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之三:敌后战场
2015-12-12孙继业
◎孙继业
连载之三:敌后战场
◎孙继业
孙继业,现任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山东省委会主委、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山东省监察厅巡视员,山东省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发表长篇历史小说1部,参编著作多部,获奖30余项。
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太原失陷后,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八路军总部作出了分兵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署。八路军各部迅速挺进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和晋西南山区,依托太行、太岳和吕梁山脉,先后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晋西南等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敌后战场。
1937年9月下旬,八路军刚刚进入山西,第115师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即率工作团开赴冀西阜平、曲阳地区,着手进行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10月下旬,第115师主力奉命南下,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总部特务团约3000人,在聂荣臻率领下,留守五台山地区,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留守部队分别向察南、冀西、五台和定襄、平山、孟县等多个地区展开,并组成工作团配合地方组织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建立政权,扩充武装,主力部队很快扩大到7600余人。
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4个军分区。随后,中共晋察冀省委也在阜平成立,黄敬任省委书记。11月18日,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从五台山移驻河北阜平。
11月中旬,日军调集2万余人分八路对晋察冀根据地实施围攻。经过近一个月的作战,歼敌千余人,粉碎了日军的“八路围攻”。至12月下旬,边区发展到30余县,部队发展到2万余人。
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召开,选举产生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标志着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二、晋绥抗日根据地
1937年9月下旬,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贺龙与关向应率八路军第120师主力挺进敌后,进入晋西北管涔山脉地区。在配合第二战区作战的同时,会同当地党组织和民众抗日武装,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
在中共晋西北临时区委及牺盟会、动委会的配合下,八路军第120师广泛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建立武装自卫队和工、农、青、妇等抗日救亡团体,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1月,第120师即由出师时的8200人增至2.5万人。
1938年2月,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第120师对同蒲铁路北段及太原、忻县间的公路展开破袭战,攻占平社、豆罗火车站和麻会、石岭关、关城镇等日军据点,炸毁火车3列、汽车10余辆,拆毁铁路20余公里,并袭击了太原火车站和飞机场,消灭日军500余人,有力配合了友军作战。
八路军第120师领导在抗日前线(自右至左:贺龙、周士第、关向应、甘泗淇)。
2月20日,日军调集驻蒙兵团第26师团、华北方面军第109师团及伪蒙军各一部共万余人,兵分五路向晋西北发动围攻,妄图摧毁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2月28日,贺龙率第120师主力从同蒲铁路星夜回师根据地,指挥第358旅侧击西犯之敌,以第359旅阻敌南进。自3月6日起,集中4个团主力部队,机动灵活地打击深入岢岚、五寨之敌。经过围困岢岚、五寨,夜袭三井镇,组织虎北村战斗、凤凰山伏击战,共歼敌1500余人。至4月1日,收复被日军侵占的7座县城,巩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1938年7月,第120师358旅政委李井泉率领715团等部组成大青山支队,从五寨进入雁北地区,向绥远挺进。同当地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合,开辟了以大青山为依托的绥西、绥南、绥中三块游击根据地,并逐步同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构成晋绥抗日根据地。
