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2015-12-12方良淑
方良淑
摘 要 问题设计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理解与学习文本中起着关键作用。在问题设计中要处理好问题与目标、问题与文本、问题与学生的关系,把握好提问的内容、主体、呈现方式、时机、结果评价与反馈等因素,从而有效提高英语教学特别是农村英语教学水准。
关键词 农村高中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65-03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理解与学习文本起关键作用的“问题设计”也逐渐成为英语教学关注与探究的热点。我们发现,有关问题设计的系统性整合、反思以及相关的行动研究仍亟待完善与加强,教学中依然有为数不少英语阅读存在着“教学与实际”脱节的现象:(1)尽管我们一再强调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实际情况是,学生看到问题后,思考时间不足,教师也经常越俎代庖。(2)问题的广度、深度不够,即问题看似丰富多彩,但实际讨论意义不大。比如:有的问题不需要学生阅读文本就可以猜测出答案,有的问题出于范围过大,或者名词术语太多,或者教师表达不到位等原因使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或难以回答,我们这些农村学生,本来基础薄弱,也就理所当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很难提高,甚至望而却步。(3)提问经常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问教师答的现象,导致喧兵夺主。尽管有时学生在提问,但学生特别是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本来英语差,因而提出的问题不系统,这些现象在不同程度上表明阅读教学中的设问有效性急需加强。我通过多年农村高中英语教学实践,通过教学探索,略抒己见,冀希促进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而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问题设计中的几个关系
(一)问题设计与英语学习目标的关系
高中英语教学的总目标是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高中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对阅读技能目标的描述是:“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是培养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或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见,所有类型的阅读课都应该以文本为根本,通过不同途径实现教学目标,即设问不能仅局限于文本中的词、句、段,还应该通过设问,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即对学生进行略读、找读、预测、搜寻、整理以及概括等能力的培养。
(二)问题设计与阅读文本的关系
问题既要基于文本,又要跳出文本。也就是,首先进行浅层次的阅读。例如:可以对某一重点进行提问,对文本大意提问,根据上下文猜测词意,理解文本中的指代关系、逻辑关系以及指代标题、文本结构、图标信息等。其次,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活动。比如:进行推理判断、理解作者意图、评价文本、拓展性讨论等活动。另外,提问要遵循文本写作“先有内容,后有行文”的规则。
(三)问题设计与学生的关系
任何教学活动如果脱离了学习的主体——学生,注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活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因此问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服务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教学应针对每一位学生同时拥有智力上的优势领域与弱势领域这一特点,在帮助其充分展示优势领域的同时,也帮助其将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一个教学班级是由具有不同语言水平与技能、不同学习动机、不同个性癖好、不同背景知识与目标的学生构成的,农村学生更是英语基础差,因此设计问题时,首先应当对问题的深度、广度、难度、亮度、角度、精度与密度等进行慎重地考虑。其次对问题的解答方式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这些方式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或者贴近其水平与能力表述、评论。再者,还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或生成问题。因为只有触动其心灵的问题,才是真正能使其获益的东西。总之,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到:(1)学生能否理解问题,能用自己掌握的英语水平表达?(2)问题是否深、偏、全、浅、滥?(3)学生是否具有回答所有问题的素质?
二、问题设计中的关键要素
(一)设计提问内容
设计问题的内容应该根据教学环境(教材、学生、背景)设计与生成。根据Nuttall(1996)的观点,常用的各种问题可以归纳为:(1)有关字面意义的问题;(2)对文本进行综合概括的问题;(3)引导推论的问题;(4)引导评价文本的问题;(5)引导学生对文本发表个人意见的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要求与内容的问题,而且注意一节课内不同内容问题的权重,尤其是要注意找准主问题。只有这样,才不会产生“胡子眉毛一把抓”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才能以一问统领全文,推动整体阅读。比如:我们有时会发现文本中的某一个词、句就是文本的“眼”。最后,要在看似简单、平凡的地方挖掘出深刻的问题,进而使提问不平淡化、一般化。
(二)设计提问主体
设计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后借助于教师的引导与集体力量解决。当然,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是最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问题设计与讨论,能放手让学生做的事教师就不必插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另一方面,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轻易不会与人主动接近,更不会向人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应扮演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通过不同形式提问,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
(三)设计提问的呈现方式
设计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Yes、No式的一般疑问句,也可以是WH式的特殊疑问句;可以是选择型问题,也可以是陈述型问题;可以是连线匹配型问题,也可以是完形填空型问题。呈现清晰到位即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呈现问题,尤其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对同一内容的问题应因学生能力与水平不同运用不同方式呈现。比如:在学习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文本时,对英语水平高的可以提问:Wha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s the world now facing? What can people do to stop this phenomenon? 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则可以提问:Can you give us some kinds of pollution around us? What can you do in your daily life to stop such pollution? 或者让学生进行句子与图示之间的搭配性的简单练习。
(四)设计问题的层次
