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视角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5-12-13马丽君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1-48-2
收稿日期:2014-12-16
作者简介:马丽君(1963-),女,馆员,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
Explor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 Lijun
(Library of Zhumadian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 Zhumadian Henan 450000)
Abstract:Promot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vigorously is the important task of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building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is also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promoting the level of disciplines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in college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s the practi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innovational and enterpris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research
1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创新
大学能不能培养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长期以来这一深刻命题困扰着我国高等教育界,如今的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学生入学时的热门专业,很可能到他四年后毕业时已变成冷门了,将专业选择的时间推后一至两年,可以使学生所学的专业与社会的需求更加贴近一些,在一定程度避免一些“冷门”专业在就业上的难度,进一步拓宽培养具有交叉学科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的途径。专业技能的学习及发展,应当适应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生活需求带来的变化,根据它们的变化而制定相应的措施。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育的科研方式以及精英理念,将“为市场制定教育,以竞争力为改革中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适应市场的高技能人才 [1]。以培养专业的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专业人才,以及过硬的专业技能,优秀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这里所说的“高层次”就是人们一直追求的“高知识”和“高学历”结合,从而忽视了他们的前提条件,即“专业品质”。
2 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大学人才的出口质量和社会期望的入口质量间巨大悬殊导致就业问题突出,市场经济对高等学校输出人才的要求有明显的实用性,即要求教育和需求对口,它所追求的人才标准是急需的“专才”。高校培养的学生应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上要与河南省产业发展相适应,扩大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随着中国加入WTO,据有关专家估计,动画专业、建筑学专业理工科、文科和艺术浑然交织、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河南省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立足于河南的省情,增加经济新的增长点,转移大量人口,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从近几年用人单位对大中专院校实际录用的人员来看,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国有、民营、合资企业,他们对于人才的要求有所相同,其中都把基本能力作为首要的,他们有积极学习、学习方法、有效地口头沟通、理解他人、积极聆听5项能力 [2]。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独资/外资都把积极学习作为第一,有效沟通放在第二,学习方法第三,积极聆听第四,理解他人第五,而以往大家很重视的专业技能能力却排在之后。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更相信软性知识不易培养,所以,他们更注重学生在大学里环境熏陶出来的优秀品质,而我们所谓的硬性知识企业认为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但软性却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缺乏有效地论证与设计,科技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明晰,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等不明确;二是由于缺乏有效地需求分析,人才培养机构的资源利用率不高;三是科技创新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不足,目前科技创新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现有的教育培养能力远不能满足实践需要。面对科技创新专业人才严重短缺这一现状,为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提供有效地人才保障,加强现行科技创新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行之有效地选择,通过优化科技创新专业人才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加快科技创新专业人才队伍素质与能力的提升。2010年5月4日,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创新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 [3]。
3 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各种类型的创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可以说,技术创新的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重要手段,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市场需求牵引型”和“政府宏观引导型”两大类型。例如: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创新教育活动普及和提高、训练和竞赛相结合的创新教育原则,以统筹规划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教育、整合各类平台和资源为主要内容,建设符合学院实际、体现高校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参与比例和总体水平,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4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及成效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从初步的试点阶段进入推广和全面普及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创业教育模式,一些重点财经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在研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可行的创业教育模式。目前,很多雇主越来越看重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在麦可思-中国大学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中,在能力需求排名靠前的是基本技能、社交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4]。从用人单位对大学本科生和专科生比例来看,企业大多会优先选择本科生,这反映出企业对于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我们从市场上企业打出的招聘广告总结出,很多雇主首先看好基本工作能力。用人单位优先选择重点院校,有60%的用人单位会优先考虑重点院校毕业生,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较看重毕业生的毕业院校,在录用公务员时,考生学历要求本科以上,对非河南生源的考生要求是重点院校毕业生,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都会是政府、企业优先考虑的院校。往往这两个院校基本都能很好地就业,而且很多企业只有在这两个院校招不够人数的时候才会选择其他院校。所以,这两个院校就业率在河南优于其他院校。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公司、企业,特别是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不仅对毕业生有一定的学历要求,还非常重视毕业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团队精神。有的企业根本不会考虑大专和其他的,因为他们认为本科生在很多方面都比大专和中专方面强。创业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和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培养创业型人才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以创业带动就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创业项目选择主要基于两点:一是适应市场需求,这样的项目占41.2%;二是对某一行业较为熟悉,这样的项目占29.5%。统计显示,选择开店和公司的毕业生占62.8%,这些毕业生普遍觉得选择一个好的项目,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甚至创造新的盈利模式,是创业的关键。选择开店和公司形式创业的毕业生普遍认为创业的最大障碍是资金和经验。而在实体店铺中更多的同学倾向于选择批发零售,选择制造业的比例较低,零售服务业要求较低的资金投入,同时在技术、管理上相对简单。另外,29.5%的同学是因为毕业后在某行业的工作经历使得其对该行业的业务流程较熟悉,在积攒了一定量的资源和资金后,开始考虑在该领域进行创业,这样创业成功的把握更大。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逐步形成由课内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较为完整的、分层次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并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在建设一批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成了金融综合实验室和ERP沙盘推演室等综合性实验平台。为改进实践教学效果,在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专题项目”中连续立项专业实践教学和课程实验教学项目多项,鼓励教师积极研究和改革实践教学。
5 合作共建,扩展创业活动基地
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政府部门之间合作共建,扩大校外创业实践基地,满足不断增长的创业实践活动需要。同时,要积极争取政府、风险投资商向学校提供资金,建立创业孵化器。对其施行“院领导-主管教师-创业小组负责人”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领导总体上负责孵化器的发展方向,提供创业基金和各种资源,为孵化器的发展搭建平台。
目前,许多高校现已基本形成以创新教育政策体系为保障,以创新教育课程为基础,以创新教育平台为依托,以各类竞赛为引导,以创新项目为激励的创新教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