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军血战气壮山河 遗著面世泪洒青天《气壮山河的八百孤军》和《谢晋元日记钞》
2015-12-13宗绪盛
文 宗绪盛
最早记录“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一本小书
发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的四行仓库保卫战,至今已有78年了。
2008年12月,一篇题为《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遗骨在海外无人问津》的网上帖文,在海内外掀起轩然大波,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作家陈立人的《八百壮士——中国孤军营上海抗战纪实》一书的出版,更使这段隔了半个多世纪的悲壮历史重新呈现在了千百万炎黄子孙的面前,而领导这场保卫战的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中校团副谢晋元、少校团副管志标、少校营长杨瑞符和“国军”的“八百壮士”(实则400多人),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这里不想再重复人们所知故事的来龙去脉,只想说说我所拥有的一本当时出版的只有57页的小册子及其中记述的英雄气概以及一些令人心碎的往事和种种感慨。
这是一本32开大小的小册子,是由上海抗战出版社1937年11月至12月间出版发行的,是“战时小丛书”的第1册,每册实价1角5分。这是中国最早反映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一本小书。书的版权页上没有具体的出版日期,但从书上的题记看,该书是一位叫李宝英的人于1938年1月12日购于现象书局。我是2000年11月在北京双龙旧货市场地摊上,花15元钱买了这本书,距离那场保卫战已整整过去了63年。我阅后觉得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但却只在“购书提要”中写下“感动、感慨、感叹”6个字。
《气壮山河的八百孤军》封面
书的封面,上方至左边是红色书名:《气壮山河的八百孤军》。正面是两幅黑白照片:下面一幅是高高飘扬着“青天白日满地红”的中华民国国旗的四行仓库大楼;上面一幅是穿着军服、戴着钢盔的谢晋元团长的大头肖像。
书的扉页正面是两幅照片、两份题词和谢晋元团长的一幅头像速写。
两幅照片:一幅是谢晋元和夫人凌维城、妻妹凌维娜等人的合影,照片为谢团长亲戚刘永康赠与本书作者;一幅是“同在孤垒抗敌之董家铁机枪连长”身着西服的半身像。
两幅题词:一幅是谢晋元10月28日下午16时题写的“吾人抱定最后决心,与倭寇周旋到底。军人看重实干……由此唤醒同胞”;一幅是黄家钦题写的“好男儿应战死沙场,不要病死床上”。
书的扉页背面也是两幅照片、两幅题词和一个人物速写。
两幅照片:一幅是勇敢请缨,将国旗系在颈上,冒着冷枪流弹,深夜时分跃入冰冷的苏州河,将崭新的国旗献给四行仓库八百孤军的“第四十一号女童军”杨慧敏的签名照、自画像和其题字“以大中国的国旗来献给我们闸北的孤军”;一幅是“与八百壮士死守孤垒之管志标副营长”的半身照及其题字“好男儿应以热血洗山河”,看了让人热血沸腾,心生敬意。
书内共有两幅插图和52篇文章,每篇都很短,多的三四百字,一般只有一两百字,字数最少的一篇《国旗飘展太阳旗逊色》,只有50个字,但非常生动感人。书中介绍了八百孤军临危受命、不顾生死、浴血奋战、死守四行的情景。
