息传输网络系统;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相应的技术设备、各类软件、数据库等;信息传播渠道主要包括网络、传统媒介等。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推动了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多样化,无论何时,身处何地,都能够选择到合适的渠道以自己的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2 大学阅读文化信息环境发展现状及特征
2.1 大学阅读文化信息环境发展现状
2.1.1 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其一,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为大学阅读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信息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因素。网络信息资源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具体地说是指所有以电子数据形式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介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包括存储数字化、数量增长迅速、内容复杂、分布无序等内容。其二,存储数字化。就是将信息资源通过模/数转换技术,把各种模拟信息转换成数字信息进行存储、传输、加工处理。存储的信息容量大,传递速度更快,检索查询更加方便,可以没有损耗的重复使用。其三,数量增长迅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反映了中国互联网络迅速发展的状况。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2亿,较2010年底增长19.4%,我国拥有IPv6地址429块/32,全球排名第十五位。我国域名总数为786万,网站总数为183万个。中国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1,182,261.45Mbps,半年增长率为7.6%。其四,内容复杂。与传统新闻出版成熟体制相比,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体制,网络信息的编审不严格,导致信息内容的良莠不齐,网络垃圾大量充斥在网络上,形成了纷繁多变的网络信息海洋,为用户快速、合理、有效地使用信息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其五,分布无序。网络资源分别存储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服务器上,不同的服务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界面、超文本式等各有差异,网络资源处于无序的状态。
2.1.2 出版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十分重视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不仅注重出版的数量,而且认识到数字出版在增强国民经济实力、提高国家软实力的竞争力中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世界第一,已经进入全球出版大国行列。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印刷业年产值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出预计达到1.3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60%以上,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5]”。数字出版是重点。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加快出版物的传播速度,数字出版将成为我国出版业的重中之重。数字出版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有线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和卫星网络等。由于其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特点,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随着新闻出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形态不断创新,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数字发行等新业态将进一步加快发展,必将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及技术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并且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整体规模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并在全国形成10家左右各具特色、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园区。在我国目前的出版市场,面临着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出版物结构性失调。现代出版业根据出版物的功能,将出版业划分为教育出版、大众出版、专业出版等三大板块。目前,我国图书出版业的主要支撑力量是中小学教科书及其教辅书,大众读物只占到我国出版市场产值所占份额不到40%,专业出版物的生产总值大约只占10%左右。与充分挖掘出版业的娱乐功能、发展专业出版、弱化对教育出版的依赖程度的现代出版业成熟结构相比,我国出版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失调 [6]。
2.2 大学阅读文化信息环境现状的特征
2.2.1 即时性指的是传播速度的快速化。现代传播信息的速度远远优于传统方式,读者通过网络、手机等途径,能够及时获得阅读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传播速度快,二是传播信息新。现代社会生活速度快速化,加快了大学读者获取信息的速度,人们总是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获取科研、就业等所需信息。作为信息供应商,为了获得更多读者的青睐,总是想方设法更新信息内容,并保持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快速。例如,光明日报报系、人民日报报系等等,不仅有纸质信息载体,同时也有网络信息载体。人们在键盘上敲击字符、点击鼠标,瞬间就能通过网络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
2.2.2 开放性是指具有开放的、没有限制的形式和内容。网络信息环境是大学阅读文化信息环境的主要形式,网络是一个全球性开放的系统,有着很强的渗透力和很大的影响力。在形式上,读者获悉信息的渠道急剧扩大,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样,传统媒介、手机、网络、图书馆、电子书等等,消除了信息获取的空间障碍。在内容上,不同的信息、文化形态、文化观念得以在不同载体中同时传播、浏览,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有用信息、垃圾信息等在同一时空中交错、表现。大学具有较强的科学与民主思想意识,阅读环境的开放性,使得各种文化、思想、观念、知识在同一平面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形成信息的多元化。开放性就是超地域、超时间、无障碍的信息交流,对于大学阅读文化讲,既是信息宝库,又是信息的垃圾场。开放性是一把双刃剑。
2.2.3 集合性指的是把信息内容容纳于同一载体的个人多媒体终端。在传统的信息载体中,有纸质读物、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这些信息媒介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传播的单一性,纸质读物只能传播文字图片,无法传播视频、音频。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集视频、音频、图片、电子书、网络电影等于一体的、有接收和下载等功能的信息载体,如MP4、MP5等成为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是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读者的阅读的“新宠”。集合性在大学阅读文化中,有着重要意义,它对阅读观念、阅读活动等,例如阅读的价值、信息消费地点和方式等等的变化,将起到重要的影响。
2.2.4 方便性是指人们越来越容易、越方便获得信息。方便性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的丰富性。现代社会的信息特点之一就是信息爆炸,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以供人们选择。二是获取信息的成本付出越来越少。信息内容越来越丰富,人们在时间、精力、费用支出等方面的支出会越来越少。三是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传统媒介的坚持、网络的推波助澜、新兴的电子传媒的加入等。人们不仅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源,还可以轻松得多途径获取信息。
3 大学阅读文化信息环境的影响
3.1 大学阅读文化信息环境的积极影响
