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2015-12-12刘雨菲

卫星与网络 2015年7期
关键词:航天

+ 刘雨菲

互联网+: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 刘雨菲

互联网+的发展,一日千里。拥有宇宙速度的航天产业,同样要以航天加速度,在商业市场上谋求高速发展。

中国航天自从提出“产业”概念以来,已经过去了20多年。对于多数产业来说,20多年的时间已经足够完成从创业到突破,再到成熟的过程。但航天产业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这个以尖端技术形象存在于世人面前的行业,其实还是高度依赖于政府订单,部分细分市场甚至完全依赖政府,商业化高度十分不足。

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宣传上的调门。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媒体都在努力描绘航天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作用,电视转播、天气预报、测绘制图……不一而足。但是反过来想一想,一个真正成熟的、融合的行业,需要这样宣传自己存在的意义吗?我们何曾见过汽车行业宣传自己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同样,高铁在运行之前确实遭到质疑,但京沪高铁开通不过一年,就没有人认真讨论“高铁有没有用”这样的话题了。为什么?或许是因为普通的消费者很少能感受到航天产业能为自己提供什么实实在在的益处,航天产品、航天技术、航天服务的推广,往往都是自上而下的,缺少自下而上的、来自市场的、自发的支持。

为什么航天需要反复强调自己有用?

真实的结论可能令人尴尬——航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更多地在于宣传,在于树立了一个自力更生的形象,实际的经济地位与商业角色,不是那么必不可少的。

任何一个行业要想树立自己的经济地位,一方面要靠自身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机会。航天产业的处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错失良机。最明显的例子是电视直播,由于失去了最好的商业化时机,这个原本可以高度发达的产业至今没有进入真正的商业化。今天的卫星电视直播在光纤网络、4G网络面前,已经没有什么可言的竞争力。短期内也看不到业务爆发式成长的可能。

今天,随着互联网+概念得到国家承认,互联网产业的剧烈扩张,航天产业或许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航天应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服务,通信、导航、遥感与气象这四大应用门类,都是在提供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投送的服务。航天提供到最终用户手里的,是以音频、视频、文本、数据形式出现的信息产品。而互联网+的本质,是国民经济的充分信息化,用信息手段去重整传统经济运行模式、推动技术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航天作为提供基础时空基准信息、基础地理信息、高时效性环境信息、独特信息通道的产业,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是一定能找到用武之地的。这是航天+最为现实、距离最近的实现机会。

然而,有机会和抓住机会及创造机会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区别,也必须经历一定的奋斗路程。就在写下这篇文字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了中国互联网大会。不论会议规模、参会人员层次、话题丰富程度还是经济总量,互联网大会都比国内航天产业所有会展加起来都多。同样比“加起来还多”的是产值和市值,当今著名的几家互联网企业,其中任何一家,年产值比整个航天行业都高;而无论阿里巴巴还是百度,市值也比航天行业各上市公司的总和还要高。除了这些令人尴尬的对比,我们还要提出两个让人心生警觉的数据,首先是上述电商企业的成长速度,京东从2004年开始进入电商,到今天只有11年,2014年第四季度的销售额已经是347亿,9月2日收盘时的市值340亿美元。航天作为信息产业,这样此消彼长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被边缘化。就像今天的卫星电视直播一样,虽然坐拥数千万用户,却只有微不足道的产值。

航天+:要与民生紧密结合

跟上互联网+的节奏,搭上互联网+这班车,成为互联网+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航天产业的机会,也是挑战。航天产业要和传统行业相加,和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相加,并不是喊口号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从互联网大会的参会人、参会行业、参会企业中看一看航天产业的不足。从运营商到电商、从硬件商到云计算服务上、从信息安全到文化传播、从技术专家到金融业者再到演艺界人士、从小额贷款到洗衣服务,真正与民生相结合在一起,真正从民众和企业的需求出发,去研发产品和服务。确切地说,互联网+已经进入“你需要什么,我们研发什么”的阶段。而我们的航天产业在具体民用产业上,似乎还停留在“我研发了一个技术,你们看看有什么用”的阶段,在民用产品上普遍不接地气,在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产业上几乎毫无作为。

航天产业有可能直接面向消费者吗?格里格·维勒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那就是,把卫星服务的价格降下来,把宽带服务真正送到数字鸿沟那边的人们掌心里,何愁没有市场没有投资呢?君不见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国际通信卫星公司、欧洲卫星公司都在主动找上维勒,要求给他投资吗?美国的诸多小卫星对地观测企业,也在逐步采用类似的商业模式。说到这里,不妨再谈一件让人尴尬的事情,在互联网大会所有的上榜企业和嘉宾当中,来自航天的参与者只有个位数。我们的差距还很大,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但是如果不去做,航天产业被边缘化,可能只是几年之内的事情。

如果航天的有关企业还抱着“纵向整合”的陋习来看待产业,抱着把整个产业链统合到自己麾下以求垄断的思想,那就等于是把自己从互联网+当中脱离出来,是做减法而不是加法,是加速自己的边缘化。