在第一篇《为民族求生存 为军人争人格》一文中,讲述了谢晋元团长写给人们的“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卫国保土,职责所在。洒最后一滴血,必与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人周旋到底”的信和杨瑞符营长“剩一兵一卒誓为中华民族求生存”的题字,表明了他们“卫国保土”的必死决心,激励了千千万万的民众。正如书中所说,他们的“每一个字都打入人的心坎,激起人的热血,凡属前线将士和中华国民,都应该将这句话奉为不可动摇、不能移易的信条”,“以争国家无上人格,扬民族浩然正气”。
《八百壮士气壮山河死守闸北一片余土》、《愿洒最后一滴血收取敌人重大代价》、《胸配标志以示决死》、《三枪毙敌五人》、《六楼跃下与敌拼命》、《敌军三度进攻仍遭击退》、《暴敌强残矣束手无策》……从这些文章的标题上,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们誓死抗战的决心和勇气;感受到他们与敌人激烈厮杀的场面和呐喊;感受到他们视死如归为国家人民所作的牺牲和贡献。
《气壮山河的八百孤军》内页
10月31日2时,奉“最高领袖蒋委员长”之命,八百壮士从四行仓库撤离至英租界。过去的4天4夜里,在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下,“八百壮士”以其流尽最后一滴血、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的气概和勇猛,毙敌百余名(一说毙敌二百余人,伤敌无数),我壮士亦有10余人殉难,在弹丸之地四行仓库上演了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气壮山河之战,成为中国“八一三”淞沪会战中最为豪壮的一幕。
书中更是详细介绍了“八百壮士”孤军不孤、社会各界踊跃支持的情景。
开战第二天,即10月27日下午,上海市商会“特献呈中华民国国旗一面,由本市第四十一号女童军设法送入,请其悬挂屋顶,以发扬我军为国牺牲之精神”(见《市商会献旗高悬屋顶》一文)。“当二十七日夕阳行将西下之际,我忠勇将士忽在屋顶上高揭国旗,随风招展,使四周之太阳旗黯然无色,此情此景,令人感奋涕零”。而向八百壮士献旗的杨慧敏,不过是一名只有24岁的女童子军。不仅如此,民众还给予行动的支持。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北、西、东三面均被日军占领。河南面是公共租界,时英美等国声称保持中立,日军力避炮弹落入其中,以免引起国际纠纷。10月28日,“自黎明起,租界内我居民,因崇仰该军之英勇壮烈,故麇集该处翘首驻足而观者如堵,爱慕之心,不啻景星卿云”,争睹八百壮士英勇杀敌的壮丽场面,为其助威助战(见《民众敬仰景星卿云》一文)。“自二十八日起至三十日,前往新闸路一带瞻仰我英勇孤军之中外人士,不下数十万人,莫不挥帽举手向我军表示敬意。更有手拿面包、牛奶、罐头食物伫立路旁以俟机投递我军。”(见《大陆堆栈亦复高悬国旗》)
除此以外,中外人民纷纷解囊、捐款慰劳。仅10月30日一天,上海慰劳委员会就收到了德国水兵、英美商人赠送的现金和物品;收到了中国童子军战时服务团第一团、民立中学全体学生、四明银行、上海保险业工会、上海邮局临时办事处、园游会、铁路会计处检查课、信大孚记面粉厂、中华书局编辑部、国学武术团等单位和个人几十或几百元不等的捐款。上海第一特区市防联合会执行委员朱士骧、古羽苍提出“八百忠勇将士,孤军抗敌,精忠报国,令人肃敬。骧等转请贵会设法转请谢团长,将八百壮士姓氏抄送贵会,俟他日镌铜碑,竖立纪念,流传千古,永垂不朽”(见《或筹抚慰或镌碑》一文)。
除上海外,全国民众同样关心支持着四行仓库保卫战。
在南京,“孤军死守闸北之我八百壮士消息到京后,全市民感奋异常,所有街头巷尾,大小居户,无不传诵此壮烈伟大之民族英雄故事。同时对诸壮士最近生活,尤为关怀。京正中书局同人首先发起捐寄沪抗敌会四百五十元,请储转壮士家属。并请各方设法调查此八百壮士姓名籍贯,以便各地政府民众,得以尽其赡养家属抚育子弟之责,并表彰其英烈,以垂不朽”。
在武汉,“汉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以闸北方面我谢团八百壮士,雄踞高厦,孤军拒敌,实堪钦敬,于卅日去电致敬。并电沪抗战后援会代查谢团鄂籍将士姓名,以便转请褒扬”。