三、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八路军第129师在山西和顺召开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布置开展游击战争的任务,很快在晋东南和冀西地区建立了抗日武装和抗日民主政权。
1938年1月,邓小平接任第129师政委,就进一步实行战略展开、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等工作进行了部署。第386旅副旅长陈再道率领东进纵队挺进冀南,开辟冀南根据地。至此,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2月中旬,日军第20、第109、第108、第14师团各一部,沿同蒲路向晋西南进犯。为钳制与打击向晋南、晋西进攻之日军,配合国民党友军作战,2月18日,八路军总部令第129师与第115师第344旅,向正太铁路阳泉至井陉段出击。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制订了诱敌打援的计划。
22日拂晓,第769团一部袭入旧关并将敌军包围。井陉之敌闻讯,以200余人乘汽车8辆出援。当日军通过长生口附近时,早已埋伏在此的第386旅伏击部队突然发起攻击,经半日激战,毙敌130余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迫击炮3门。与此同时,第344旅袭击娘子关至井陉间之敌军据点,毙伤守军200余人,一度切断正太铁路交通,有力地牵制了日军向晋西的进攻,支援了友军作战。
当第129师主力出击正太铁路时,日军第108师团一部由邯郸经东阳关沿邯(郸)长(治)路西犯,并于2月20日进占长治,企图夺取临汾。刘伯承决定于神头岭地区伏击该敌。
3月16日凌晨,第769团第1营袭入黎城,潞城之敌1500余人向黎城增援。当该敌进入神头岭伏击阵地时,第386旅旅长陈赓指挥部队突然发起攻击。激战至午,日军除100余人窜回潞城外,其余均被歼灭。第386旅以伤亡24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1400余人,击毙与缴获骡马600余匹,缴获长短枪500余支,取得了神头岭伏击战大捷。
为进一步打击沿邯长路西犯临汾之敌,第129师副师长徐向前根据掌握的敌情,决定于涉县西南之响堂铺,伏击日军运输部队。3月31日清晨,日军辎重部队汽车180辆及其掩护部队,由黎城向涉县开进,进入响堂铺山路伏击圈。埋伏在山两边的第771团和第769团以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同时向日军实施猛烈的火力袭击,随即冲向公路,以刺刀、手榴弹消灭敌人。经两小时激战,歼灭日军400余人,毁敌汽车180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4月4日,日军华北方面军第1军集中第108师团主力及第16、第20、第109师团各一部共3万余兵力,在第一军司令官香月清司指挥下,由同蒲、正太、平汉铁路线及长治、屯留等地出动,分九路向晋东南地区中国军队大举围攻,企图以分进合击歼灭八路军总部、第129师等部和部分国民党军队,摧毁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朱德(右一)、刘伯承(右二)、邓小平(右三)在研究作战计划。
八路军总部令第129师主力部队,由辽县以南转移至日军合击圈外的涉县以北地区,隐蔽待机。留在内线的各部和协同作战的国民党军队,以游击战和运动防御战消耗与疲惫敌人,阻止日军深入。4月10日前后,六路日军均被阻止,只有第108师团3个联队分三路侵入晋东南根据地腹地。八路军总部抓住有利战机,急令转入外线的第129师主力,迅速由涉县以北隐蔽返回武乡以北地区,伺机歼灭孤军深入之敌。
4月15日,侵占武乡县城之日军第108师团第117联队3000余人,北犯榆社扑空后,仓惶撤回武乡,并于当日黄昏放弃武乡连夜沿浊漳河东撤。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命令转回内线的4个主力团,迅速发起追击,在运动战中歼灭该敌。16日晨,在敌两侧实施平行追击的第129师主力部队超越敌人,在武乡以东长乐村将敌大部截住,并迅速发起攻击。激战一天,全歼被围之敌2200余人。八路军也伤亡800余人,第772团团长叶成焕牺牲。
此后,各路日军纷纷撤退,八路军及国民党军队乘胜追击,日军“九路围攻”被彻底粉碎。此役历时23天,共歼敌4000余人,收复县城18座,从而使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四、挺进山东
日军侵入山东后,抗日烽火燃遍了齐鲁大地。在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下,先后组织了冀鲁
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牛头镇、徂徕山、泰西、滨海、鲁南、湖西等十大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队伍很快发展到10个支队,2.5万人,并初步开辟了多块游击根据地。
1938年4月,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去延安汇报工作,提出派一个主力团到山东的请求。毛泽东当即表示:“一个团是不够的,看来还要多去一些!”
