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课堂“三个一”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2015-12-12冯美芹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三个一关键问题景色

冯美芹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91-03

【背景】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超常提高、超常进步。

实现课堂的高效率是每个教师的毕生追求,可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觉得高效课堂的模式打破了语文教学本身的感悟之美,变得程序化;语文课变成了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的德育课。文本中涉及的内容太多,面面俱到,反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最终高效课堂反而变成了长效课堂和低效课堂,时间越拉越长,让师生都感觉困难重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校语文教研组大胆设想并提出:要敢于给学生留白,抓好一个训练点,一课一得。我们的教材基本都是以单元来编制的课文,在这篇课文中侧重这一点,在另一篇课文中侧重另一点,学生们的受益丝毫不会受到影响,因此提炼出高效课堂 “三个一” (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品读一个细节、做好一个小结)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提一个关键问题

小学语文各领域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是针对该领域课堂教学必须完成的最基本的目标任务,从而必须解决好“最紧要”的、“起决定作用”的问题。它是一种接近目标的任务性问题,是一种针对性极强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它不是一种措施、方法层面的问题。在我们看来,进入到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层面,真正必须解决的“最紧要”的、“起决定作用”的问题,肯定是“少而精”的,它在“行动与目标”之间,一定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这样的问题,不论旧课程也好,新课程也罢,还是将来语文教育将来会在什么新的背景或状态下进行,它都相对来讲是“关键”,解决不好,这个领域的教学问题就不算也不能成功,所以,我们说这样的问题具有“最基本、最原始、最朴实”的特性。我们确立这样的问题,是基于语文教学几十年实践的沧桑曲折与语文教学研究所积累的成果。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现实课堂遭遇的问题,是从一线语文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中筛选、集中而构成。

如何提好一个关键问题来引领全篇的学习呢?首先不能贴标签,我在执教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时,这个关键问题的设置了一共先后变更了两次。首先第一次我设置的问题是“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用直线画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用曲线画出描写奇特民族的句子,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分成“奇丽景色” 和“奇特民族”这两个板块来引导学生学习,在“奇丽景色”这一板块的学习上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引导理解文中第三自然段中的两个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然后再来引导学生理解“奇特民族”这一部分,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来理解德国人奇特的一面。因为割裂成两个板块来学习,感觉学生没有深刻领会这两个“奇”之间的联系,而且因为在前面板块的学习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后面的的时间有点仓促,学生对于这一奇特景色的背景“奇特的民俗 ”衍生出的“奇特的民族”并没有领悟到位。课堂上学生都没有答到点子上,课堂上顾此失彼。有过教训,第二次我提出的关键问题是“作者在德国看到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直入文本的中心,带领学生领悟“奇丽的景色”,不论是花也好,人也好,这都是景色的奇丽,在品读了奇丽的景色之后,自然带到了这样的风景,这样的民俗形成了这样奇特的民族,而不是像前面那样把问题机械地分割开来,水到渠成地明白“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变的是什么,没变的是什么,而不是单纯地说理。

从关键问题的设计的这个课例来看,如何设置一个关键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针对《新课标》中学年段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其次,要紧扣单元训练要点和能力核心。现在很多老师喜欢创新,喜欢独树一格,其实课后的阅读练习都是经过编委专家们千锤百炼地实践,经过反复提炼和总结而成,其实课后的习题就是关键问题。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谭芬老师的课上没有采用第一次分割成两块的两个问题来引领学习,在李菊珍老师的课上没有用一个问题而是忠实地按照课后的习题的指引,用一个提纲挈领式的关键问题来引领学生的课堂学习,这样学生就感觉学习更有针对性,很好去理解了,教学重难点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二、品读一个细节

“细节”,按字面上的理解,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老子说:“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常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教学和其它工作一样,也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精心打造好教学细节,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懂得放眼整体,同时关注细节。