在广州,“诸君孤军奋战,以身许国,浩气实足以惊天地而动鬼神。百粤民众,听之感奋。本会同志除募集八百元,交沪后援会代办各种急需食粮用品,设法递送,以济燃眉外,特此电慰”。
除此,社会各界如企业界、教育界、妇女界、文艺界和媒体都采取各种形式给予声援。上海新闸路辛家花园清凉收容所、天蟾难民收容所和上海市失业第一工人收容所6000余人绝食一天并捐款400余元以表敬佩和支援。
《气壮山河的八百孤军》内页
而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0月29日廖仲恺先生的夫人、救国会理事何香凝女士的慰问信,言语真挚、感人至深。廖夫人说:“谢团长并转亲爱的八百勇士们,我在报上看见你们英勇豪壮的气概,使我感动的流泪,但是等我跑到桥边,却又不能通过,只有向对岸注视,遥寄我满腔虔敬亲爱之忱。你们每一个人,都已充满了孙总理和廖总代表的革命精神、牺牲精神,不论是成功或成仁,都可以俯仰无愧了。殉国的将士,将因为你们而愈伟大;前线的将士,将因为你们而愈英勇;全国同胞,将因为你们而愈加团结;国际人士,也将因为你们而愈能主张正义了。我已设法送给你们些救伤品和食品,聊表心意,盼望你们奋战苦斗,牺牲到底,专此致敬抗敌敬礼。”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意义全在其中。
所有这些,都给予了八百壮士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使孤军不孤,勇气倍增。对社会各界的声援,时任八十八师师长的孙元良将军专门致函地方协会会长杜月笙先生,对全社会的支援表示感谢。
1937年11月1日2时,谢晋元带领376人分批通过新垃圾桥撤入公共租界,四行仓库保卫战至此结束。蒋介石授予谢晋元与杨瑞符青天白日勋章,所有参战人员晋升一级军衔。
该书最后,刊登了一幅八百壮士在青天白日旗的指引下与日本侵略者战斗的版画,并写下了如下一段话:“闸北的我军虽然已经撤退,然而闸北的国土上,还飘扬着我光荣灿烂的国旗,我守军这种壮烈牺牲,博得全世界人士的敬佩。上面这幅画,是登载在《字林西报》,表示我们孤军奋斗的精神,不让太阳旗玷污了我们的国土。”
历经战火的《谢晋元日记钞》
《谢晋元日记钞》封面
遗憾的是,本书以外和以后发生的事情只能让人扼腕长叹,泪洒青天。一个月后(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30万同胞死于日本鬼子屠刀之下。而八百孤军撤出四行仓库后,在租界内度过了为时4年黑暗的羁困生活,后又被日军押送各地和太平洋小岛做苦工,大多数人的遭遇催人泪下。特别是谢团长之死更是让人欲哭无泪。1941年4月24日凌晨5时,已被汪伪政权收买的郝鼎诚等4名士兵,突然拔刀向谢晋元刺去,使其头胸部连中数刀,重伤倒地,流血至黄昏,不治身亡,时年仅37岁。噩耗传出,上海共有3万余人参加了葬礼,3天内前往孤军营吊唁者达10余万人(另有人称25万或30万人)。各地报刊为追悼谢团长出了特刊。国民政府给予谢晋元极高评价,通电表彰,追赠其为陆军步兵少将。
笔者高价收藏了一本民国三十四年十月即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一个多月后,由上海正言出版社出版的《谢晋元日记钞》。
它是由正言出版社负责人、翻译家朱雯整理的;书名由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一路军参谋长、山东省主席、时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驻沪代表蒋伯诚题写;时任国民党政治军事特派员、上海市副市长,新中国成立后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吴绍澍先生为该书写了序言。
