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抓住“七优选八保障”
2015-12-11李忠怀
李忠怀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职业化。笔者通过近两年来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经历,深刻认识到:要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必须在“七优选”和“八保障”上下功夫。
一、抓住“七优选”是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一)优选培育专业,服务主导产业
优选培育专业是推动产业发展和激发培育对象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此,确定培育专业十分重要,既要深入了解农业从业者发展产业的现状和愿望,又要把脉地方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的目标和导向。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方向,选定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优势产业为培育专业,使培育专业既服务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又满足从业者发展自身产业的愿望,有利于激发培育对象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主导产业健康发展。
(二)优选培育对象,促进以点带面
优选培育对象是体现培育效果、促进以点带面、发展壮大职业农民队伍的关键。有的培育机构为了培训组织方便,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开展培育工作,这样不仅会导致在遴选培育对象时出现降低标准“滥竽充数”的现象,而且不利于示范带动,难以达到职业农民“遍地开花”的效果。因此,一定要优选那些文化程度较高、产业规模较大、分布范围较广、示范带动能力较强、有强烈创业愿望的从业人员作为培育对象。
(三)优选培育教材,做到有的放矢
优选适合培育专业和培育方向的优质教材,是做好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前提。因此,选用培育教材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培育教材是否满足专业培育需要,是否适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是否能够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是培育机构选择培育教材必须考虑的因素。我们的做法是:凡是培育大纲涉及到的专业,首选省培育办编写的教材;培育大纲暂未涉及到的专业,精选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专业对口、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教材;组织本地专家因地制宜编写便于学习、实训和掌握专业技能的地方教材。总之,要力争使培育教材切实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
(四)优选培育教师,确保培育质量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因此,优选培育教师是确保培育质量的前提。在选择培育教师时,一定要综合考虑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不片面追求教师学历或专业技术职务的高低。在选择培育教师时着重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工作责任心强、教学态度端正,综合素质高,能够尽职尽责、为人师表;二是专业技术和理论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师生互动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三是实践经验丰富,有较高的实践指导能力。
(五)优选培训场所,营造良好环境
优选培训场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完成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措施。培训场所的选择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学员的学习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选择培训场所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方便学员学习为出发点,做到教学场所安全、教学设施完善,给学员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学习环境,使学员能够安心学习、学有所成。条件许可时,尽量安排在省、市、县认定的实训基地,以便于学员观摩实训。
(六)优选实训基地,巩固学习成果
实训基地是检验和巩固学员学习成果、把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重要平台。因此,优选实训基地,要着重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要有能够满足学员开展实训的场地和设施;二是具备较大规模相关专业的生产能力,能够让实训学员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从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要有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指导教师,能够现身说法地讲解、示范并指导学员把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所学知识真正运用于生产实践,全方位提高学员综合素质、专业见识、专业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
(七)优选帮扶专家,促进快速成长
帮扶专家的主要职责是定期上门指导服务,帮助职业农民在发展产业中不断成熟壮大。因此,优选帮扶专家、建立帮扶指导制度是保障职业农民能够健康、快速成长的重要举措。在优选帮扶专家时要注重以下因素:一是工作责任心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自愿参与结对帮扶活动;二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的帮扶指导能力,能够满足职业农民帮扶需要;三是工作单位与帮扶对象生产场所临近,便于随时、快速地接受帮扶对象的咨询和开展帮扶活动。
二、落实“八保障”是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措施和关键环节
(一)组织领导有保障,开展工作有对接
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组织领导机构,是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协作的重要保障。培育单位要向上级有关部门领导多汇报、勤联系,及时成立相关组织领导机构。一是县政府要成立以分管县长为组长,政府办、各镇人民政府、农业、财政、金融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培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培育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对接,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供外部环境保障;二是县农业局要成立培育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包抓制度,确保系统内部各单位之间通力合作;三是培育机构要成立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教育培训工作按照培育方案和培育计划稳步实施。
