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15-12-13王丽丽
周 泰,游 佳,王 莺,廖 伟,王丽丽
ZHOU Tai, YOU Jia, WANG Ying, LIAO Wei, WANG Li-li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物流学院,四川 成都610225)
(School of Logistic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610225, China)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现代物流业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行业规模、服务能力都显著提升,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其他产业及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2014 年6 月11 日国务院又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到2020 年在我国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目标,这更加说明了我国物流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通道。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必然会对物流人才质和量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以15%的速度在增长[1]。然而,与快速发展的物流业相比,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滞后,物流人才尤其是物流工程人才的短缺严重阻碍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从2002 年大连海事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开设物流工程专业起,到2013 年为止,我国高校开设物流工程的一本、二本高校才近60 所,仅占全国普通高校数量的6%左右,每年毕业的物流工程专业学生不到5 000 人,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2]。
不断成长的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商业企业都需要高水平的物流工程应用人才,但目前我国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由于在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而培养的物流工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和低下,和企业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和市场需求脱节。供需严重失调的结果更加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势必影响着我国物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此外,由于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全新发展的行业,必然会遇到各式各样崭新的问题需要去解决,这就要求今后在该行业中工作的大学生们有着完好的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物流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物流工程人才就成为了目前我国高校物流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此形式下,开展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对推动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及物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就更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3-5]。
1 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物流工程是一门汇集了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精华的交叉学科,是技术、经济与管理相互渗透形成的应用性新兴学科,具备明显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有突出的应用性、实践性、工程性等特点。因此,从事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就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技能。但目前毕业的物流工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较差。据有关院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约有17%的大学生毕业后可独立工作,83%的毕业生还要经过2~3 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锻炼才能上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尽管当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意识到培养物流工程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仍存在着以理论讲授为主,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这样必然在培养方案的构建和各个教学环节的执行中,无意或有意忽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第二,目前在国内物流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中,普遍采用“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培养模式,这样必然使得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呈现出“广而不专”、“创新能力较差”的现状,并致使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不明,竞争力不强。
第三,我国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开办时间较短,最早的是2002 年,至今也只有12 年,这就造成了不同高校教学基础设施的先进程度参差不齐,有的高校由于多种原因通过这些年的积累,具备了较为完善和先进的教学实践设备和实验仪器,但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基础设备仍很陈旧且数量不足,有些学校还与其他专业共享设备。硬件条件的缺乏给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第四,物流工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国内还没有一个很成功的典范可以借鉴,各个高校都还在摸索之中,这就增加了培养的周期和难度。
2 物流工程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物流工程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高等院校必须设法通过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环节和内容的完善等措施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师资力量、教学软硬件条件各不相同,因而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必然互有差异,本文就结合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这所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应用型物流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2.1 依据学院办学特点制定物流工程培养方案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是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以学科交叉为特色,学院拥有一支较强大的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和完善的实验室等硬件设施。2008 年学院招收了首批物流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在专业定位上,学院依据物流工程专业特点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明确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遵循“服务行业、服务地方”发展战略,即培养的学生应服务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重点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物流工程人才,专业特色则主要定位在物流信息化方向,这样既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又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学生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获得的。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要就要建立起有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因此在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强调学生物流信息技术的培养,针对性地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C 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物流系统仿真、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物流前沿讲座等专业课程,构建了较完备的课程体系。这些关键课程不仅有理论教学,还安排了相应课时的实践教学环节,如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物流系统仿真实验,大学计算机基础、C 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物流系统仿真、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等都有对应学时的上机训练和课程设计。此外,还开设了集中性教学实践环节,如:工程实践-物流综合设计、金工实习、物流职业认知实习、一体化供应链设计等,以及创新实践环节,如:参与教师科研、社会实践、学科竞赛。
由于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同时实践教学的宽泛性和立体性使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具有其它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构建的课程体系中,还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实践类课程及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的25%以上。这样的课程体系既注重了本专业特色基础的打造,又体现了本学科的前沿趋势,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前3 年主要以课程教学为主,即以理论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 和实验课程的教学为主。其中在前2 学年合理安排基本实验、上机操作、认知实习等基础性实践课程,第3 学年安排课程设计、专业实验等实践环节课程。第4 学年以实践教学为主,即主要安排学生进行物流工程设计初步训练,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能力、团队合作素养、实验研究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书写科学技术报告能力。提倡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寻找研究课题和项目作为其毕业论文,这样有利于强化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
这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能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实现知识、能力的一体化培养,保证学生毕业后,有明确的求职定位和满足岗位需求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开展形式多样、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专业教师既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上进心,又应有很高的教学技能,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物流工程人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院老师们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学院招收的物流工程学生是理科生,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事物分析能力,但对于一些含大量文字类的专业书籍并不敏感,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段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针对此,目前所有专业课已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丰富直观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对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科视野,改变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传统的思维方式,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作用。
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专业、行业与个人发展相适应,注重职业导向、能力的培养,并有机地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充分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要围绕本学科的核心进行诱发式、讨论式、发散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寻找可行的解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分小组的研讨,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
实践性教学中以形象理解、动手操作练习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学生调研法、仿真培训、示范模仿法、课题研讨法、实习教学法。
2.3 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的有效途径。课外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缩短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还可以使学生养成一些服务社会的能力,找出与社会需要的的差距,以便针对性地完善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学院主要从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参加老师科研项目这3 个典型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科竞赛、参加教师科研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创新实践学分。
目前物流工程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主要是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该赛事每2 年举行一次,是学院资助的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每一届赛事,学院都要积极组织学生组队参加,并经过初选、复选及决赛答辩筛选出2 支队伍参加全国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较大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可开阔学生理论视野、启发思路,为他们提供实战训练的机会。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结合社会或研究热点,独立选择或与指导教师一起确定研究课题方向,并查阅和搜集资料,主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充分展示创新思维,最终很好地提高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深层次锻炼。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训练和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初步培养他们从事科学实验的基本素质和创新性的科研能力。
2.4 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要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物流工程人才,就需要一支既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是专业知识的引导人,其专业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高低对于物流工程人才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学院的专业老师中一部分是从其他学科转型而来,既缺乏理论知识又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在加强专业教师物流工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学院还通过下面这些方法来提高专业教师的能力。第一,派教师到国外和国内专业先进的院校进修访问,学习它们的先进理念,接受它们的相关培训;第二,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和国内外物流工程方面的学术研讨会;第三,通过校企联合让教师到物流企业学习、调研与挂职锻炼,了解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参加企业科技问题的攻关,这样很好地锻炼了老师的实践能力;第四,邀请企业高业务水平的工作人员来学院,就专题问题用他们多年的实战经验给老师们进行讲座和培训,并进行教研合作交流;第五,鼓励老师申报科研课题和参与课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完善,为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物流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3 结束语
我国现代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已对物流工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式下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物流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物流工程人才是我国高校物流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分析了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原因,结合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这几年来在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一些探索,提出了合理制定有本校特色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参加老师科研项目为主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这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物流工程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一些问题。实践证明,依靠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很好地适应不同行业对物流工程人才的需求。
[1] 林兆花,燕珍,蔡晓丽. 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物流技术,2013,32(2):285-288.
[2] 马乐,李楠,张莹莹,等. 基于能力结构的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析[J]. 物流科技,2013(1):31-35.
[3] 孙慧. 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物流科技,2010(1):141-142.
[4] 周凌云. 应用型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构建[J]. 物流科技,2009(10):121-123.
[5] 邱欣,杨青,阚宇衡. 物流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2(1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