朱雯写了跋,十分清楚地介绍了日记的内容和出版经过。笔者不再妄谈,照录如下:谢晋元先生于民国三十年四月二十四日,在孤军营遇害。入殓之日,全市民众前往瞻仰遗容者,达十余万人,对这位民族英雄,表示着最大的哀悼与崇敬。这些日记是在谢故团长遗物中拣得,记载时间系自二十七年元旦起直至遇害前二日止。所记全属孤军营内日常生活状况,其愤慨激昂之情,常溢于字里行间。其时吴绍澍先生就有将它印行的意思,要我编选。于是先行阅看选择,请人抄录然后再细细编校。全文共有四五十万字,所以这编选工作也费了不少时日。完成之后又录副本。用邮寄及携带两种办法,通过敌伪的封锁线,到达了安徽屯溪(注:出版社所在地)。因为敌伪检查时苟有一种被扣,则还有副本可以补救。其后本人因工作关系将稿带到张渚,适逢张渚遭敌人“扫荡”,该稿遂与公私物件同付一炬。幸而原稿存在上海。当时敌伪威胁无所不至,谢故团长日记及许多重要文件,给藏在一个极秘密的地方。此次敌人无条件投降,抗战结束,我们要印行谢故团长日记的计划,始克实现。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又重新编选了一次。因为要赶在十月二十六日公祭谢先生之前,印行问世,便见得十分匆忙了。谢故团长在四行仓库的英勇抗战,是过去八年抗战中可歌可泣的事迹之一,那不但是民族史上光辉的一页,更在抗战初期为全国军人树立了不朽的楷模。现在抗战结束,全国上下正注意于民族英雄的褒扬,则个人事务虽忙,也乐于日以继夜再行细读谢先生的日记,将它又一次选编出来,使全国人士有一读的机会(民国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谢晋元日记钞》内页
朱雯跋文,四五百字,来龙去脉,十分清楚,其中艰辛,几番不易,一看便知,不再赘述。要补充的是,在谢晋元部队进入孤军营的第一天,商务印书馆门市部主任顾祖荫先生前往拜访,除给谢部官兵每人一套《步兵操典》和笔墨纸砚外,单独赠给谢团长一个精美的日记本。对此谢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十六日第一篇日记中做了记载:“这本日记,由商务印书馆顾祖荫君最近送来,故由本日起,改在此本写日记。以往的在另一本英文练习簿上,且尽它放置再说。”
《谢晋元日记钞》共编选了161篇日记,记载了谢晋元团长在孤军营近4年的日常生存情况和心路历程。对此,吴绍澍在序言中作了总结:谢晋元团长奉命退驻租界,建孤军营于胶州路公园。部勒麾下,一如战时。暇则课以操作,售其所得,以供饷糈。其志气之忠勇,生活之艰苦,即外邦人士亦无不啧啧称道……与之论世界大势及救国之道,侃侃而谈,切中时弊。……生前所为日记三册,备载比年来困居孤军营之生活。爱国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而其驭下以明,律己以严,尤堪为军人模范。片羽吉光,弥足珍贵。
笔者曾出差到上海,顺便到“八百壮士四行仓库抗日纪念地”看了看,耳边响起了1937年12月夏之秋作曲、桂涛声作词的《歌八百壮士》的歌声: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战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却,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
在1939年8月11日的日记中,谢晋元向大家讲了如下的话:吾人应以个人生命,贡献于国家民族,只有国家民族之自由,而无个人之自由。只有国家民族之生命,而无个人之生命。其次为生死意义,应当死则死,如果当死却偷生,实为妄生。继言抗战前途,光明日益在望。最后胜利当有绝对把握。再言去年今日,为了悬挂国旗,吾同志曾有一百多人流血,并死难同志四名。此血当不会白流,总有一日,必有十百倍代价之事实。望大家刻骨铭心,永记勿忘。笔者抄录在此,作为本文的结束。
让我们记住四行仓库保卫战,记住气壮山河的八百孤军,记住谢晋元将军,记住中华民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