航天+:“纵向整合”的陋习是做减法

要想参与互联网+,把航天产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航天+,与传统行业相加,与人民生活相加,与互联网相加,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观念。在国家战略层面,航天或许不可或缺。但在民用层面,航天产品和航天服务,是有替代品的。通信广播可以被光纤网络取代,遥感、气象和导航可以用国外产品取代。如果航天的有关企业还抱着“纵向整合”的陋习来看待产业,抱着把整个产业链统合到自己麾下以求垄断的思想,那就等于是把自己从互联网+当中脱离出来,是做减法而不是加法,是加速自己的边缘化。任何企业乃至行业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航天企业应当做的,是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认识到自己擅于做什么不擅于做什么。把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把不擅长的事情托付给擅长的人。这样的分工合作才是互联网+的本质精神。特立独行如乔布斯和苹果,也必须接受互联网的TCP/IP协议、Web系列协议和诸多网络通行的影像、文本、图片格式,以求联入互联网,否则如何普及和推广?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分工不应当局限于技术层面,还应当用股权方式体现出来,也就是混合所有制。如此才能厘清合作者的权利与责任,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够真正有心去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

当然,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在追求纵向整合,也有相当多企业是不得其门而入。在这里,我们不妨再看看参与互联网大会的另一类企业,也就是硬件商,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英特尔。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没有英特尔就没有电脑,不但没有PC,也没有服务器、没有iPad和iPhone,没有互联网存在的物质基础。我们的航天企业多数还是硬件商,不妨先以英特尔为模板,力求导航定位芯片、Ka频段通信系统等核心硬件的突破和成熟,保证自己成为互联网有关产业链上的基础硬件供应商。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把自身擅长的,做到极致。在这个过程中,航天产业会逐步熟悉互联网产业和互联网+的运行规则、行为方式、产业文化,甚至包括一些潜规则,为更深层次地参与互联网+创造条件。

声音:

我们这个时代的产业创新不仅仅是个人的需求,也是国家的需求。中国需要新兴的产业来实现转型,需要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产业给人们带来创新和发展的希望,而这正好是航天产业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不到人口的一半,远离城市的人口都会希望能够得到O3b网络公司(O3b意为“另外30亿人”,指全球尚未接入互联网的人口)创始人格里格·维勒所描绘的美好未来。中国的互联网战略更应该让10多亿人民都能够参与,那么航天产业能否与互联网相融合,让另一半没有互联网的人群也参与到互联网的成果中来?答案是肯定的!当航天遇上互联网,就可以产生完美的结合,每个个人都最终可以有希望实现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信息互联。

产业的发展必须要瞄准客户的需求。中国广阔的海疆、天空和土地都需要一个巨大的航天互联网络,把所有的人、所有的物连接在一起,这个梦美好到难以想象。如果成功,那么航天产业会进入千家万户,真正成为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我们的航天产业决策者们要果敢迎接这个挑战,打造另一个让中国人自豪的航天奇迹。

——千人计划贾鹏程博士

让航天+,成为先锋力量

航天+,需要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更好地促进互联网+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质量得到实现,而不仅仅是搭车。特别是导航卫星、遥感卫星、气象卫星和直播卫星拥有“广播”特质,同一颗卫星、同一个卫星系统可以为无限数量的用户服务,用户越多,平均成本就越低。这可以进一步降低互联网+所需要的信息成本,让更多的普通人用得好、用得起。在这个问题上,GPS已经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它是当今功能最强、成本最低、效果最好、对使用者知识技能要求最低的导航定位手段,人们只要支付几十元就可以买到GPS功能,用上好几年。而导航地图的普遍免费,也与遥感、测绘卫星图像供应日益丰富有直接关系。总体上说,航天产品和服务只要理顺流程,加速混合所有制的推进,以更有力的姿态与优势,推动互联网+大幅度降低成本、降低门槛,让更多人、更多产业、更多企业尽快与互联网相“+”。

另外,航天技术的二次应用可以解决互联网+当中的很多技术瓶颈,例如图像处理、无人系统、远程操作、先进材料、先进能源。航天器制造商对于质量控制的诸多经验与方法,也可以用来支持中小企业的水平提升,成为真正的靠得住的互联网+服务商。因此,航天+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就在本文成稿的时候,一篇名为《互联网将击穿一切资源壁垒》的文章指出:互联网时代,一切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商业模式都将改写。互联网时代,以下手段也都将失去作用,包括制造和利用信息不对称、营造品牌仰视感和神秘感、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这都是传统工业化时代的手段,在信息平等、信息流畅通的互联网时代,以这些手段营造出来的壁垒都将被打得粉碎。只有真正的原始性创新、难以复制的工艺品,真正从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角度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才会受到欢迎。

其实航天的原始精神是适合于互联网+的,对于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对于新领地、新资源的开辟,对于极致技术的追求,对于最大困难的不懈挑战,正是互联网时代最受推崇、万人点赞的品质。只要摆正姿态、勇往直前,航天+不但能在互联网+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可以成为一支先锋力量。

总体上说,航天产品和服务只要理顺流程,加速混合所有制的推进,以更有力的姿态与优势,推动互联网+大幅度降低成本、降低门槛,让更多人、更多产业、更多企业尽快与互联网相“+”。

小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航天产业要想做到航天+,必须从一件件实事做起。但其中容不得拖延、傲慢和推诿。互联网+的发展一日千里,拥有宇宙速度的航天产业,同样要以航天加速度,在商业市场上谋求高速发展。

我们衷心期待着航天技术、航天产品、航天服务能真正发挥潜力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原文刊登于《卫星与网络》杂志及其官方微信)

猜你喜欢

航天
我的航天梦
国内外航天动态
航天梦,我的梦
2020,航天路上50年
航天探索之飞天筑梦
逐梦航天日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