我们针对目前普遍感觉课堂拖沓的现状,提出一堂课只要求做到“品读一个细节”。这个观点被提出来之初,我们的很多老师认为这样做只关注了文章的一个部分,一个段落,甚至是一句话,这个时候我们是如何顾及到整篇的问题呢?组里的老师们困惑了很长时间。在学习了大量教育名家的著作,研习教育家的课堂后,我们渐渐明晰,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呼唤返璞归真,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但简单并不等于简约,简单中要体现深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主线简明,细节饱满。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过程要时时处处关注细节。抓住关键细节,最能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滴水原本可藏海,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同样,教学细节能折射出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实情况和教师教学的智慧,也折射出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张力,才能真正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如何品一个细节?以杨芳老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为例:在学生汇报关键问题“读课文1——4自然段,想一想,父亲和母亲对我的诗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时,首先是由几个小组来汇报,学生就是天女散花式的满篇文章来找句段来汇报的,他们在一边汇报相关句段时,就已经谈出自己初读文章后的学习感受了,很多地方是很浅显的,不需要我们多费精力。我们抓住文章中这个句子“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来品读,是因为这个句子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最能体现作者语言的美以及深沉的爱,抓住句中“亮亮的、兴奋、雨点般”等词语细细品读,还能感受母爱的温暖与父爱的严厉形成鲜明的对比。不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句吗?

那么如何品读一个细节呢?我们要注重方法的引导,把读和理解有机融合在一起,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如杨芳老师在品读这一细节时,首先在大家找出这个句子后,让学生汇报你从那个词体会到什么?学生一回答:“我是从眼睛亮亮的感受到母亲对我的赞扬。”老师立刻顺势一引“你能读出眼睛亮亮的样子吗?”学生读的时候立刻关注到了“眼睛亮亮的”这个词并做了处理,在学生抓住关键词“兴奋、雨点般”等谈了自己的体会并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环节后,杨老师趁热打铁,抽点几个孩子读了之后,还进行了小组赛读。在感觉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抓住“嚷”字点拨“为什么嚷?”最后全班读,把这一个细节的品读引入高潮。正是因为品读细节的深入人心,在课堂结束之前的拓展环节“父爱如( ),母爱如( )。”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父爱如大山,让我沉稳踏实;母爱如太阳,给我温暖,让我自信。父爱如清风,让我能够沉静;母爱如清泉,给我力量。父爱如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母爱如雨露,滋润我的心房。父爱如清凉油,让我保持清醒的头脑;母爱如花露水,让我满身芬芳前行……”

三、做好一个总结

总结指的是什么?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指导性的小结以及课后由教学内容到思想内容的提升的总结,包括在学习过程中简短的过渡性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语言,包括评价什么,评价语言的内涵意蕴,总之,总结指的的在知识点、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小结。

比如我在最初的试讲《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当中,当探究“奇丽景色”这一板块时,第一小组学生在汇报时谈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时,没有及时进行指导性的小结,所以后面三个小组汇报,学生还是反复在说那几句话,而且没有完全围绕“奇丽的景色”来谈。导致整节课学生在漫无边际的反复浅显地谈论而且牵扯着全文,显得啰嗦、凌乱、效率低。如果当第一小组汇报后,我适时小结提醒学生紧扣关键问题谈体会,又会怎样?

做好一个总结可以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总结,可以在推进老师的教学进程上进行小结,我在品读细节时,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我仿佛看到了很多漂亮的花。师:你是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接着老师小结:这个同学很会读书,能抓住“花团锦簇”的“团”读出了花多之美。在老师的小结中学生明白紧扣词语来谈体会,于是冷清的课堂热闹起来。学生二:我仿佛看到了很多红色的花,红得像苹果。立刻有学生起来补充:我仿佛看到了很多种颜色的花,红似火,黄似金,白似雪……老师引导,这就是书上所说的---姹紫嫣红。接着学生抓住“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品出“景色的奇丽”,然后让学生赛读。课堂生学生书声琅琅,想象优美,老师不由得吟道::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不禁想起一句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不难看出,老师根据学情在关键时刻的小结“这位同学能抓住词语来谈体会。”既是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如何品味句子。老师最后的总结把课堂推向高潮,为学生理解正是这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奇特的民族”创造出“奇丽的景色”做好铺垫。

老师小结重在引导、启发、点拨、鼓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缺乏方法,找不到方向时,老师巧妙地提示一下,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这种指点迷津性的小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为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

探索高效课堂语文“三个一”模式是一个蝴蝶破茧、凤凰涅槃的过程。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是曲折的,我们将在实践中思考,实践中求索。

(责任编辑 楚云鹏)

猜你喜欢

三个一关键问题景色
《海那边的景色》
咦,春天!
防治水霉病的几点关键问题
生本课堂的“三个一”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
NFV技术及其引入VoLTE IMS中的关键问题研究
解决好改革关键问题
基于坐位肌肉注射的关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