(二)班级管理有保障,学习实践有秩序
想方设法做好班级管理是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做好班级管理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制定班级管理、学员管理、学员学习、学员安全等各种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明确班主任、班委会成员及学员的职责,保障学员学习生活安全有序;二是任命本单位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负责学员集中学习、实训的日常管理和教学情况记录等相关工作;三是成立班委会,民主选举产业规模较大、示范带动能力强、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学员担任班、组长等班委会成员,负责学员之间的管理与相互联系,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三)理论授课有保障,提高素质有基础
理论授课是使学员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和生产技能的重要环节。保障理论授课的时间、内容和形式是理论授课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首先,授课时间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学时,确保授课时间不“缩水”,否则,将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授课内容也要按照教学大纲的专业设置,讲授规定的科目,专业技能课、公共基础课和能力拓展课不能偏废。否则,将不利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最后,授课形式要因时、因专业而异,集中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由授课教师向学员讲授课程重点和难点,解决学员的共性问题。分散学习则以学员利用教材自学和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学习为主,学员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自主学习。只有保障了理论授课这一重要环节,才能为学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奠定基础。
(四)集中实践有保障,提高能力有依托
集中实践是学员加深理论理解、掌握关键环节操作技能、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开展交流活动的载体。首先,集中实践时间要有保障。培育机构要根据理论学习的进度情况,及时组织学员开展集中实践,集中实践学时应达到实践总学时的30%以上;其次,实践基地要有保障。实践基地应设在经省、市、县农业部门批准的实训基地或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有实践条件的场所;最后,实训设施和指导教师有保障。实训基地必须要有足够的可供学员开展实践活动的设施设备,在实践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教师示范和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
(五)认定管理有保障,享受优惠有依据
认定管理需要及时对经过教育培训、考试考核合格、修满规定学分的职业农民按照资格认定管理办法进行资格认定,颁发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作为职业农民按照级别享受相关扶持政策的依据,保障职业农民充分享受到相应扶持政策,激发更多的农业从业者积极参加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后要对职业农民资格实行动态管理,实行资格一年一认定、两年一复审制度,对审核不符合条件的取消认定资格,鼓励职业农民不断学习,逐步提高,日益壮大。
(六)帮扶指导有保障,成长壮大有动力
建立职业农民帮扶指导教师队伍,完善落实帮扶指导工作制度。培育单位与帮扶指导教师、帮扶指导教师与所帮扶的职业农民要逐一签订帮扶协议,确保帮扶指导教师与职业农民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扶指导关系,结合职业农民产业发展需求,每月开展2~3次技术或政策指导服务,帮助职业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和政策难题,让帮扶指导工作成为职业农民成长壮大的“助推器”。
(七)政策扶持有保障,发展产业有支撑
各级政府要配套出台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职业农民流动,拓宽职业农民创业渠道,在土地流转、创业项目资金等方面要向职业农民倾斜,使职业农民优先享受各项国家惠农补贴,优先享受免费技术培训,优先享受农业保险保费政策;向职业农民优先提供科技推广服务,优先提供金融信贷支持,支持鼓励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支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实施用地用电保障,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等。让优惠的扶持政策成为职业农民发展产业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八)宣传报道有保障,开展工作有氛围
宣传报道是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润滑剂”。把培育目标、意义、内容、方式等信息传播给千家万户,使群众了解、认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性。宣传方式方法要多种多样,可通过专题会、现场会等形式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明白纸、科普书、小册子、悬挂横幅、发放印制有宣传内容的扇子、围裙、纸杯等媒介宣传,也可通过网络、多媒体等电子媒介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广播车、赶大集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培育过程中,对工作开展情况和培育过程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扩大工作影响力,争取全社会关注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得培育工作开展更加得心应手。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简单培训。项目实施单位一定要吃透政策、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精心规划,努力实现从“培训”到“培育”、从“提高专项技术”到“提升综合素质”的观念跨越。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取得培育对象的信任和支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出发点,创新培育形式,着力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新贡献。