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基础建设
2015-12-12杨中芳
杨中芳
摘 要:通过分析学生实验题中常出现的问题,指出实验教学中的基础建设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实验教学中的基础建设就是指实验前的实验分析,其中包括学生要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观察对象、教师合理设计实验方案等。
关键词:实验中的基础建设;实验原理;实验方案;实验观察对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但是很多时候课堂实验并不能达到我们教师的预期效果,有的时候一个实验下来,学生往往只是知道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课很热闹,很好玩,但是对于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原理是什么,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观察什么,不是很清楚。
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学生存在的问题,谈谈如何做好实验教学中的基础建设,提高物理实验课堂的有效性。
一、实验原理:分析理解到位
理解实验原理是进行实验分析的基础,所以教师实验前要先让学生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理解实验原理。
案例1:在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三次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请你观察实现现象思考后回答。
(1)三次实验中,在水平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是为了 。
错误解答:为了让小车在不同平面上运动不同的距离。
分析:本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实验目的不明确,对实验原理不理解。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而不是学生所谓的“让小车在不同的平面上运动不同的距离”。实验是通过改变平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的大小,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来了解小车的运动情况。
矫正措施:紧扣实验原理,通过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本次实验的实验原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教师在实验前应该先让学生明白本次实验的目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再让学生思考:(1)如何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所受到阻力的大小;(2)如何观察小车的运动”。这样学生才会明白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么做。
二、实验方案:设计合理
实验课前,教师要精心编排操作流程,优化实验过程的设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科学的认识。
案例: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平板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镜面的接缝ON转动。
(3)如图(b)所示,以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 。
错误解答:让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不在同一平面内。
分析:教师在设计实验步骤时不合理,让白板直接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白板的作用认识不清楚,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改变白板的形状会改变光路。
矫正措施:实验前,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先不出现白板,显然这时光路是看不清楚的,这时教师提问“如何显示光路”,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用白板显示光路”学生是能回答上来的,这时教师再放上白板,光路立即显现,这样白板在这个实验中的作用就很清楚了。这时我们再来研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的位置关系就简单多了,“把白板F先后缓慢旋转,白板不在一个平面内,光路就显示不出来,从而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在同一个平面内的”,这样学生得出结论就不难了。
三、实验过程:明确观察对象
实验分析可以说就是对实验后现象的分析,只有实验前明确了实验观察对象,实验中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观察,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实验目的。
案例:下图是研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不同的铜球和钢球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
(2)本实验是通過木块被推动 的大小,说明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从而判断球动能的大小。从图中可以看出: 球具有的动能较大。
错误解答:力
分析:学生对本实验的观察对象不明确。
矫正措施:教师实验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本实验中我们是通过比较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来判断球所具有的动能的多少,而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是通过木块被球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来判断的。木块被球撞击后移动的距离越多,说明球对木块做的功越多,球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本实验的观察对象应该是木块被球撞击后移动的距离,也就是我们的分析对象。
实验前的实验分析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验课有序进行的有效保障。大量事实说明紧扣实验原理,剖析实验要素,明确观察对象,是上好一节物理实验课的前提、基础,只有打好这个基础我们才能上好一节实验课,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林大誉.紧扣实验原理 突破实验难点[J].初中物理教学参考,2013(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