随后,八路军第115师第五支队和第129师津浦支队先后从冀南开抵冀鲁边区。115师政治部副主任萧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乐陵,揭开了挺进山东的序幕。
1938年11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派兵去山东”的战略决策。12月27日,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由晋东南进抵鲁西南。首战崔庄、韩庄,歼灭伪军王显忱部800余人。1939年2月,115师344旅代旅长杨得志率部东渡黄河,进驻东明、濮县一带,成立了冀鲁豫支队,建立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1939年3月1日,第115师代师长陈光、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率115师师部和343旅686团2000余人组成东进支队,由晋西出发到达鲁西郓城地区。
3月4日,第686团在团长兼政委杨勇指挥下,向郓城西北樊坝伪军据点发起进攻,全歼伪保安团800余人。随后,杨勇率部留在运河以西地区,创建运西根据地。罗荣桓、陈光率其余机关部队东进泰西地区。
5月1日,日军驻山东最高指挥官、第十二军司令官尾高龟藏纠集日军5000余人和伪军一部,配备汽车、装甲车100余辆,大炮100余门,分九路“扫荡”泰西根据地。第115师师部、第686团、津浦支队、山东纵队第六支队等部共3000余人,被包围于陆房周围纵横10公里的地域内。陈光当即命令部队,迅速占领陆房周围的有利地形,凭险据守,待机突围。
11日拂晓,日伪军在炮火支援下发起全线进攻。第686团指战员坚守阵地,接连击退了敌人七、八次冲锋。战至黄昏,115师乘夜隐蔽突围,跳出了敌人包围圈。
8月1日,115师师部及直属部队,在梁山附近的孟家林召开庆祝“八一”建军节大会。驻兖州、汶上日军的一个大队及伪军共300余人,向梁山地区进犯。115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决定歼灭该股孤军深入之敌。
8月2日傍晚,日军进抵梁山南麓的马振杨村宿营。115师特务营、第3营突然向庄内发起进攻。日军企图突围未成,遂退至独山南坡的大车店院内进行顽抗。次日拂晓,第3营集中10余挺轻重机枪和掷弹筒于独山下,组成密集的火力网,居高临下,向龟缩在大车店院内的残敌猛烈射击。突击部队闪电般冲进大院,将日军逼退到几间房屋里,随即登上房顶,将手榴弹投进屋里。未被炸死的日军破门而逃,骑兵连分头追杀,全歼日军大队长长田敏江少佐以下300余人,缴获野炮2门、重炮1门、轻重机枪17挺。
10月下旬,罗荣桓率师部、第686团及津浦支队由鲁西越津浦铁路去鲁南,建立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
至1939年底,山东先后建立鲁中、鲁南、鲁西、滨海、胶东、清河、冀鲁边和冀鲁豫八大抗日根据地,建立了95个县抗日民主政府和14个专员公署,并成立了省参议会和行使省政府职权的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
五、平原游击战
1937年10月,原东北军第53军第691团团长吕正操,在部队南撤的时候,毅然率部挥师北上。10月14日,在冀中晋县小樵镇举行抗日誓师大会,宣布脱离国民党军队,改编为人民自卫军。部队改编后,继续北上,攻占高阳县城,收编了驻高阳的保安团,自卫军发展到3000余人。12月12日,人民自卫军赴晋察冀军区整训,随后将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吕正操任纵队司令员。
在人民自卫军整训期间,中共保属省委(由保东、保南两特委合并而成——编者注)成立河
北游击军司令部,由孟庆山任司令员,统一领导10余万地方抗日武装。1938年3月,日军对冀中地区进行大“扫荡”,第三纵队与河北游击军密切配合,与敌战斗100余次,毙伤日伪军1000余人。为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冀中人民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地道战,成为坚持平原游击战的地下堡垒。
1938年4月,冀中行政主任公署成立,吕正操兼主任。5月初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任纵队司令兼军区司令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程子华任政委,下辖4个支队和4个军分区,并相继建立了38个县抗日民主政权,冀中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从1938年冬至1939年春,华北日军先后对冀中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攻,冀中所有县城被日军占领。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贺龙、关向应率第120师主力,从晋西北挺进冀中平原,立即投入反“扫荡”战斗。
1939年4月23日,日军第27师团第3联队第2大队800余人,在炮火掩护下,向齐会村发起进攻,将第716团第3营包围于村内。贺龙令第3营固守齐会,以第715团、第716团主力对围攻之敌实施反包围,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日军腹背受攻,死伤惨重,向南撤逃。复遭冀中军区各部截击围攻,残余日军退缩于南留路西南小树林中。25日黄昏,风沙骤起,残敌100余人乘机突围。
齐会歼灭战,连续激战三昼夜,歼灭日军700余人,取得了平原围歼战的重大胜利,鼓舞了冀中军民坚持平原游击战的信心。
六、东北抗联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辽宁、吉林,继续向黑龙江省进犯。黑龙江省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率部在江桥阻击日军,打响了抗战第一枪。随后,东北三省爱国军民组成的抗日义勇军风起云涌,先后发展到30余万人,组织大小战斗2万余次,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
义勇军被日军各个击破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又相继成立,至1936年春,东北人民革命军先后发展到6个军6000余人。根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指示,东北人民革命军及义勇军余部,陆续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