设计问题犹如阶梯,要按照学生的思维规律与心理逐级攀升、深入。比如:大问题可以联系小问题,上一句可以连接下一句,环环相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觉得有坡可爬,既满足好胜心、激发兴趣、激发思维,创造教学高潮,进而达到吃透阅读文本的目的。另外,提问要注意问题与问题间的逻辑关系,避免跳跃过大的提问或前后次序颠倒的提问。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低估学生群体的智慧,既要照顾差生,又要顾及到优等生。让教学群体体会到挑战自我后的成就感。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Module 3 Unit 8 Lesson 2的课文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Do you like extreme sports?这时学生中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接着教师追问Why, 学生列举各自理由。按常理这时的问题讨论活动可以结束,但考虑到学生性格的实际,教师又追问一句:How can we overcome these problems?这一问再次掀起波澜,学生兴趣也被再次激发,群体活动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设计问题解决途径
设计问题时还应该考虑问题将以何种方式进行讨论或解决。是通过自主学习方式进行,还是通过两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式讨论解决;是通过读的方式解决,还是运用说或写的方式解决。同样,对问题结果的呈现方式也应认真设计。比如:是要求口头回答还是书面呈现;是个体回答还是小组代表发言;是通过表演形式还是PPT形式;是课前展示还是课中或课后展示(有的问题要求课前预习解决,在上课前展示;有的则是要求在课后通过完成项目性任务解决)。
(六)设计问题结果评估与反馈方式
对问题结果的评估与反馈是简单的点评还是详细的反馈,是教师点评还是学生或师生一起点评,是赞扬式点评还是鼓励式或鞭策式点评,是通过书面形式点评还是口头点评,是把点评的结果作为新课程评价要求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还是日常教学中的一般性评价等,这些都是问题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三、问题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宜小而具体,忌大而抽象
文本应该提入口小、贴近生活的问题,不应提笼统或泛泛而谈的问题,否则学生不容易从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或进行深刻的讨论。比如:对珍惜动物保护话题的提问,我们大都是农村学生,从讨论身边的动物切入。从其耳闻目睹的动物现状谈及动物保护,更能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由情而发,有感而发,同时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观点的学习动机。再比如:在讨论北师大版Module 4 Unit11 Lesson 3中的媒体广告话题时,如果教师提问:What is advertisement like? 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表达清楚,或者表达范围狭窄,只能说出几个相似的句子。如能用一些具体的广告图片、广告影像资料等方式导入,在进行适当的铺垫后再要求学生回答,就比较符合他们的学习心理,也使他们感到描述相对容易些,表述出来的内容也会更丰富些。
(二)问题宜突出重点,忌面面俱到
设计问题都应以教学为目标为中心,紧扣主题。特别是对理解文本主题有障碍的部分更要进行针对性的“排雷式”提问。教学时会发现有的问题尽管很不错,可能是学生的兴趣点,容易创设出课堂气氛,但是由于其与文本中心和目标要求不吻合,只有忍痛割爱。主题不明是教学中一大忌讳。再如:通过多媒体呈现问题,如果通过图片引出问题的方式会导致喧宾夺主的话,还不如口头提问来得简明扼要,那就不如不用。以北师大版本Module 73 Unit 24中的汽车话题为例,现在关于汽车的报道、广告不少,关于家庭汽车造成交通堵塞的也不少,但是如果在一节课内不加选择地照单全收,就容易脱离教学目标。本课的重心不在家庭汽车如何给私人生活带来方便上,而在人们该怎样有效地利用交通工具以及尽量少用汽车从而给人类生活带来益处上。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重心,有选择地利用丰富的课外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问题宜多样,忌单一
高中生的思维很活跃,也喜欢有一定挑战性的东西。因此,设问时应考虑问题的度,如上面提到的深度、广度、难度、亮度、角度、精度及密度。以广度为例,在考虑到问题的目标指向的基础上,应设计一些不同类型的问题,不能以一种方式统领到底。比如:有位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很透,设计的问题也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但都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教师启发学生回答这种一问一答、一问众答的方式进行,单一呆板,最终导致有些学生趴在了桌子上。又如拓展性讨论,并不一定要教师先提个问题,然后大家开始讨论。可以先看录像再进行讨论,也可先摆出不同观点再开展辩论式活动。以“学习野生动物保护”单元为例,教师先让学生观看电影“可可西里”中藏羚羊被猎杀的场面,再让他们讨论问题:What can we do for the endangered antelopes? 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观点陈述。再如亮度与新度。对文本进行理解的设问可以是找关键词、句,就文本内容描绘画面,或找主题、细节,板书树状式分析等。如果一节课提问下来,黑板上出现了一个树状图,它囊括了本节课教学的中心或重心的话,那么教学的效果也就自然生成了。
(四)问题宜与语言学习结合,忌两者分离
提问环节中还应注意问题与语言的学习关系。语言是通过做事来习得的,脱离语境孤立地学语言是教学中的大忌。当然,纯粹为提问而提问,不考虑语言学习目标,也是无益的。不少阅读课上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忽略语言学习目标,尤其是忽略学生对新语言点的学习与应用要求,结果学生使用的语言经常是简单的、重复的。为此,我们要求提问必须有对重难点词句的提问,回答时必须使用一定数量的新语言点。比如:学习北师大版Module 1 Unit 1 Lesson 3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If I am a volunteer working in the less-developed western part of our country, I will…学生对此话题很感兴趣,也会说一些自己的观点,但是表述中很少有教学的语言点。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本单元的几个关键词、句,并对表达中用到这些关键词、句的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这样,发言的学生就有意识地运用了这些语言点。同时,要求学生课后把所说的内容整理成短文,加深了他们对新语言点的印象,加强了他们对这些语言点的运用能力。
“问题并不在于该不该提问,而在于该如何提问、何时提问以及针对文本的哪些部分提问”。把解决问题的目标定位在对文本的理解或单纯的学习语言上,是低层次的设问;不切合学生实际实际基础水平、不紧扣教学而进行大而空、看似热闹的问题讨论,是低效的活动。作为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提问去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入手,合乎逻辑地解决问题;如何在尊重学生个性理解的同时遵循阅读基本规律,实现文本知识和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有机统一,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都应是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认真思考与探究的问题,而作为我们这样长期从事农村中学一线英语教学的骨干教师,更应该认真探索,冀希大面积提高农村学生的英语水平,从而使我泱泱大国平均英语水平得以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凯. 试论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应用[J]. 国外外语教学,2014,(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3]朱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