3.1.1 推进阅读观念的完善。其一,阅读观念指的是在阅读活动中形成的对阅读认识的总和。读者根据形成的阅读观念来指导自我的阅读活动。正确的、先进的、有时代感的阅读观念,是大学阅读文化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在传统的大学阅读文化信息环境下,阅读的求知开智、修身养性、教育、审美等,一直是大学阅读的主要目的,阅读的其他观念被掩盖或被忽视。其二,现代信息环境促进了大学阅读观念的进一步完善。一些新的阅读观念被引入大学阅读,拓展了大学读者的视野和思维。这些新观念有:一是阅读的经济功能。阅读不仅仅可以提高人文素质,阅读是财富,阅读是竞争力,阅读可以学到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可以增强在社会就业和生存等方面的竞争力。二是阅读的娱乐化功能。读书可以使人在就业和考试的重压之下,得到娱乐,精神得以舒缓、放松。轻松的网络阅读和手机报阅读在大学生中十分流行,“悦读”观念已被大学生接受。三是阅读的治疗功能。阅读能够解决大学生在恋爱、学习、社会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也可以辅助解决心理障碍问题。目前,阅读疗法在大学中得到普遍的认可。四是阅读的个性化。阅读不再是集体行为,完全是个人的行为,可以根据自我发展和自我需求,来选择读物,选择阅读的目的、方法、途径等,可以自由发挥对文本意义的阐释。
3.1.2 增加多种阅读方式。其一,方式指的是人们言行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在没有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网络、现代通讯技术的时代,纸质图书和报刊是阅读的主要载体,捧书夜读是大学生阅读的主要阅读方式。这种适合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阅读方式,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滚滚浪潮中,已经成为制约大学阅读文化发展的因素。其二,以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兴起,改变了大学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一是网络在线阅读。是大学重要的阅读形式,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多元性、即时性,阅读途径的方便快捷性和多样性,不受时间、空间、费用的限制,轻而易举的就能获得所需信息,为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博客、新闻、网络文学是大学生阅读的主要对象 [7]。二是手机阅读。是一种方便快捷的阅读方式,其主要阅读内容是手机报和手机小说,手机用户既可以登录WAP页面进行在线阅读,也可以通过安装阅读软件进行下载阅读。手机阅读将是3G时代的主流阅读方式之一。三是网络浏览。这些是大学主要的阅读方法。就是对网络信息进行跳跃式阅读,其特点是浅阅读,通过这种阅读方法来检索和了解世界新闻、娱乐事件。
3.1.3 改变阅读时空。其一,阅读时空指的是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教室、图书馆是大学的主要学习场所,教师的上班时间和图书馆的开放时间,直接制约着大学生的阅读时间,大学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受到严重限制,这是传统的大学阅读文化信息环境的状况。其二,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已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时空观念。信息环境为大学阅读时空带来了解放,由于网络在时间上的开放性,阅读不再受到物理环境和时间环境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阅读。图书馆是大学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阅读上网的核心区域。网络信息环境改变了这一现实,据有关调查,大学生对于图书馆这些功能的不认可程度有相当的比例,去图书馆网站和到图书馆查询资料的寥寥无几,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渠道获取 [8]。
3.2 大学阅读文化信息环境提出的问题
3.2.1 大学阅读文化信息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大学阅读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同时又不断出现一些负面影响,需要不断的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和妥当的解决,将会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副作用,因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3.2.1 理性阅读与功利化阅读结合点的问题。其一,理性是基于正常思维结果的行为,要求人们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其意义在于一个人、群体、国家的社会责任感。理性阅读就是要求阅读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传承我国和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要创造性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中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就要求大学读者在学业和就业环境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不要迷失阅读的社会意义,坚持理性阅读。其二,功利化阅读是当代大学阅读文化的主流观念。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蒋原伦认为,功利化阅读就是把书当作一种工具来读 [9]。通俗地讲就是,阅读的目的就是对自己直接有用和实用。对于功利化阅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功利化阅读背离了阅读本身含义,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的阅读面临尴尬的受冷落局面,并对这种状况纷纷表示担忧 [10]。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功利化阅读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持这种观点者就是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他们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现实功利和自我利益成为其首要价值取向,功利化阅读自然就成为大学阅读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大学生的“考证热”,热衷于励志类图书、成功类图书、经管类图书的阅读,已经说明功利化阅读成为大学生的主导阅读观念。忽视理性阅读,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竞争力就会下降,就会给我国文化建设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忽视功利性阅读,在信息化时代,就会降低个人的社会竞争力。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相对的平衡点,已是大学阅读文化不可回避的急迫任务。
3.2.2 主流文化阅读与大众文化阅读结合点的问题。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我国现阶段的主流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它贯穿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整个过程。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但是,面对网络化信息环境,主流文化阅读受到冲击,个性化的文化消费,大众文化的新奇、刺激,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大学娱乐化阅读正是这种时代的产物,网络文学以其猎奇、情感、独特视角深获大学生的青睐,博客的相互交流,让大学阅读主体获得言论自由和阅读体验,手机阅读更是因其快捷方便,在大学中有广泛的受众。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传统文化,逐渐淡出大学生读者的视野,名著的阅读率越来越低。娱乐化阅读成为与功利化阅读并驾齐驱的思潮。
主流文化脱离了大众文化,就会失去其鲜活的生命力;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和遏制,就会失去方向。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作为文化形态,如何找到阅读两者的切入点,也是大学阅读文化环境思考的重点。
大学阅读文化信息环境对大学阅读文化提出的问题,随着我国大学阅读文化信息环境的不断改变,不仅不会消失,而且会更加尖锐。因为,全面完成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制任务,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市场化对出版业和网络运营商的冲击,迫使他们向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转轨,而现代出版业成熟的模式就是大众出版高度发达,出版业的娱乐功能充分挖掘。功利化阅读和娱乐化阅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仍然存在。如何发挥大学阅读文化信息环境的积极作用,培养正确阅读观念和阅读行为,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是大学阅读文化信息环境建设和发展急需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