在南满地区,主要有东北抗联第1军、第2军。第1军由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下辖两个师,约3000人,主要活动于以金川为中心的南满地区。第2军由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委,下辖3个师,共2000余人,主要活动于以长白山区为中心的东满地区。
在北满地区,主要有抗联第3军和第6军。第3军由赵尚志任军长,辖10个师,共6000人,游击区扩展到北满30余县。第6军由夏云杰任军长,李兆麟代政治部主任,辖7个团,约2000余人,主要在松花江下游地区开展游击活动。
在吉林东部地区,主要有抗联第4军、第5军和第7军。第4军由李延禄任军长,辖3个师,1600余人;第5军军长周保中,辖两个师,约3000人;第7军军长陈荣久,辖3个师,共700余人,主要活动于松花江、牡丹江和乌苏里江一带。
除了上述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7个军以外,还有一些是在义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改编的,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先后加入抗联行列,主要有第8军、第9军、第10军和第11军,活动于依兰、方正、勃利、五常、舒兰、桦川等地区。
在长白山一带,还有一支朝鲜人民革命军,也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金日成出任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独立第6师师长,崔庸健任抗联第二路军参谋长,李熙山任抗联第三路军总参谋长兼第3军军长,金策任中共北满省委书记兼抗联第3军第4师政治部主任。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共同打击日本侵略军,对推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抗联成立到1937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
建成11个军,共3万余人,开辟了东南满、北满、吉东三大游击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东北抗日联军编成第一、第二、第三路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副总司令王德泰,辖第1军和第2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周保中,副总指挥赵尚志,辖第4、第5、第7、第8、第10军;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政委冯冲云,辖第3、第6、第9、第11军。各路军协同作战,先后取得了袭击四平街、夜袭辉南县城、五道岗伏击战、七星河袭击战等战斗的胜利,给日伪军以有力打击。
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壮大,成为日军的“后顾之忧”。从1938年起,日军向东北大量增兵,对抗日联军实施分区包围,多路“扫荡”,企图把抗联队伍一网打尽,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进入极端困难时期。
战斗在南满地区的抗联第一路军,冲破敌人冬季“讨伐”后,由杨靖宇率领第1军主力北上,开辟辑安老岭游击区。8月2日,杨靖宇指挥抗联第一路军400余人,在辑安长岗附近山地,伏击伪军索景清旅余部,毙伤敌60余名,俘虏30余人,彻底消灭了号称“满洲剿匪之花”的伪军索旅。
抗联第二路军第4军和第5军在向五常、舒兰地区转移途中,被困馁于深山密林之中。第4军军长李延平、副军长王光宇相继牺牲,第4军远征部队损失殆尽。第5军西征部队也遭受严重损失,第1师余部返回壮丹江地区时,在乌斯浑河渡口遭敌袭击。第5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等8名战士,在子弹打光的情况下,毅然手拉着手,步入浪涛翻滚的乌斯浑河,投江捐躯。
战斗在北满地区的抗联部队,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分三批向西部的海伦地区远征。远征部队进入人迹罕至的小兴安岭山区,顶风雪,冒严寒,前进在林海雪原之中,于12月底到达海伦,保存了北满抗联的骨干力量。
1939年10月,日本关东军在对北满抗日游击区进行严重破坏之后,又组成“日满军警宪特东边道联合讨伐司令部”,纠集7.5万余兵力,重点在东南满地区的通化、间岛、吉林三省实行疯狂“大讨伐。”为了追捕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还专门组成特种部队跟踪追击。
抗联第一路军战士转战于白山黑水间。
杨靖宇率第一路军改编的第一方面军部分队伍和总部警卫旅400余人,转战于桦甸夹皮沟、濛江、金川等地。入冬后,大雪封山,天寒地冻,抗联部队衣食无着,队伍不断减员和失散。到1940年2月,杨靖宇身边只剩下2名战士。2月23日,杨靖宇孤身一人,在濛江县西南三道崴子陷敌重围,身中数弹,壮烈殉国,鲜血染红了皑皑白雪。
1940年,日本关东军增至11个师团,对抗联进行更为残酷的“讨伐”,抗日联军遭到严重挫折,抗联队伍从原来的3万余人减到不足2000人。第三方面军指挥陈翰章、第10军军长汪雅臣、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相继牺牲。
1941年初,东北抗联领导人在中苏边境召开会议,决定留一部在北满地区坚持斗争,其余各部陆续进入苏联境内,在中苏边境组成南、北两个野营进行休整,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周保中任旅长,李兆麟任政委,崔庸健任参谋长兼中共东北委员会书记。下辖4个教导营,金日成任1营营长。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抗联教导旅一面进行整训,一面派小分队进入东北,继续开展游击战争,为最后胜利进军东北奠定了基础。
(责编 金绮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